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退兵(1 / 1)

沉思片刻后,乞颜雪起身,学着中原女子的样子盈盈施礼:“多谢夏先生赐教!”

“先生所言‘立国五缺’、‘融合五计’,都太过高深,恕我难以悉数理解。待我向父王详细禀告后,再给夏先生答复。”

“不过,本公主可以答应华夏两件事情:”乞颜雪说道:“第一,大狄退兵三百里,待华夏和大乾朝廷分出胜负之前,不犯雁门关。第二,在雁门关外,大狄军营所在之地,建立互惠市场,让两国百姓商人自由交易,公平公正。双方各派百名军士,维持秩序。”

夏淮安点了点头:“不错!互惠市场的事情,我可以答应。而且,你们能猜到我华夏和大乾朝廷必有一战,眼光十分老辣!”

“既如此,望华夏早日获胜!”乞颜雪说道。

“是吗?”夏淮安一愣:“我还以为你们更希望大乾朝廷获胜,因为明显朝廷对你们没有威胁,反而是可以任意拿捏的宰割对象。”

乞颜雪道:“大乾朝廷……赢不了。”

“我很好奇,”夏淮安问道:“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与大乾朝廷联手对付我华夏军?说实话,若是要阻挡北狄铁骑,我无需调动十万大军。我都已经做好同时面对大乾朝廷和北狄大军两面夹击的局面。”

“自然是有原因的,但是……”乞颜雪说道:“我不能说。”

夏淮安眉头一皱,猜测道:“莫非,与罗刹国有关?”

乞颜雪一惊:“你……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随口猜猜而已。”夏淮安笑道。

二人说议和条件时,拓跋烈一直沉默,看来这一点,他和乞颜雪早有默契。

北狄大军,根本就不想死拼雁门关这一战。

如果只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雁门关,顺便议和拿些好处,自然不会拒绝,但若是拼命,甚至将大军葬身于此,则是北狄绝不愿看到的局面。

拓跋烈说道:“本王有一点也十分好奇,请夏元帅解惑。子弹无眼,为何能在混乱的百姓人群之中,精准的击中我军骑兵?”

“这个嘛……”夏淮安哈哈大笑,然后走开,让到一旁。

“都走远点吧,别吓到了。”

乞颜雪等人虽然疑惑,但也都离长桌远离了一丈之外。

“砰!”一声闷响,桌上的茶壶轰然碎裂。

城墙上的一名狙击手,收起了步枪。等了这么久,终于轮到自己表演的时刻。

“一百丈内,取敌将性命,易如反掌!”夏淮安微微一笑。

拓跋烈面如死灰,对方的手段竟然如此可怕,若是谈判时他们稍有异动,恐怕都已经被狙击手一一击杀!

“多谢华夏军不杀之恩!”乞颜雪平静的说道。

“来日方长!”夏淮安笑道:“我是真心希望日后能将漠北百姓融入华夏,自然不会对自己人下手。”

“但若是敌人,我也不会手软。毕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近乎于消亡的民族数不胜数!”

双方随即便在雁门关前,签下退兵开市盟约,然后回到各自阵营。

“东家,你真是巧舌如簧!”王清芷叹道:“你要是再画几个民族融合的大饼,只怕那大眼睛公主,就要委身相许,作为通婚表率!”

“我可不是在画大饼!”夏淮安瞪了一眼王清芷:“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有实话,最能打动人!”

“我才不信!”王清芷哼道:“北狄各部与中原,几百年的厮杀恩怨,轻易就能融合!”

“在历史的长河面前,在工业化变革的滚滚车轮之下,没有什么恩怨不能化解。若不能化解,就只能消失!北狄若是不甘心融入,就只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夏淮安的声音平静的就好像在说一件发生过无数次的平常事情。

“这次议和,就是给他们一次机会。希望,他们能站在草原百姓的立场上,把握住这次机会!”

……

雁门关城楼上,牛总兵扶着垛口,望着远处缓缓退去的北狄大军,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退了……真的退了?”他喃喃自语,粗糙的手指死死攥着城墙上的砖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身旁的亲兵突然发出一声哽咽:“大人!北狄撤军了!他们的骑兵掉头了!”

牛总兵猛地抬头,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北狄铁骑如潮水般向北退去,战马嘶鸣声渐行渐远。连绵的营帐被逐一收起,只留下满地的篝火灰烬。

“夏大人……真的办到了?”牛总兵声音发颤,眼眶微微发热。

就在昨日,北狄还在关外叫嚣,扬言三日内必破雁门关,屠尽守军。可今日,他们竟连一句狠话都没留下,就这么撤了?

“报——!”一名传令兵飞奔上城,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大人!北狄左贤王拓跋烈遣使送来盟书,愿与华夏永结盟好,不再犯边!”

牛总兵接过盟书,双手微微发抖。羊皮纸上墨迹未干,北狄可汗的大印鲜红刺目,下方还有拓跋烈的亲笔签名。

昨日,夏淮安和乞颜雪签订的,只是草约,不是双方正式的公文。今日送来的,就是正式退兵文书。

“无条件退兵……永不犯境……”他低声念着,突然仰天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癫狂,“哈哈哈!赢了!咱们赢了!”

城头上的守军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震天的欢呼。

“北狄退了!咱们守住了!”

“是夏大人!是华夏军逼退了他们!”

“天佑大乾!天佑雁门关!”

“是天佑华夏!看到了没,退兵书上,写得是与华夏永结盟好!”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士兵们丢下兵器,相拥而泣。有人跪倒在地,对着关内方向重重磕头;有人抱头痛哭,嘶哑着嗓子喊出战友的名字;更多的人则是瘫坐在城垛旁,望着远去的敌军,脸上浮现出劫后余生的笑容。

牛总兵深吸一口气,转身对亲兵下令:“传令全军,今夜犒赏三军!另外,速派快马,将捷报送往兵部和朝廷!”

与此同时,夏淮安的一封奏折,也送到了京城。

“臣巴州节度使夏淮安谨奏:

臣得雁门总兵牛行远求援密信,率华夏军不远千里协守雁门关,抵御北狄犯境。自八月以来,北狄左贤王拓跋烈率三万铁骑屡次攻城,雁门关守军浴血奋战,然粮草匮乏、箭矢将尽,危在旦夕。臣率一万华夏军精锐驰援,与牛总兵所部合力坚守,屡挫敌锋。

北狄军连攻七日,损兵折将,终不能破关。臣与拓跋烈阵前议和,晓以利害,陈明大义。彼慑于天威,惧我华夏军之威名,遂愿签盟约,承诺永不犯境,即刻退兵。

今北狄大军已悉数北撤,雁门关转危为安。臣恳请陛下明察:

一、北狄此番来犯,疑与朝廷大臣樊丞相勾结,断我边关粮饷。请陛下彻查樊贼,严惩通敌叛国之徒。

二、雁门关守军忠勇可嘉,牛总兵临危不乱,当予重赏。

三、华夏军驰援雁门之际,竟遭大原郡都尉袁云彪之流阻截,险误军情!现首犯已伏诛,望朝廷下令,严查袁云彪背后主使之人,严惩不贷。

伏乞圣鉴。

臣夏淮安谨奏。

大乾景和十三年八月廿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