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蘼芜泣:山径残香诉旧盟》上卷(1 / 1)

《蘼芜泣:山径残香诉旧盟》

楔子

建光元年的暮春,汝南郡的桐柏山麓,斜晖把山径染成一片暖红。山半腰的蘼芜丛里,一个青布裙钗的女子正弯腰采撷,指尖掐断嫩叶的脆响,混着山风里的草气,显得格外清寂。她叫阿蘅,住在山脚下的破窑里,自被夫家休弃,便日日上山采蘼芜,或换米,或晒干了填枕——这草带着股辛香,枕着能让她在梦里少哭醒几回。

蘼芜的叶片沾着暮春的露水,阿蘅的竹篮渐渐满了,青绿的叶堆里,几株开了细碎白花的,被她小心地拢在中间。她望着山下的炊烟,那是前夫张二郎家的方向,新妇娶进门三个月,灶台的烟火比她在时旺了三倍。指腹被叶汁染得发绿,像洗不掉的印记,她忽然想起出嫁那天,母亲塞给她一把蘼芜籽,说“这草韧,落地就能活,女人家要学它”,那时她以为是祝福,如今才懂,原是谶语。

山风卷着斜晖掠过鬓角,阿蘅直起身,竹篮里的蘼芜晃出细碎的香。她低头看掌心的绿痕,忽然想起昨日在镇上,听见货郎唱汉乐府的调子:“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调子咿咿呀呀,像谁在哭,她当时没敢多听,此刻却字字钻进心里,疼得她蹲下身,额头抵着蘼芜丛,眼泪砸在叶片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上卷

第一回:山径采蘼芜,指尖沾旧痕

桐柏山的晨露,总带着股沁骨的凉。阿蘅提着竹篮上山时,草鞋的底早已磨穿,碎石子硌得脚心发疼,她却像没知觉似的,脚步匆匆——去得晚了,向阳坡的蘼芜就被放牛的娃子踩坏了。

蘼芜最喜欢长在半阴半阳的坡地,叶片贴着地皮铺开,青嫩里泛着点白霜,像撒了层碎银。阿蘅蹲下身,指尖避开带刺的草茎,专挑最肥嫩的掐。她的指甲缝里嵌着黑泥,是前日给人舂米留下的,混着蘼芜的绿汁,像幅褪了色的画。“这草贱,”她对着蘼芜轻声说,“撒把籽就能活,没人疼也能长,跟我一样。”

去年此时,她还在张二郎家的后院种蘼芜。那时的她,穿着新做的蓝布衫,鬓边插着他摘的蔷薇,他蹲在旁边帮她扶苗,说“蘼芜又名江离,屈原都佩它,咱阿蘅种的,定比别处的香”。她当时笑他酸,手里的水壶却晃出了水,浇得他鞋尖都湿了。

可如今,那后院的蘼芜该是新妇在侍弄了吧?阿蘅掐断一片叶,汁液溅在手腕上,辛香猛地窜进鼻腔,呛得她眼眶发酸。她想起被休那天,张二郎的娘把休书拍在桌上,说“三年无所出,留你何用”,他就站在旁边,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一句话。她走出张家大门时,后院的蘼芜正开着细碎的花,风吹过,落了她一衣襟,像撒了把碎泪。

竹篮渐渐满了,蘼芜的香裹着她的衣袂,走到哪都跟着。阿蘅望着山下的屋舍,炊烟已经散了,只剩夕阳把屋顶染成金红色。她忽然觉得,这蘼芜采得越多,心里的空就越大,像竹篮里的草,看着满,实则轻得能被风卷走。

第二回:旧梦萦故宅,新妇笑帘深

阿蘅采够了蘼芜,坐在山坳的青石上歇脚。青石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她把竹篮放在旁边,自己则蜷起腿,下巴抵着膝盖——这是她从前在张家常做的姿势,那时张二郎会从背后捂住她的眼睛,猜她在想什么,多数时候都猜中了:“准是想镇上的糖糕。”

如今没人猜她的心思了。她望着山下张家的宅院,院墙新刷了白灰,门楼挂着红绸,那是新妇进门时挂的,三个月了,风吹日晒,红绸褪成了浅粉,却仍扎眼。新妇是镇上布商的女儿,听说生得白净,嫁妆里有两匹云锦,是阿蘅这辈子都没见过的好料子。

前几日去镇上换米,她在布店门口遇见张二郎陪着新妇买花线。新妇的手搭在他臂弯里,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笑起来时,鬓边的珠花晃得人眼晕。张二郎的目光落在新妇脸上,温柔得像春日的水,那眼神,阿蘅曾拥有过整整三年——他会在她梳头时,从镜里看她;会在她做饭时,倚着门框等;会在寒夜里,把她的脚揣进怀里暖着。

可那温柔,说散就散了。就像后院的蘼芜,去年还长得旺,今年换了人侍弄,许是更肥了,也未可知。阿蘅摸了摸竹篮里的蘼芜,叶片的边缘有些发卷,像被揉过的纸。她忽然想起张二郎的娘常说的话:“女人家就是地里的苗,不结果子,留着占地方。”那时她只当是耳旁风,如今才懂,原来她这株“苗”,终究是被拔了。

山风里传来隐约的笑语,是从张家院里飘来的,脆生生的,该是新妇在笑。阿蘅站起身,拍了拍裙上的土,提着竹篮往山下走。她走得很慢,像怕踩碎了什么,可那笑语像针,一下下扎在她背上,让她不敢回头,只能盯着脚下的路,路两旁的蘼芜,青嫩得晃眼。

第三回:斜晖逢故夫,语涩面含愧

走到山脚的岔路口,阿蘅遇见了张二郎。

他穿着件月白长衫,比从前胖了些,手里提着个食盒,该是从镇上给新妇买的点心。看见阿蘅,他明显愣了一下,脚步顿在原地,手里的食盒晃了晃,露出里面的酥饼,是阿蘅从前最爱吃的那种。

“阿……阿蘅?”他的声音有些发涩,眼神躲闪着,不敢看她的眼睛,只盯着她竹篮里的蘼芜,“你……采这个做什么?”

阿蘅低下头,指尖绞着裙角,声音细得像蚊子哼:“换米。”

空气僵了片刻,山风卷着蘼芜的香,绕着两人打旋。张二郎咳了一声,把食盒往身后藏了藏,像是怕她看见:“近来……还好?”

“还好。”阿蘅的指甲掐进掌心,掐出几个月牙痕。她想说“不好”,想说夜里冷得睡不着,想说采蘼芜时被蛇吓着,想说看见他和新妇时心里的疼,可话到嘴边,只剩这两个字。

张二郎的目光落在她的手上,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指关节处还有道新疤,是前日砍柴时划的。他喉结动了动,想说什么,却被她抢先开口:“你……新妇还好?”

“嗯,”他点头,嘴角扯出点笑,却比哭还难看,“她……身子好,上个月请郎中看了,说……说有喜了。”

“哦。”阿蘅低下头,看着竹篮里的蘼芜,叶片上的露珠滚下来,滴在地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原来如此,他是来报喜的吗?报她这个被弃的妇,他如今得偿所愿了。

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她也怀过一个孩子,却在秋收时累着了,没保住。那时张二郎抱着她哭,说“没关系,我们还年轻”,他娘却在门外骂“丧门星”。如今想来,那或许就是她被弃的开端,只是她傻,还以为能捂热人心。

第四回:蘼芜盈手泣,斜晖照泪痕

阿蘅没再说话,提起竹篮就要走。张二郎却上前一步,拦住了她:“阿蘅,我……”

“还有事吗?”她抬头看他,目光里的泪像要掉下来,却死死忍着——她不能在他面前哭,不能让他觉得她还念着他。

张二郎的目光落在她竹篮里的蘼芜上,那草堆得冒了尖,青嫩里透着股孤寒。他忽然说:“家里……后院的蘼芜,长得不好。新妇不会侍弄,总浇太多水,烂了好些根。”

阿蘅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什么撞了下。她想说“那草不能多浇水,得见干见湿”,想说“我种了三年,最懂它的性子”,可最终只是扯了扯嘴角:“她慢慢就会了。”

“我给你些米吧,”张二郎从怀里摸出个钱袋,塞到她手里,“不用再换了。”钱袋沉甸甸的,还带着他的体温。

阿蘅想把钱袋还给他,手指刚碰到布料,就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来:“不用,我自己能换。”她提着竹篮,几乎是逃也似的往山坳走,脚步踉跄,裙角扫过路边的蘼芜,带起的香里,终于混进了她压抑的呜咽。

张二郎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蘼芜丛里,手里的钱袋被捏得变了形。他望着她丢下的那片蘼芜叶——许是走得太急,从竹篮里掉出来的,叶片上沾着一滴泪,在斜晖里闪着光,像颗碎了的心。

阿蘅跑到山坳深处,再也忍不住,蹲在蘼芜丛里放声大哭。竹篮摔在地上,蘼芜撒了一地,她伸手去捡,却越捡越哭,眼泪落在叶片上,把那辛香都泡得发苦。她想起鱼玄机的诗“蘼芜盈手泣斜晖”,从前读不懂,此刻才明白,这盈手的蘼芜,哪是什么草,分明是一把把割心的刀,割得她鲜血淋漓。

斜晖渐渐沉了,把山径染成暗红。阿蘅坐在满地蘼芜里,哭得累了,就靠着树干发呆。手里还攥着几片蘼芜叶,叶汁把指尖染得发绿,像洗不掉的罪名——“无所出”,这三个字,终究成了她一辈子的烙印。

第五回:新妇疑旧影,故夫心暗惊

张二郎回到家时,新妇正在院里喂鸡。她穿着件水绿色的绸衫,见他进门,笑着迎上来:“去哪了?我炖了鸡汤,等你半天了。”

张二郎把食盒递给她,目光有些闪躲:“去镇上买了些酥饼。”

新妇接过食盒,却没立刻打开,反而盯着他的衣袖:“这是什么?”她伸手从他袖上拈下一片碎叶,青嫩里泛着白霜,“像是蘼芜叶。你去山边了?”

张二郎的心猛地一跳,含糊道:“路过,沾了点。”

新妇的眼神暗了暗,把碎叶丢在地上,用脚碾了碾:“那草贱得很,长在荒山野岭,看着青嫩,实则没什么用处。”她挽住他的胳膊,声音软下来,“我听婆婆说,从前……她就爱种这草?”

“嗯,”张二郎的喉结动了动,“她……也就这点能耐。”话虽如此,他却想起阿蘅蹲在院里种蘼芜的样子,阳光落在她发顶,像镀了层金,那时她哼着不成调的曲子,说“这草能驱蚊,夏天睡得安稳”。

新妇见他走神,轻轻掐了他一把:“想什么呢?是不是还念着她?”

“胡说什么,”张二郎回过神,勉强笑了笑,“都过去了。”

可晚饭时,他总觉得鸡汤里少了点什么。从前阿蘅炖鸡汤,总会放几片蘼芜叶,说“解腻”,那时他嫌怪味,如今喝着纯纯的鸡汤,却觉得寡淡得像白水。新妇看出他心不在焉,放下筷子:“你若是还惦记,不如把她接回来?反正我也快生了,正好让她伺候我。”

张二郎的脸一下子涨红了:“你说什么浑话!休书都写了,哪有接回来的道理?”

新妇冷笑一声:“那你就别对着鸡汤发呆!我知道,我不如她能干活,不如她会伺候人,可我能给你生儿子,她能吗?”

这话像根针,扎在张二郎心上。他猛地放下碗,起身往后院走——他想看看那蘼芜,想知道阿蘅说的“见干见湿”到底是什么意思。

后院的蘼芜果然长得稀稀拉拉,叶片发黄,根部泡在水里,烂了好些。他蹲下身,想起阿蘅采蘼芜时的样子,指尖掐叶的力道,嘴角的专注,忽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这才明白,他弃的不只是一个无所出的妇,是那个会在蘼芜丛里对他笑、会在寒夜里给她暖脚、会把他的喜好刻在心里的人。

斜晖从墙头上照进来,落在烂根的蘼芜上,像给这桩荒唐事,盖了个惨淡的印。张二郎摸着发黄的叶片,忽然听见前院新妇的咳嗽声,那声音尖锐,不像阿蘅的温吞,他皱了皱眉,却终究没说什么——路是他选的,哪怕错了,也得走下去。

第六回:山月照孤窑,蘼芜伴泪眠

阿蘅直到月上中天才回到破窑。竹篮里的蘼芜少了大半,许是跑的时候掉了,她没心思捡,就那么提着空了一半的篮子,踩着月光往回走。

破窑在山脚下的凹处,四壁漏风,只有一张破床,一口陶罐,是她全部的家当。她点亮松明,火光摇曳,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像个没根的魂。

她把剩下的蘼芜倒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捡,捡着捡着,眼泪又掉了下来。白天张二郎的话,新妇的笑,山径的风,都在脑子里打转,搅得她头痛。她想起母亲说的“蘼芜韧”,可她觉得自己一点也不韧,像片被风吹落的蘼芜叶,随时都会烂在泥里。

夜里,她把蘼芜叶铺在枕头上,辛香混着松烟味,呛得她睡不着。她望着窑顶的破洞,能看见月亮,月亮旁边有颗孤星,像她自己。她想起刚嫁过来时,张二郎说“以后我们盖瓦房,开两扇窗,一扇看月亮,一扇看后院的蘼芜”,那时的月亮,比现在圆多了。

后半夜,起了山风,吹得窑门“吱呀”作响。阿蘅裹紧单薄的被,浑身发抖,不是冷的,是怕的——她怕明天采蘼芜时遇见蛇,怕张二郎和新妇的孩子生下来,她连最后一点念想都没了,怕这漫漫长夜,永远没有天亮的时候。

她摸出白天从山上带回来的蘼芜花,蓝紫色的花瓣已经蔫了,却还留着点香。她把花贴在胸口,像抱着个小小的梦。梦里,她还是那个在张家后院种蘼芜的阿蘅,张二郎蹲在旁边,帮她扶苗,阳光落在两人身上,暖得像要化了。

可梦总会醒。天快亮时,她被冻醒了,胸口的蘼芜花早已干透,碎成了粉。她望着窗外的微光,慢慢坐起身——该去采蘼芜了,不管心里多疼,日子总得往下过,就像那草,被人踩了,被水淹了,第二天还是会冒出新的绿芽。

只是这绿芽里,藏着多少泪,大概只有山风知道。

第七回:故夫遣人赠,蘼芜拒不受

次日晌午,张家的丫鬟来了,提着个食盒,站在破窑门口,一脸不情愿的样子:“我家二爷让给你送来的。”

阿蘅正在晒蘼芜,闻言抬起头,手还在翻晒的草叶上,指尖的绿痕格外显眼:“什么?”

“米和肉,”丫鬟把食盒往地上一放,像是碰了什么脏东西,“二爷说……让你别再采蘼芜了,伤手。”

阿蘅看着食盒,红漆描金,是她从前在张家都没见过的好物件。她摇了摇头:“替我谢你家二爷,东西拿回去吧,我自己能换米。”

“你这人怎么回事?”丫鬟急了,“二爷好心好意,你别不识抬举!新妇说了,你若是不收,就是还惦记着二爷,想破坏我们家!”

阿蘅的脸一下子白了:“我没有。”她指着晒着的蘼芜,“我采这草,是为了活命,不是为了别的。你把东西拿走,不然……不然我就扔了。”

丫鬟见她态度坚决,撇了撇嘴,提起食盒就走,嘴里嘟囔着:“真是个傻子,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遭罪……”

食盒的影子消失在山径尽头,阿蘅才蹲下身,抱着晒热的蘼芜叶,眼泪又掉了下来。她不是不想要米和肉,是不能要。拿了他的东西,就真成了丫鬟说的“惦记”,她的自尊,已经被踩得够碎了,不能连最后这点骨气都丢了。

傍晚,她去镇上换米,路过张家的布店,看见张二郎站在柜台后,正给新妇挑花帕。新妇的肚子已经显怀了,被他扶着腰,笑得一脸得意。阿蘅赶紧低下头,加快脚步,竹篮里的蘼芜叶晃出声音,像在替她哭。

换完米往回走时,遇见个砍柴的老汉,老汉叹着气说:“张家新妇真娇贵,昨天想吃蘼芜饼,让张二郎翻遍了镇子都没找着,说要自己种,结果把后院的草全拔了,闹了笑话。”

阿蘅的心猛地一揪。蘼芜饼,是她的拿手活,从前张二郎总说“比镇上的糖糕还香”。她望着张家的方向,忽然觉得这世间的事,真荒唐——她弃了的草,成了别人稀罕的宝;她守着的骨气,在别人眼里,成了傻子的倔强。

山风又起,吹得蘼芜叶簌簌作响,阿蘅抱紧怀里的米袋,一步步往破窑走。路两旁的蘼芜,在暮色里泛着青幽的光,像无数双眼睛,看着她这个被遗弃的妇,在命运的山径上,独自走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