第215章 意想不到的人(1 / 1)

“大,大人!”县丞看起来十分激动。

刘启明嘴角一勾:“放心,本官都和谢娘子谈好了,红薯,本官势在必得。”

锦绣帮忙处理好食材,等时间差不多炒菜就好。

她再次来到地里,刘启明将称重的结果告诉她。

结果在锦绣意料之中。

火堆熄灭,锦绣预估红薯熟了。

被泥土掩盖了的香甜味儿,红薯挖出来后,随之飘散的香甜,浓郁得让人直冒口水。

“吃红薯咯。”

锦绣扬声喊,一众一致停下手中的活儿。

县衙仨不顾形象,捧着红薯烫得左右手来回倒腾。

等没那么烫了,才撕开表皮开吃。

刘启明:“原来这就是红薯的味道,和想象中一样甜。”

主簿:“我能吃十个。”

县丞:“软糯糯,很好吃。”

“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粮食。”谢大华咬一口红薯十分激动。

县令大人的话他都听到了,红薯亩产竟然有三千多斤,味道还这么好吃。

谢大华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鼓起勇气:“锦绣,红薯我们可以种吗,我,我可以出钱买的,你出个价钱。”

寻常哪家有菜种只要喊一声,都很欢迎别人来自家挖菜苗来种。

他又不是傻子,谢家能让县令大人另眼相看,明显是因为锦绣种出了红薯,可见红薯珍贵,就连开口让锦绣卖,谢大华都觉得有些羞愧。

但只要想到,要是他们也种红薯,即使只有两亩薄田,家里就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谢大华冒着被鄙视和唾骂的可能,还是选择问出口。

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谢大金几个。

都期待地看着锦绣。

只见锦绣小口咬着红薯,抬头一笑。

“咱们县令大人今日在这里,就是为了能够将红薯推广出来,让大家都能种上。”

“嗯,就如谢娘子所言。”刘启明点头。

“太好了!”

“谢谢你锦绣。”

“大人英明。”

黎大有与有荣焉又复杂地看着自家闺女。

锦绣和县令大人交谈都不怯场。

应对自如,落落大方。

闺女自从嫁到谢家,变得厉害到他这个做爹的都快认不出来了。

与那个被退婚,哭哭啼啼跑去跳河的女孩有着天壤之别。

就是,嗯,相对于大多数嫁了人的女子来说,有点太过于出风头和抛头露面了,也不知姑爷和婆家会不会介意?

目光悄悄看向谢锦南。

男子长身玉立站在锦绣身旁,吃着红薯,双眼也不离闺女,嘴角含笑看她落落大方地和众人交谈,仿佛一个守护者,眼里分明是掩饰不住的情愫,哪有半分嫌弃和不满!

“亲家,谢谢你,愿意将这么好闺女嫁到我们家。”谢长生冲他小声感慨。

黎大有顿时胸膛一挺,“咱闺女打小就聪明。”

仿佛方才忧愁的人不是他一样。

谢长生笑了笑,一脸看透的表情。

红薯够在场所有人一人两根,看守的官差们也有份。

谢家人多次吃了,也觉得土炕里煨出来的红薯,别有一番滋味。

一众吃得意犹未尽。

午饭是回家里吃的。

锦绣下厨。

在院子里摆两围。

一大盆红薯炖红烧肉,肉沫酸豆角,韭菜炒蛋,清炒红薯苗,白米饭管饱。

谢大金几个不住扒饭。

家里靠卖菌菇和药材给谢家挣了不少,隔三差五也能吃上肉,但味道和谢家的比差远了。

县衙仨,特别是刘县令不说每天大鱼大肉,也没差到哪里去。

本来对谢家的饭菜,没抱多大期望,没想到意外地美味。

下午继续开干。

称完重。

可以将红薯运回去了。

大家分工合作。

除了挖红薯几个。

吴桂花田婆子还有谢小玉也来帮忙拾红薯进箩筐里。

但不是运回家。

早在昨天,刘启明已经安排好,下午车队来了,将一筐筐红薯搬上车。

锦绣是这样和刘启明说的。

“第一次种植,先将番薯切块育苗,然后扦插红薯藤,就能长出红薯,一个红薯能发好多苗苗。刘大人,我保证,四千斤,足够将红薯推广到全县了。”

刘启明都准备好将十二亩番薯全都买下来了,没想到一亩番薯就能搞定。

跟着车队来的,还有县里的陈司农。

他在红薯地转了一圈后,“谢娘子,我发现有两亩红薯地是沙地种植,我挖了几株,红薯居然长得比良田里的还要好。”

锦绣一笑。

“大人好眼力,确实是这样,沙地是最适合红薯种植的土地,这就是红薯的厉害之处,适合在多种土壤种植,产量大、好伺弄。”

“对了。”她掏出一个本本,“里面记录着番薯的详细事宜和注意事项,陈司农拿去参考。”

陈司农惊喜地双手接过,郑重对着锦绣躬身一礼:“谢娘子慷慨,在下感激不尽。”

他身为司农,自然知道这个手札的珍贵,那必然是要付出很多心力去记录和观察,更别说还要整理成手札。

锦绣要知道陈司农心中所想,怕是要觉得受之有愧。

她哪有这个毅力去记录。

《农业大全》怎么教,她就怎么种,手札也是从《农业大全》抄的,还是她让谢锦南抄的,实在是她毛笔字写得不咋的。

嘛。

反正她实践过了,大差不差,有什么不懂的看手札就是。

至于价钱,昨天就谈好了。

她拍胸脯豪言为百姓谋福祉,照理说,价钱应该便宜些。

普通种子也就三四文。

但这是第一批红薯,而且是作为种子,物以稀为贵,思量再三。

锦绣决定十文钱一斤卖给刘县令。

以红薯推广后,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还有对北燕百姓的意义来说。

价格相当便宜了。

刘启明想也没想一口答应,生怕锦绣反悔。

然后满脸喜色浩浩荡荡地拉走了四千多斤红薯。

谢家两天半时间,把地里的红薯全部挖起来了。

仓库地窖堆得满满。

没办法,红薯长得够成熟了。

不挖回来,会被老鼠和虫蚁吃掉。

锦绣不担心红薯太多,她有空间,只要是粮食都想囤囤囤,家里仓库地窖大小钥匙都由她保管,找个机会将部分红薯收进空间便是。

谁料,红薯都收回来的第二天,家里迎来一个意想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