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主和派的拆台(1 / 1)

在开封军民奋力死战的同时,朝堂里的求和就没有停下来过。

李邦彦这帮“求和派”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他们都只是几个混子官员,本没有什么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就想舒舒服服享受高官厚禄,这一辈子卑躬屈膝好不容易才坐上高位。哪承想金军兵临城下,那“人如虎,马如龙”的彪悍气势立马吓得他们是魂飞魄散,他们实在是太害怕了:万一金兵入了城,那他们的荣华富贵就会顷刻间化为泡影。

他们也急了眼,不管是送钱、送地、送女人,还是什么称臣纳贡,只求赶紧把金军这尊瘟神送走,然后才能继续享受自己的大官生活。在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中,皇帝赵桓也被金兵的恐怖吓得魂不附体。

于是正月初九那天,就在开封军民在酸枣门浴血奋战的时候,李邦彦却在组织求和使团了,大使选的是“软脚枢密”李棁,皇帝给李棁也秘密交代了宋朝谈判的底线:第一,送还金国境内跑过来的人;第二,不能割地,但是可以再增加岁币三百万;第三,一次性给付犒赏军费五百万两白银。

正在前线作战的李纲一听说此事,立即火急火燎地赶了回来,他知道无力阻止和谈,就站出来请求派自己去出使金营。李纲的心里怀着担忧:现在开封严防死守,正等着勤王大军的到来;而金国人处于虚张声势的敲诈期,如果宋朝这边答应了对方特别过分的要求,那就会对后续的战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赵桓直接拒绝了李纲,他担心李纲过于刚烈,不适合去搞和谈。但李纲也在担心,害怕李棁太过于软弱,谈不好价码。

很快,在春寒料峭的金军大帐里,双方展开了谈判,耀武扬威的金使说了,除了增加岁币两百万贯,还要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同时宋朝再送一名亲王和一位宰执来金营作为人质。

关于军队犒赏的问题,金使算上了账,西路的宗翰动用了三十万人,东路是二十万人,这五十万人每人要赏两锭银子、一锭金子才能打发,最后一加总,那就是五百万两金、一千万两银。他们听说宋朝富庶,金银遍地,这些钱应该不算什么。

那么,这些钱是什么概念呢?五百万两金子再加上一千万两银子,足以购买大约5亿到6亿石的大米,而大宋一年的粮食总产量七七八八摞在一起也不过是3亿石。这些钱是宋朝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好几倍,纯属小孩子算账的漫天要价,哪怕稍微成熟一点儿,他也不会算出这种不着边际的数字。

然而小孩子遇到了大傻子,副使郑望之还敢和金人争辩几句,正使李棁早就被金人吓破了胆,整场谈判都蜷缩着身子瑟瑟发抖,就只剩下了唯唯诺诺——金人的漫天要价,他居然直接答应了下来,李纲的担心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

正月初十,金使来到了开封城里,准备和宋朝正式交换国书。结果一帮宰执们也根本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反而都在怂恿皇帝直接全部同意。

这一刻,大殿上的气氛是异常融洽,金使觉得这是要拿钱了,宋朝这边觉得这是强盗大爷终于要走了,大家都很开心,两边人是谈笑风生,眼看着皇帝就要给文书盖御印了。

打破这份祥和的人是李纲,他一接到消息,还来不及脱掉盔甲,就风风火火地从外面闯了进来。他现场发了火,指着金人的鼻子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金人提出的金银根本没有办法凑齐,更重要的是,大宋绝对不能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如果割让了,就丢掉了河北和山西的门户,整个华北都将失去防守的屏障,大宋就等于彻底丢掉了黄河以北的全部国土。

难道这些事情其他宰执们不明白吗?不,他们懂,他们只是太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了,至于国家利益在他们眼里反而是微不足道的、可以随意舍弃的。

那一天,李纲声泪俱下地跪在地上谏言,却始终无人理会。李纲愤愤然割破手掌,鲜血在《三镇堪舆图》上蜿蜒成黄河形状:\"陛下可知,此刻太原城头王禀将军正用血肉填补城墙裂缝?\"他的血珠精准滴在中山府位置,浸透了绢帛——这个被史书抹去的细节,后来在出土文物中得到证实。

李邦彦摆上宰相的官架子,现场和李纲大吵了起来,并且怂恿皇帝以“恶意破坏和谈”为理由,免除了李纲除了城防以外的所有事务,当场把李纲逐出了大殿。

于是,在除了李纲的所有宰执的要求下,咱们的傻皇帝赵桓签署了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全部条件。

按照和约,正月十二,赵桓紧急提拔了一个叫张邦昌的礼部侍郎当了副宰相,和康王赵构一起以人质的身份前往了金营。这两位原先在开封都是些边缘化的人物,但是机缘巧合下,未来他们都将成为能改变历史的角色。

紧接着,赵桓又向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发布了停止抵抗、割让金国的命令,这时候,李纲冒着欺君之罪私下截留了圣旨。李纲在拼尽全力地阻止着大宋的败亡,因为只要接不到命令,三镇就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皇帝出卖了,就还会坚持抵抗下去,只要抵抗,就还有希望。

然而最难的部分还是巨额犒军赔款的筹措,赵桓把皇宫的器物、宗庙里的器皿都拿了出来,先自己做了表率,然后就发出了号召官员们捐钱捐物的诏书。

等了两天后,赵桓失望地发现实在是没什么人捐款,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这帮身居高位的人求和的目的,不过是自保荣华富贵,怎么可能还会把钱捐出去。

赵桓等不及了,他下了第二道诏书,这次就是强迫性的了,他按照官阶和爵位的大小,详细规定了对应缴纳的金银数量,如果有不按时缴纳的,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然后,赵桓发现钱还是远不够,他下了第三道圣旨——卖官,以前很多人考了一辈子功名都换不来的官职,现在是清仓大甩卖,比如说一个五品的官位现在只要两千两银子,这在以前可是一个进士可能混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第四道圣旨是全面查抄贪官,赵桓继位以后,一直在琢磨怎么处理老爹手下那几个有名的贪官污吏,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着没办,这回在财政的压力下,终于是不得不动手了。

皇帝自己手写了一个贪官名单,让皇城司的人一个个全部包围抄家。现在来看,这个名单还是很全的,蔡京、童贯、高俅、何执中、郑伸、王宪、刘宗元等一大堆人多年积攒没来得及带走的财富全部被席卷一空,至于这些人贪污腐败的证据吗,后面慢慢再补上就是。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敛财的范围还只是局限在官场,并不涉及平头百姓,但几天后就不一样了,原因是皇帝发现这数额还是差得远,于是赵桓又下了第五封诏书,这次是要向开封城里的百姓们“借用”所有金银。诏书里说了,城内凡持有金银者,限期内全部交出,如有隐瞒,朝廷可以治罪,并鼓励群众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告发者可获得告发财产的一半奖励。

这一下子,全城都鸡飞狗跳了起来,不管是稍微有点钱的人家,还是一般的平头百姓,家家户户都算是遭了殃。倍受关照的是开封城里的风月场所,它们集中在城里的东北角,那里的老鸨子和姑娘们成了搜刮的重点目标,据说连李师师也没能幸免。

官兵们搜金银的时候也不会那么老实,狐假虎威欺男霸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时间举报的、抄家的、打人的、抓人的到处都是,喊骂声、哭嚎声是不绝于耳。当时官府为了压榨出家家户户的最后一点钱,把监狱里面都关满了人,因此把人致死的也不在少数。

为了尽可能多的抢钱,赵桓又下了篇着名的诏书,在诏书里,他详尽描绘了凑不齐金银后,金人进城抢掠民众的惨烈景象:男人全部杀光,女人全部抓走当营妓,金银全部抢走。很难想象一个大国君主会为了钱会如此吓唬自己的子民,可见皇帝是已经急眼了。

就这么折腾到了正月的月底,赵桓算了算账,拢共攒到了金子五十一万七千两,银子一千四百三十万二千两,这在平时可是一笔相当不小的收入,但离着金人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二月初一,金人同意先行交接这部分金银,剩下的钱以后再慢慢交,于是赵桓就派李棁押着这一箱箱财宝送去了金营。

为了清点财物,李棁一行人就不得不在金营盘桓了几天,到了晚上和正在这里做人质的康王赵构、张邦昌住在了一起。然后他们很惊讶地发现,金人居然在怀疑赵构的亲王身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赵构表现得太过于镇静了,平时在金营里面“意气闲暇”,表现得很是闲闲散散,而且在有一次宋军劫营之后,斡鲁补震怒,立马把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喊过来撒气,张邦昌的表现是“恐惧涕泣”,而赵构的表现是“不为动”。

那一刻,金军营地的篝火映照着赵构棱角分明的侧脸,这个被后世称为\"泥马渡江\"的亲王,正在狼皮褥子上用炭笔勾勒《骏马图》,当完颜宗望的弯刀架在他颈间时,笔锋竟无丝毫颤抖。这下斡鲁补就觉得摸不着头脑了,宋朝皇帝个个都很怂,为什么赵构这么有种呢?莫非宋朝送来的是个假王爷?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这时候正好李棁使团来了,于是斡鲁补立即提出要换一个亲王来当人质。

几天后收到换人质消息的赵桓也很蒙,但换就换吧,于是就把赵构接了回来,又把肃王赵枢(徽宗第五子)送去,而那个刚刚提拔起来的张邦昌就继续留在了金营。

金国人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换走的赵构将来会给自己留下多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