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英朝那说酸话的人打眼望去。
那人一脸挑衅,谁知张玉英丝毫不恼,还一脸高兴。
“哎,到底锦南和锦绣喊我一声二婶,当家更是他们亲得不能再亲的叔叔,有这样出息的侄儿侄媳妇,连县令都卖我们几分面子,当家的,你说是吧?”
边上的谢福生点头,哼了声:“谢家哪个有出息,都是谢家的荣耀,咱们谢家要团结,不能被人挑拨了去。”
说话时,眼神是瞥向那村民的。
意思很明显:你休想挑拨我们的关系。
村民自讨没趣,悻悻然地转过头去。
谁让人家说的是事实呢,他甚至都不姓谢,县令对谢家另眼相看也不关他的事,占不了一点便宜。
心里不是滋味!
番薯事关重大。
县令回去后,派了一队官兵来大沥村看守番薯,以免有人使坏,也是为了预防难民跑来捣乱。
巡逻队得以空闲下来。
正好锦绣要找人帮忙挖番薯,和谢锦南商量后,谢锦南去找了谢二金谢三金,还有谢大华和谢小华。
次日一大早。
众人齐聚番薯地里。
包括谢家所有男人、黎大有和黎天河。
田里放着锄头箩筐等工具,还拉来了牛车和驴车。
先挖前面最两亩,方便后面称重计量亩产。
“红薯藤拨开,刨松土找准红薯的位置,小心点挖,仔细将红薯挖断。”
谢长生黎大有教谢大华几个挖红薯。
“好,知道了。”
“我们一定会很小心很小心挖。”
谢大华几个瞧见番薯地四周守着官兵,心里十分惊讶。
“咱们挖的不是什么番薯,而是金疙瘩吧。”谢小华瞪眼。
“甭管什么,咱们快挖就是。”谢大华憨厚道。
好不容易有活计,别搞砸了。
挖红薯一天二十五文钱,包中午一顿。
比上山砍柴好多了,虽然挖不了几天,能挣一天是一天!
刘启明处理完事务带着下属赶到,看到地里堆起了一座座小山似的番薯。
众停下:“参见大人。”
“免礼,不用在意本官,诸位继续忙。”
刘启明今日特意换上便服,在田里转了一圈,看着忙活的众人,然后挽起了袖子。
“大,大人,您在一旁看着,小的们挖。”
谢大金惊恐地看着县令大人提着一把锄头来到他旁边,那架势似乎是要挖红薯。
“本官也是精读农书的,挖红薯,还难不倒本官。”刘启明满脸自信。
“大人...”
“无妨无妨。”
铆足了劲儿挥动锄头,‘咔嚓’连藤带土还有半截红薯都被挖了出来,另外大半截埋在土里,乳白汁液冒出。
谢大金张了张嘴,他其实是想提醒县令大人,要小心一点,别把红薯挖伤了。
“县令伯伯,不能直接挖的,要将藤蔓捞到一边....”黎天河给他示范。
刘启明讪讪一笑:“原来如此!”
很好。
他掌握诀窍了。
随同而来的主簿和县丞没眼看地看着自家大人,才挖了几锄头,便龇牙咧嘴地捂着后腰,大口喘气。
“县令伯伯,当心闪到腰,你还是站一旁看着好了。”黎天河摇头叹气。
“天河。”黎大有慌忙道,“小孩子不懂事,大人恕罪!”
刘启明摆手:“哈哈,没事,本官确实不是这块料。”
“县令伯伯不用难过,树爷有猪公,你去做你自己会的就好了。”黎天河一脸认真,语重深长。
刘启明表情茫然。
“我姐夫说的,树爷有猪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做的事,我擅长功夫,姐夫擅长读书,我爹擅长种地,县令伯伯你是官,所以你擅长做官。”
谢锦南在另一块地挖红薯,表示我没有,我没教过,你别乱说。
刘启明:“........”
本官猜你姐夫说的是‘术业有专攻’。
远处。
锦绣扛着一把大称走来,笑道:“辛苦大人了。”
“谢娘子就别取笑本官了,罢了,本官还是不碍手碍脚了。”刘启明惆怅地放下锄头。
锦绣见有一亩番薯地挖好了。
“嗯,那就麻烦大人派人将这些红薯称重。”
刘启明眼神示意县丞,县丞转身走去,叫来三个官差。
“是了,本官还没问谢娘子红薯如何吃?”
“蒸煮炒烤都可,还能酿酒,晒干磨粉。”锦绣指了指面前的番薯藤,“番薯藤也能吃,像普通青菜一样清炒就好。
刘启明瞪眼,藤蔓也能吃?
红薯真是宝贝啊。
“娘子,你在干什么?”
谢锦南看自家娘子忽地就在不远挖起坑来,提着锄头走过来问。
“煨红薯。”锦绣兴奋抬头,“相公,你也挖,再挖一个。”
谢锦南看她兴致勃勃,抄起锄头帮忙挖坑。
刘县令满脸写着兴致。
他还没尝过煨红薯。
有意思。
锦绣将红薯埋进坑里,再将泥填上。
柴枝和干草是刘启明吩咐官兵回谢家挑的。
然后就在坑上面生火,隔着一层土,怎么烧都不怕会把番薯煨成炭。
锦绣放心地回去帮吴桂花和田婆子准备午饭,还抱了几根红薯,一捆番薯藤加菜。
十二月天还是比较凉的,今日又没有太阳。
刘启明县丞主簿坐在火堆前烤火、煨番薯,抬眼便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微风吹拂。
颇有野趣。
要不是觉得不妥,刘启明真想让人去那条河里捞两条鱼上来。
“你们有没有闻到?”刘启明问。
县丞嗅了嗅鼻子,“闻到了,一丝甜味。”
埋在土里都能闻到香味,不敢想象吃起来会有多香甜。
“快熟了吧?”
历来在下属面前端方的县令大人,居然会不耐地抖腿,这是有多迫不及待!
“等谢娘子来吧,万一不熟就浪费了。”主簿边说,边往火堆里扔树枝。
差不多过了一炷香。
官差激动地跑来回禀:“禀告大人,番薯全部称好了,一共是四千二百斤。”
他们称的那块地一亩三分,也就是说,红薯亩产最少三千多斤。
锦绣打过预防针,刘启明还算比较淡定。
县丞和主簿倒抽一口凉气。
亩产三千斤,这是什么概念。
即使是上等良田,种出来的水稻也不过2-3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