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真的值得吗(1 / 1)

沈如云道:“军中应当还是有些较为准确的炮手吧?”

“当然有。” ** 得意地说道:“我对军事极为重视,对火器更是如此。我从数千名士兵中精心挑选出了一批合格的炮手,他们个个都是精锐。”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百发百中。”沈如云说道。

沈如云慢慢踱步回到原位,目光直视 ** ,笑道:“殿下是否拥有制造或修理火器的工匠呢?”

** 点头承认。

沈如云说道:“那么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殿下对军务并不上心。如果殿下真正关心军务,看到自己军中的火器频繁发生膛炸事故,且多年未见改进,就应该追究这些工匠的责任。”

“如果是少数人无法命中目标,那可能只是个人能力的问题。”

“然而这么多人中,仅有少数人可以命中目标,这就表明是火器本身存在问题。火器的问题竟使得殿下引以为豪的部队,在和平时期也不断减员,而殿下不仅没有察觉,还对此毫不在意,这足以证明殿下实际上对军队的真实状况漠不关心。”

“殿下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战功罢了。”

“不过是个人的成绩罢了。”

“身为将领,若在战略战术上没有更多突破,全依赖他人布置阵型,在管理军队时纪律松散,上下懒散,对待士兵的牺牲更是冷眼旁观,你麾下的这支大军能够取胜,不是因为他们的强大,而是因为敌人太过软弱。”

“加上这些明军悍不畏死。”

“可为了胜利而牺牲这么多将士的生命,真的值得吗?”

“我认为不值。”

“因为殿下本可以做得更好。”

“提前规划好战后的局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进退有度,对具体的布阵安排有明确计划,让士兵也能熟悉于心,这样岂不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事先谋划再行动,一直是兵家之道,但殿下似乎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夏之白轻轻摇头。

他双手负后,目光直视朱棣,笑道:“我虽然愚钝,若让我带兵五年,凭借固守营地、稳扎稳打的方法,只需五年,同样的兵力,面对殿下大军,也只能任人宰割。”

“因为殿下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夏之白!”听闻此言,朱棣勃然大怒,只听见一声清脆的金属声响,他拔出了腰间的佩刀,傲然说道:“既然你如此不敬,那我就成全你,我们战场上见真章,用真刀实枪决一胜负。”

“我倒要看看,你怎么能做到像屠鸡宰狗一样击败我!”

朱棣也怒了。

他向来瞧不上他人,何时轮到别人看不起自己?

尤其还是在他最引以为豪的军事领域。

夏之白哈哈大笑,眼中闪过一丝轻蔑:“殿下若有争强好胜之心,那就表明殿下不适合留在军中,更适合隐居乡野,与地痞流氓为伍,做些斗鸡走狗之事,岂不更畅快?”

“你”朱棣瞪眼怒视。

李云青冷笑一声:“阁下谋略未见,情报不通,大局不明,细节不究,军纪松弛,带兵无方,这般作为,怎能令人信服阁下乃是一代良将?”

“敢问阁下平日治军如何?”

“莫不是今日来的阵仗?虚张声势,或是偶尔带兵出猎,又或与敌方小试锋芒,而后趾高气扬地返回,抑或是仅限于训练军队,喊些空洞的口号罢了?”

“若是如此。”

“大明军力之衰败,着实令人担忧。”

“大明建国不过十八载,军力便已衰退至此,幸而如今蒙古式微,内部分歧加剧,这才给大明机会反击,可未来呢?大明看似强大,实则华而不实,若此虚象被戳破,岂不成千夫所指?”

“到那时,谁来守护这片江山?”

“靠这些士兵吗?”

李云青长叹一声,目光愈加深沉。

他缓缓扫视着赵玄、陈安之等人,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阁下领军多年,可曾询问过部下,他们是否明白为何而战,为何而战?”

“战争对他们来说有何意义?”

“阁下问过否?”

一句话出口。

原本喧闹的营地顿时寂静下来。

全场落针可闻。

士兵们个个面露疑惑。

为何而战?为何而战?战争有何意义?

他们懂吗?

不懂。

他们是军户,向来遵从朝廷号令,朝廷要他们做什么,他们便做什么,别无选择。

他们真的热爱战争吗?

不爱。

他们似乎不清楚战争的意义,胜利与失败对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早年是为了驱逐外敌,如今蒙古人早已退至北方。

那么为何还要持续北征?

立功扬名?

就他们这些小兵,能有什么成就?又怎么建立功业?

朱棣和姚广孝等人也是一脸茫然。

当然,他们心里清楚得很,打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军功,那是荣誉,更是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只属于他们少数人,对大部分士兵而言,打仗毫无意义。

那么,为何他们还要拼命厮杀,不惜性命?

想到这里,朱棣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沉重。

夏之白收回目光,再次站到队伍前,平静地说:“很多人并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我可以告诉你们,为何你们在此,为何要与北元作战,为何这场战斗必须进行。”

北平的风凛冽刺骨。

大营里却异常安静。

没有喧嚣,也没有 * 乱。

唯一的是无边的寂静。

朱棣不知何时下了马,手中没有拿战刀,只握着一根马鞭。

姚广孝和袁珙互相看了一眼,神色极为严肃。

他们岂能察觉不到,经过夏之白的一番追问,整个场面的氛围已经发生了变化。

刚才,大营里的将士对夏之白满是轻蔑,然而在他的连续提问后,虽然朱棣和丘福等将领依然不以为然,但下面的士兵已经开始动摇。

夏之白关注的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也显得乏味。

它既不关乎国家大事,也不涉及军事机密,只是单纯关于士兵本身,以及他们的安全。

林之远徐徐走到校场的高台上,没人邀请他,朱祁也没阻止。他独自站在那里,俯视着数千名士兵,一件青灰色长衫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仿佛与世无争的仙人。

站在校场 ** 。

他向朱祁和其他将领略施一礼,再对下方的士卒拱手示意。

他低沉地说:“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

“你们大多出身军户。”

“其实多来自贫苦之家。”

“在成为军户前,你们多数没有田产,无房可居,饱受地方豪强、商贾和官员的欺压,也目睹过蒙古人的 ** ,在那样的民生凋敝、国家动荡的环境下,许多人已经到了生存艰难的地步。”

“就在此时,陛下的大军来了。”

“或者说,陛下的旗帜招展之时,很多人闻风而动。”

“加入了军队,投身军旅。”

“从那时开始,你们步入了戎马生涯。”

“当时的你们为何而战?”

“是为了当今陛下?为了个人荣誉?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都不是。”

“当时的你们是在为自己而战。”

“为了那个 ** 腐朽残暴的大元,为了让以后能吃饱穿暖,有田可耕,有屋可居,这一切只需冲锋陷阵,朝廷便会赏赐给你们,因此那时的你们奋不顾身,因为你们经历过那地狱般的生活。”

“深知这一切的珍贵。”

“正因如此。”

“在陛下的带领下,大明仅用十五年便扫平群雄,平息内乱,一统天下,成就统一伟业。”

“大明开国的同一年,元顺帝仓皇出逃,蒙古统治中原的历史就此终结,明朝重新掌控了长城以内的疆域,失守四百年之久的幽云十六州亦得以收复。”

“但从这一刻起。”

“不少人开始对战争产生厌倦甚至抗拒。”

“新朝已经建立,故土重归,大明尽可凭借长城守护天下,保境内平安,不受胡人侵扰,何须执意北征?许多人不明白北征的意义,不知其目的,也不知北征对自己有何益处。”

“这话有人虽未言明,却心存此念。”

“如此一来,军心势必低落。”

“士气必然受损。”

“这种畏战避战的想法是否妥当?”

夏之白语气深沉地答道:“并无不妥。”

“因为征战于你们而言毫无利益可言,你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牺牲性命以成就将官威名,换取些许微不足道的奖赏,但这些奖赏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营帐内愈发寂静。

许多士兵低下头,满脸疑惑与茫然。

只有朱某紧握双拳,目光如刀般直指夏之白,满含杀机。

夏之白在动摇军心。

夏之白挺身而立,续道:“你们本是军户,朝廷免去部分赋税劳役,正是为了让你们耕战结合,到国家需要时,能够立即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然而,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战士?又有多少人自认只是农夫?”

“恐怕战士不多,农夫占多数吧。”

夏之白目光平和地扫视众人,底下无人敢抬头直视,都低头盯着地面,显得手足无措,也无人敢质疑,似已默认。

夏之白笑了笑:“你们确实算不上真正的战士。”

“至少不是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