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上书建言(三)(1 / 1)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467 字 14小时前

七,确定“就近输仓”原则作为百姓纳公粮的基本准则,以此确保粮食运输过程的高效与稳定。

在交通条件有限、运输成本较高的古代,从远处的粮仓进粮,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进一成粮食,途中便可能浪费十成,沿途的损耗实在过大。而就近从本地粮仓进粮,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减少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损耗,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此外,要明确并确定“关市津梁正税”,也就是关卡、集市、渡口桥梁等地方应征收的正常税收标准。在商业活动中,要严厉禁止各处行商坐贾巧取横夺,杜绝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同时,为了提倡节俭的社会风气,要禁止社会上的奢华之风,严格按照规定制定上下服饰的标准,让人们明确服饰的规范,避免过度追求华丽服饰而造成资源浪费。并且,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使他们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中生活和发展。同时,派遣劝农官前往各地,监督和指导农桑生产。劝农官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困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刘秉忠深刻指出:“从远处粮仓调运粮食,其弊端显而易见。运输过程中,沿途的花费巨大,吃喝招待等开支过分铺张。这种情况,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调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关卡渡口的税收,正常的税率是十五分取一分,这是以往就确定下来的制度,应当严格遵从。对于当前存在的滥收税现象,必须坚决禁止,并且要减免不合理的税赋,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税收政策真正有利于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

仓库损耗问题也不容忽视,刘秉忠进一步提出:“仓库损耗严重,这不仅导致粮食等物资的大量浪费,也影响了国家物资储备的稳定性。应立即命令统一度量标准,明确度量的尺寸规格,确保全国范围内度量衡的统一,做到公平公正,以此取信于民,防止有人利用度量衡的差异进行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对于社会上的奢靡装饰现象,刘秉忠也表达了强烈反对:“珍珠宝石、金银首饰等奢华物品,都是经过人们淘沙炼石,付出巨大努力才获得的,其获取过程实在艰难。如今,这些珍贵资源却被随意浪费,仅仅用来缠在丝线上、装饰在皮革上、涂在木头石头上、嵌在器物上,只为一时的华丽外表,却毫无实际价值,实在是暴殄天物,令人惋惜。对于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应当严加惩治。除了皇帝、皇族、功臣、达官的服饰可以有特定制度外,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不得越份,穿戴超越自身身份的服饰,以此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公序良俗。”

在农业发展方面,刘秉忠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忧心忡忡地说:“如今,国家土地广阔,但人口相对稀少,而赋税却依然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专心耕种土地,更无法增加产业,改善生活。鉴于此,应当派遣一位德才兼备的劝农官,率领天下的老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养蚕事业,用心经营产业。农桑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得到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财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这实在是对国家大有好处的事情。”

八,兴办学校、实行科举制是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

刘秉忠指出:“古代,学校教育从未被废弃,它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在郡县虽然也设有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由政府统一建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应当依照原来的制度,重新修建学校,延请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选拔有才华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内容,应以经义为首要课程,因为经义是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培养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基石。词赋论策为第二,通过学习词赋论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设科举制度,让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凭借能力获得晋升机会,遵循合罕皇帝的圣旨,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如此一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有章可循,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也将得到显着提升。”

刘秉忠特别强调:“开设学校,应当优先选择开国功臣的子孙来接受教育。这些功臣为国家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家族的荣耀,还能将所学知识和才能用于国家建设。同时,在学校中,要注重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论其出身背景,只要有才华,都应给予任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储备大量优秀人才。”

九,在地方治理中,慎择县官、招抚流民、抚恤孤寡残疾者、制止朝廷使臣骚扰、合理制定赋税政策以及照顾弱势群体等方面,都至关重要。刘秉忠说:“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朝省虽然地位重要,但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县官。县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因此,虽然朝省制定了各项法规,但县官的选拔更应谨慎。一个正直的县官,能够公正执法、关心百姓疾苦,百姓自然就能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有了保障。”

对于关西、河南地区,刘秉忠有着深入的考量:“关西、河南地区土地广阔肥沃,本应是国家的重要产粮区和税收来源地。但由于该地区长期军马活动频繁,地方治理却未能跟上,导致当地经济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并不富饶。应当尽快设置专门的官职,负责对这些地区进行抚养和管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吸引百姓回归家园,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还能为国家的军费开支提供有力支持,这实在是国家发展的大事。”

针对朝廷使臣在地方的活动,刘秉忠严肃指出:“移剌中丞负责监督盐铁等产业、买卖酒醋等货物的交易,并确定课税。在这个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办理税收事务。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赋税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奥鲁合蛮奏请加倍征收赋税,这种做法往往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苛取民间的现象出现。制定赋税政策时,不应过于沉重,要让百姓能够在经济上承受得起,避免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应当根据以往的合理办法,对赋税进行适当减轻,简化繁琐的手续,坚决制止科税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杜绝那些谋取私利的人借机剥削百姓,损害国家利益。”

在对待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问题上,刘秉忠心怀悲悯:“鳏寡孤独和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应当设立专门的孤老院,为他们提供衣服、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对于因公出差的官吏,刘秉忠也做出了合理安排:“因公出差的官吏到达州郡后,应开办专门的旅店供他们居住,而不得随意在官府或百姓家居住。这样可以减少对官府工作的干扰,也能避免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刘秉忠所提出的这些措施,从经济发展、轻徭薄赋到不与民争利、妥善安置鳏寡孤独以及不扰民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关注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旨在让老百姓生活安定、生活便利。这些理念和实践,完全符合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关爱百姓、倡导无为而治、让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能达到与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相契合的效果,实现国家与百姓的共同繁荣与稳定。

十,敕令全国各地立庙祭祀孔子,同时派遣官员访察当地名儒,举行隆重祀典。

刘秉忠神色庄重地说道:“孔子,堪称所有皇帝的老师,他所确立的学说与政策,乃是万代传承、不可违背的根本准则。彼时,孔庙虽因岁月变迁或种种缘由而废弃不少,但留存至今的仍为数众多。如今,应当让各州郡依照旧有的仪式,虔诚地祭祀纪念这位至圣先师。近代以来,用于祭祀的礼乐器物大多散失,此乃文化传承之憾事。故而,应立即下令重新精心设置这些礼乐器物。同时,大力征集曾在太常任职的旧人,由他们来教导后来的年轻人,使祭祀时所需器件一应俱全,培养出传承礼仪文化的人才。如此循序渐进,方能逐渐恢复祭祀礼仪的盛景。这实在是一统太平的重要基石,亦是推行王道的关键根本。现今,天下广袤辽阔,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虽是成吉思皇帝威德福泽所惠及,但亦离不开天地神明的暗中庇佑。因此,我们应当四处访问有名的儒士,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怀着崇敬之心尊奉、祭祀天地间的上下神灵,调和天地阴阳之气,顺应时节变化的规律,让神灵得到应有的供奉与敬享,使百姓有所依托,让圣德的恩泽惠及天下,让世间万物皆能沐浴在神灵与圣德的福泽之下,如此,天下百姓皆能依靠皇帝一人的浩荡福分而生活康泰。”

十一,郑重向蒙哥汗请命颁行新历,并着手撰修《金史》。刘秉忠神色严肃地陈述道:“现今通行的辽代历书,经我们仔细观测与推算,发现其记载的日月运行轨迹,与实际情况差得较远,已然无法准确地指导百姓的生产生活与国家的事务安排。我们有幸听闻,司天台经过一番精心的研究与测算,已然改成了新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正式施行。如今,恰逢新皇即位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当应借此良机,颁布新历,同时改换纪元,向天下昭示新的气象与开始。此外,应当令京府、州郡统一设置更漏,此物看似普通,实则为百姓生活之必需,有了它,百姓便能清晰知晓时间,合理安排农事、生活与各类活动。”

“国家兴衰交替,朝代更迭乃历史常态,昔日的国家虽已灭亡,但它的历史却不能随之被遗忘。《金史》作为一部记录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载了一代君臣的宏伟事业与诸多事迹,若不将其保存下来,后世子孙将无从知晓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亦会随之湮灭。国家撰写《金史》,意义重大且深远,它不仅能让一代君臣的丰功伟绩在后世得以铭记,不致被岁月尘封,更能为后人研究历史、汲取经验提供详实的资料,对国家的治理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十二,国家从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名士学者。对于其中自有产业的学者,根据先前皇上的圣旨,免去其余大小杂碎的赋税差役,仅让其交纳该交的赋税;对于无产业的学者,则免去所有赋税差役,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与传承,为国家尽其才能。刘秉忠慷慨激昂地说道:“国家广袤无垠,犹如苍天般博大包容。若能从国家浩如烟海的资源中取出一万份中的一份,用以养护天下那些名士、老儒中失去产业之人,使他们免受穷困之苦,得以继续钻研学问,传承文化,这无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而对于那些依然拥有产业的名士学者,按照先前皇上所颁布的圣旨,让他们交纳规定数额的赋税,再免去其余各类繁杂琐碎的赋税差役,使他们能够依靠自身产业自给自足,安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为国家培养人才,鼓励百姓积极向学,这实在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培养人才的头等大事,对国家的兴盛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三,广泛开辟进谏之路,大力鼓励臣民直言不讳。

明君治国,恰似技术高超的木匠运用木材,需依据木材粗细长短的不同特性,施以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人尽其才。

刘秉忠缓缓说道:“孔子曾言:‘君子不拘小节而能注意大的方面。小人不注意大的方面而可以解决小问题。’这大约是说君子心中关注的是关乎国家社稷的大问题,无法顾及小人所能解决的小事琐事,如此或许会有某些短处;而小人的目光狭隘短浅,无法与君子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气量相提并论,但也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方面展现出一技之长。因此,身为君主,应当让君子与小人各自发挥出他们全部的长处与才能,并加以妥善任用,如此方为治国成功之道。同时,君子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不妥当的话,就全盘否定他这个人;也不会仅仅因为不喜欢那个人,就对其提出的建议弃之不用。唯有广开言路,方能在争夺天下之时赢得民心,成功安定百姓。天地虽广袤宏大,日月虽光辉明亮,却也难免有所蒙蔽。而蒙蔽天的光明的是弥漫的云雾,蒙蔽人的聪明的,则是自私自利之心与阿谀奉承之言。一般之人被蒙蔽,不过影响一人之判断;而君主若被蒙蔽,则会致使天下大事陷入混乱,万民受苦。所以,君主应当时常精心挑选那些贤能之士充任左右进谏之臣,让他们在错误尚未形成之前就及时加以劝阻,为国家的决策周密地出谋划策。君子之心,专注于理义,胸怀忠君爱国之良念;而小人的心思,却一味追逐利欲,满心都是谄媚之态。君子为官,心怀宽广,能够容纳小人的存在;而小人一旦得势,必然会不择手段地排挤君子。所以,明君在上,对此绝不可不加以细致辨察。孔子曾说:‘远远地避开谄媚的小人。’又说:‘最为讨厌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最终将国家推向灭亡之路的人。’这说的正是这一深刻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