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芎·长安卷》(下卷)(1 / 1)

第五回 盛唐医家传妙法 京芎配伍显神通

唐开元年间,长安已成为天下第一都会,西市药行林立,京芎与蜀芎、抚芎三足鼎立。太医院的“王太医”,素以善用京芎闻名,他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总结出京芎的“三配三治”:配麻黄治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配桂枝治风寒表虚证(恶风有汗),配细辛治风寒入络证(头痛连齿),被誉为“京畿头痛第一方”。

长安西市的绸缎商张员外,冬日去西域贩货,被暴雪困在玉门关,归来后头痛如裂,伴鼻塞流清涕,四肢厥冷。王太医取京芎配麻黄、附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阳散寒,京芎行气活血,三药同煮,药汤辛烈如酒,张员外喝了一碗,汗出如浆,头痛竟去了九成,连呼:“这药带着长安的暖气,能穿透玉门关的寒!”

王太医解释:“关中风寒,多夹‘郁气’,京芎的辛香不仅能散寒,还能疏肝,像给闷住的屋子开窗。蜀芎偏润,抚芎偏清,都不如京芎这股‘刚中带柔’的劲儿,合咱北方人的体质。”他常去京芎原考察,见京伯的儿子小京用“麦芎轮作”法种出的京芎,根茎圆硬如珠,油点密如星,叹道:“关中垆土养出的京芎,自带‘抗寒基因’,是天造地设的风寒克星。”

此时的京芎,已分“城芎”与“野芎”:京芎原种植的“城芎”,经人工选育,根茎更壮,油点更密;终南山采挖的“野芎”,根茎瘦小,油点疏,药效稍逊。小京在原上立了块石碑,刻着“非垆土不种,非三年不收”,把京芎的道地规矩传了下去。

第六回 安史之乱药材紧 京芎救急护长安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长安,城中粮草药材紧缺,京芎原被战火波及,京芎田毁了大半。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命人往长安周边搜求药材,京伯带着仅剩的京芎,随唐军辗转于关中战场。

唐军中有位校尉,被流矢射中肩部,伤口感染风寒,高热不退,头痛如劈,军医束手无策。京伯取京芎配当归、防风,煮水灌服——京芎散寒活血,当归补血生肌,防风祛风解表,药汤入喉,校尉的高热竟渐渐退了,头痛也缓了,连伤口的红肿都消了些。

“京芎不仅能治头痛,还能护伤口!”士兵们惊叹,纷纷传扬“京芎是长安送来的护身符”。京伯将京芎晒干磨粉,制成“京芎散”,让士兵们随身携带,遇风寒头痛,取少许吹入鼻,或温水冲服,竟救下了不少性命。

乱平后,唐肃宗重返长安,听闻京芎救急之功,下旨嘉奖京芎原,免其赋税三年,还命太医院在京芎原设“京芎监”,专门负责培育优质京芎。小京捧着圣旨,望着重建的京芎田,对儿子说:“这京芎,不仅是药材,更是咱长安人的骨气,再乱的世道,也能扎住根。”

第七回 宋元医家续考证 京芎名载《本草衍义》

北宋嘉佑年间,医家寇宗奭编撰《本草衍义》,特意赴关中考察京芎。他见京芎原的京芎,种植仍沿用“麦芎轮作”法,采收必在霜降后,炮制用“酒蒸”——将京芎切片,用长安的米酒蒸三日,既能增强温通之力,又能减其燥烈。

寇宗奭对比京芎与蜀芎的药效:用京芎治风寒头痛,一剂见效者十之八;用蜀芎,一剂见效者十之六,且京芎组患者“身暖而不燥”,蜀芎组“身暖而微渴”。他在书中写道:“京芎,生关中,性温而刚,行气散寒之力胜蜀芎,治北方风寒头痛最良,故名‘京芎’,以别他地。”

此时的长安虽已不是都城(改称“京兆府”),京芎的名声却未衰减。关中的医者,在处方中必写“京芎”,若写“川芎”,药工必问“是否关中产”。有位从临安来的医者,用京芎治好了一个“风寒痹症”的老农,回去后在《本草别说》中补注:“京芎能透骨散寒,其力如关中汉子,直来直去,蜀芎不及也。”

京芎原的京芎,经“酒蒸”后,还成了“长安药酒”的原料。将京芎与当归、枸杞同泡,酒色如琥珀,辛香中带甘润,冬日饮之,能驱寒暖身,连西域的胡商也来抢购,说:“这酒里有长安的太阳,比皮裘还暖。”

第八回 岁月流转芎脉续 关中药香贯古今

宋元以降,长安虽不复盛唐繁华,京芎原的京芎却依旧生生不息。元代《饮膳正要》记载“京芎羊肉汤”:京芎配羊肉、生姜,能“温中散寒,治腰膝冷痛”,成了关中冬日的家常药膳;明代《本草纲目》沿用“京芎”之名,注明“生陕西,性温,治风寒头痛,与蜀芎分治南北”;清代《本草从新》更直言“京芎之烈,能透三阳经,为北方头痛要药”。

京芎的种植技艺,在关中代代相传:选苓子要“圆、硬、紫”,下种要“春分后,地温升”,浇水要“见干见湿”,采收要“霜打后,叶全枯”。民国年间,关中遭大旱,京芎原的药农们用“井灌法”保苗,虽减产过半,却保住了京芎的种源,老药农说:“这是长安的根,不能断。”

如今,京芎原已成为“关中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现代科技检测发现:京芎含有的“丁烯基苯酞”(散寒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蜀芎,印证了古人“京芎散寒力胜”的经验。当地仍流传着“京芎救长安”的故事,老人会给孩童看祖辈传下的药锄,说:“这锄挖过安史之乱的京芎,也挖过如今的京芎,根扎在关中土里,就永远是长安的药。”

结语

京芎的故事,是一部北方药材的风骨史。从隋末的黄土扎根,到盛唐的宫廷扬名,从安史之乱的救急,到后世的代代相传,它始终带着关中垆土的厚重与长安的暖气,以“刚中带柔”的辛香,对抗着北方的风寒。

“京”字冠首,是都城的印记,更是品质的背书;“西”字为缀,是地域的标识,更是药效的宣言。它与蜀芎、抚芎的分野,印证了中医药“道地性”的真谛——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一方药治一方病。关中的风、垆土的性、麦芎轮作的智,共同铸就了京芎“散寒行气”的独特灵魂,使其在中医药的星河中,始终闪耀着北方的光芒。

赞诗

关中垆土育京芎,辛烈温香带古风。

能破风寒头痛裂,善通气血痹筋松。

唐宫验效千金录,宋典扬名本草功。

最是长安风骨在,药香穿透九秋浓。

尾章

长安的晨钟暮鼓早已远去,京芎原的黄土却依旧在春日里泛着暖光。药农们驾驶着播种机,穿梭在京芎田间,机器的轰鸣里,仿佛还能听见盛唐的驼铃。采收的京芎,经现代炮制后,走进中药房,走进药膳馆,也走进了关中百姓的生活。

它或许不再是宫廷贡品,却仍是北方人对抗风寒的老友;它的名字或许不如“川芎”响亮,却在《中国药典》中占据一席之地,标注着“产于陕西关中,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这便是京芎的传承:不凭繁华,凭风骨;不凭虚名,凭实效。就像关中的黄土,沉默却厚重,孕育出的药,也带着同样的性子,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