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疏通经络(1 / 1)

“除了咳嗽,气喘也是肺经不通时常出现的症状。我们呼吸时,需要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肺经通畅,呼吸才能均匀平稳。但当肺经堵塞,气血运行不畅,肺的功能受到影响,气体交换受阻,就会出现气喘的现象。患者往往感觉呼吸急促,气短,稍微活动一下,气喘就会加剧。此外,肺经不通还可能导致胸闷,胸部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憋闷难受,让人十分不适。”

“不仅如此,肺经不通还会在身体的其他方面有所体现。比如皮肤问题,肺主皮毛,肺经的气血滋养着皮肤。若肺经气血阻滞,皮肤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容易变得干燥、粗糙,失去光泽,还可能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有些人到了秋冬季节,皮肤特别容易干燥起皮,怎么护理都效果不佳,这很可能就与肺经不通有关。还有,肺经循行经过的手臂内侧部位,也可能出现疼痛、麻木、发凉等异常感觉。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地感觉手臂内侧隐隐作痛,或者摸上去感觉比其他部位凉,这都可能是肺经不通在向我们发出警报。”

苏瑶目光炯炯,神情专注,继续说道:“既然肺经不通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这么多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在中医里,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针灸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针灸师通过精准地找到肺经上的穴位,像中府、云门、尺泽、太渊等穴位,然后用特制的银针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激发穴位的经气,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使堵塞的经络重新通畅起来。比如,当患者咳嗽气喘较为严重时,针灸师可能会选择针刺尺泽穴,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肺经属金,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理论,金生水,所以尺泽穴对肺经的气血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针刺尺泽穴往往能迅速缓解咳嗽气喘的症状。”

“按摩也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深受大众喜爱的疏通经络的方法。我们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比如,我们可以沿着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从胸部开始,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摩。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感觉微微酸胀为宜。在按摩的过程中,重点按摩那些容易出现结节、条索状硬块的部位,这些地方往往就是经络气血阻滞的地方。通过按摩,能够促进局部气血的运行,消散结节和硬块,从而疏通经络。像太渊穴,它是肺经的原穴,也是脉会,经常按摩太渊穴,不仅可以疏通肺经,还能调节肺气,改善肺的功能,对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我们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压太渊穴,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按摩 2 - 3 次。”

“除了针灸和按摩,导引也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导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的身体姿势和呼吸方法,来调节身心,疏通经络。像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健身功法,都属于导引的范畴。以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式为例,在做这个动作时,我们通过双手上举,拉伸身体,配合深呼吸,能够充分调动身体的气机,使三焦气机通畅,同时也有助于疏通肺经。在练习八段锦的过程中,全身的经络都会得到拉伸和锻炼,气血得以周流全身,肺经自然也能得到有效的疏通。长期坚持练习导引功法,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还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苏瑶一口气讲了这么多,稍作休息,看着崔婉若有所思的样子,她知道,这些关于经络的知识对大家来说可能有些深奥,但只要用心去理解和实践,就一定能从中受益。她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通过中医的方法,保持经络通畅,拥有健康的体魄。

崔婉听得入迷,忍不住问道:“那经络和脏腑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苏瑶嘴角噙着一抹温和笑意,目光满含耐心,看向崔婉,娓娓道来:“经络与脏腑之间,实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的关系,相互影响,互为表里。经络,宛如一张无形却又极为缜密的大网,将人体的各个脏腑巧妙地串联起来,是脏腑与外界沟通、气血运行的关键通道。

以刚刚提到的手太阴肺经与肺脏为例,肺经直接与肺脏相连,肺所吸入的清气,需借助肺经这一通道,才能将其输送至全身各处,滋养脏腑、肌肉、骨骼与皮肤。与此同时,全身各脏腑组织代谢后产生的浊气,也通过经络汇聚于肺,再经肺的呼吸功能排出体外。一旦肺经出现堵塞,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便会受到影响,清气无法顺利布散,浊气难以排出,进而引发咳嗽、气喘等一系列肺部病症。

再看足阳明胃经与胃腑,胃经起始于鼻翼两侧,下行经过面部、颈部,再沿着胸腹正中线旁开四寸,大腿前侧,一直延伸至足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食物初步消化成食糜。而胃经则负责将胃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通过经络的运输,输送到全身各处,为人体提供营养。若胃经气血不畅,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腐熟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反过来,若胃腑本身出现病变,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胃中积滞,也会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比如,有的人在暴饮暴食后,会发现足三里穴附近出现酸痛、按压痛等异常反应,这正是因为胃经与胃腑相互关联,胃腑的病变通过经络在穴位上表现了出来。

脏腑通过经络与外界相连,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同时也将自身的状态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比如,当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时,寒邪往往先侵袭皮毛,皮毛受邪后,通过经络传导至肺脏,使肺的宣发功能失常,进而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症状。而在治疗疾病时,我们也正是利用经络与脏腑的这种紧密联系,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节脏腑的功能。例如,当肝气郁结时,我们可以通过按摩或针刺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穴,来疏肝理气,调节肝脏的疏泄功能。因为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与肝脏有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刺激太冲穴能激发肝经的经气,调节肝脏气血,从而缓解肝气郁结所导致的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等症状。

经络与脏腑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奥秘,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没错,经络在人体这个精妙复杂的系统里,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就拿肝经来讲,它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当肝经气血阻滞不通时,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肝脏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一旦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就容易导致情绪抑郁不舒,时常闷闷不乐,对诸事提不起兴致。同时,肝经循行经过胸胁部位,气血瘀滞在此,就会引发胸胁胀痛之感,有时疼痛还会游走不定。

再看胃经,它的循行路线颇为复杂,从面部起始,经颈部、胸部、腹部,再下行至下肢。胃经若出现堵塞,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必然受到冲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经不畅,胃的受纳能力下降,人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而胃经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胃脘部便会产生疼痛,疼痛性质多样,有的是隐隐作痛,有的则是胀痛、刺痛。

在中医调理的范畴里,经络与脏腑之间这种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治病思路。通过调节经络,能够巧妙地间接对脏腑功能进行调理。就拿足三里穴来说,它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被历代医家视为养生保健的要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就如同给脾胃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它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因脾胃虚弱或胃经不通导致的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等问题。长期坚持按摩足三里,还能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