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不对劲的地方(1 / 1)

何须看别人的脸色。

崔善挥手,吩咐护卫,“将人带到我的院子里关起来,等本公子得了空再来好好折磨。”

护卫拱手,尽数应下。

崔长史脸色涨青的从正门迈进来,一进门便大声喝道,“那个不孝子呢?!”

崔府管家冷汗涔涔,赔着笑,“公子这会正在后院习字呢,老爷这是怎么了?怎么发这么大的火气?”

崔长史抿了一口仆妇递过来的茶水,缓解了喉间的干涩,心情舒缓了些,只不过眉头还是死死皱着,“那逆子还会用功习字?可本长史怎么听说他当街指使人强抢民女呢?”

崔府管家心里一个咯噔。往常少爷做事的时候,纵然面上十分嚣张,但行事是非常低调的,就算再心急,也不会当众留下把柄,这事怎么...这么快就被老爷给知道了?看样子还气得不轻。

“哎呦老爷!今儿个怎么下值这么早?”身穿大红色叠绣鸳鸯纹的女子走过来,身上浓厚的脂粉味隔着老远就能闻见,格外冲人。

眉头一蹙,崔长史挺着肚子往里头,“那逆子呢?”

续弦崔许氏笑道,“大公子在后院呢,翠儿,去将大公子找来。”

翠儿点头应下,往后院去了。

崔许氏扶着人进了小暖阁,奉上一杯热茶,才温声软语道,“老爷怎么一下值就这般不开心?可是朝中遇见了什么难事?”

摸了摸她的手,崔长史有些心猿意马,好似是暖阁里头太热了,热的人摸着那手都是滑溜溜的,“能遇到什么难事?边疆捷报一封封的来,可我瞧陛下那样子,很是不开心呢?”

崔许氏像是听见什么朝中秘辛似的,很是合宜的瞪大了眼睛,找到一个姿势,让自己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是吗?残王打了胜仗,陛下为何不开心?”

到底是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妇人,她哪里懂得朝堂上男人关心的事情。

“正所谓功高盖主,哪个君王不防备一个战功赫赫的同为皇室族人王爷呢?”

崔许氏笑了笑,正欲喂他吃了糕点,暖阁外面便有了脚步声,是有人来了,崔许氏忙站起来。翠儿引着崔善进来。崔长史的眉头自打见到他之后又皱了起来。

“你说说,你今日都干了什么了?”

崔善捏着一把玉骨扇子,吊儿郎当的样子在他爹面前收了收,但身上那股子上不得台面的小家子气却改变不了,“回爹的话,儿子今日一整日都在后院,除了温书习字之外,并没干什么。”

崔许氏小声劝道,“老爷,大公子今儿个可是真真没出去,妾身都能作证呢。”

崔善看不惯崔许氏在他爹面前这副谄媚讨好的样子,心里头翻了个白眼。心想区区一个小门小户的继室,年纪长不了他几岁,难不成还想伸手管他的事?

崔长史眉头松了松,“那我怎么听说你指使家丁当街强抢民女呢?怎么?你院里的那些丫鬟妾室还不够你收的?!”越说越来气,崔长史猛地站起来,指着他的鼻子就骂,“你瞧瞧你这副样子!咱们崔家怎么就出了你这么东西!”

崔善昂起头,削瘦的身子撑不起袍子,显得越发痩弱病态,“爹说的对,我这样的败类就不敢出生在崔家,爹不妨直接将我逐出家门,母亲这般年轻,说不定还能给爹添个儿子呢。”

这话说的崔许氏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自从做了崔府的续弦之后,她也就头年给崔善添了个妹妹,之后就再也无所出,每每回想起来,都觉得底气不足。

崔长史的脸色也不好看,他年纪大了,越发觉得力不从心,看来他这辈子命里只有一个男丁的命数,但崔善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就是不上进,败家子一个迟早要败光了家里的钱!“咳咳咳!你这逆子!”

“老爷,您当心身子,大公子素来说话都是这般,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崔许氏给崔长史递了杯茶,又顺着他的后背,才算把他的一阵阵咳声给顺过去了。

“您要是没别的事,儿子就先回去了。”

“哎!逆子!”崔长史在他背后摔了杯子。满脸的恨铁不成钢。

——

西北,边城。

边沙十三城比京城冷的多,此处刮的风都像是带了刀子,直愣愣的往人脸上扎。素桃从外面进来,赶忙将屋门关上。

“姑娘,咱们回城也有几日了,那犬戎怎么没消息了?”

犬戎败退之后,不知龟缩在什么地方,几日下来竟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沈星月不关心朝堂之事。反而潜下心来养活自己的小蛊虫。

素桃对软体的虫子有着天然的抗拒,于是便敬而远之的立在三步开外。“姑娘,奴婢方才进来的时候,好似还瞧见朝中太监了。”

“哦?”沈星月来了兴趣,支着下巴,“朝中的太监?我记得咱们出征的队伍里可没有太监吧。”

“是没有,奴婢觉得可能是来传陛下的旨意的,这次咱们打仗打的这么漂亮,陛下按理说会给残王府很多赏赐,说不定就是来宣召让咱们回去的!”

要是能回去的话那可真是太好了,这地方鸟不拉屎的还冷的要死,哪有在京城享福好呢?

“别高兴的太早了,犬戎兵败如山倒,大盛与犬戎没有达成协议之前,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退兵呢?”沈星月将蛊虫放到桌几上,从几架上拿了披风来,手中揣着暖炉,“去书房。”

素桃守在书房外面,与周小六大眼瞪小眼。

周小六努努嘴,眼神往书房里头瞟,小声道,“王妃今儿个怎么有心情来找王爷?”

素桃啧道,“王妃是王爷之妻,为何不能来?”

说的也是哦,但是...周小六摇摇头,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书房里头的二人是觉得不对劲,那圣旨就不对劲的很。明黄诏书上写了,残王退敌有功,传旨回京,余下的收尾工作就让太子和其余几位副将进行。这就是不对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