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他从未深思熟虑过这些(1 / 1)

杜子明转头看向这个身穿黑袍的中年男子,猜测他是谁,随后拱手道:“此言未必妥当。”

“若是殿下只是一名普通的千夫长或小校,确实无需多虑,但殿下肩负镇守边疆的重任,这本就是职责所在,怎能不居安思危?不提前演练?难道非要等到朝廷下令,或者敌寇入侵,殿下才意识到需要行动吗?”

“身为一军主帅,理应时刻准备应对战事。”

“也应为可能出现的战事,甚至突发状况,或者假设一场战事,提前做好防范,若是一切都等待朝廷决定,待到真正发生,岂不是错失良机?那殿下何必执着于领兵?安心做个普通将领不好吗?”

朱承晖眉头紧锁。

但他无法反驳。

的确,他从未深思熟虑过这些。

尤其是去年北征刚刚结束,他满心都是操练兵马的事,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北征的战略部署,经杜子明提醒,他才猛然醒悟,自己哪里像个统帅的模样?

完全依赖临阵指挥。

但父皇和岳父会这样做吗?

不会。

朱承晖的回答坚定。

杜子明摇了摇头。

他说:“既然殿下对战事谋划缺乏准备,那想必练兵应该有所成效。”

听到这话。

朱承晖的神情略显放松。

若是杜子明一直纠缠不休,他还真不知如何应对。

燕王此刻少了往日的从容,眉宇间透着几分慎重与凝重,说道:“说到领兵打仗,我确实缺乏经验,但说到操练士卒,我还是颇有信心的。我虽只有三卫,却敢说天下无人能敌。”

“这就是我的长处。”

夏之安微微一笑,并未对燕王的话表示怀疑。

但他心中清楚,自己见识过现代军队的他,想要挑出现代化军队的问题易如反掌。

更何况燕王有一个致命缺陷。

太过自负。

而他正是要摧毁燕王的这份自信,唯有彻底震慑住燕王,才能更轻松地接过指挥权或者借助他的力量。

夏之安缓步走到战场 ** ,环顾四周后,目光停留在一杆乌黑的火铳上。他伸出手,带着笑意问:“能否让我试一下?”

燕王见夏之安一眼就注意到那火铳,不禁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他摆手示意:“既然你有兴趣,不妨让你看看。”

“这是三眼铳。”

“乃我大明最为精良的火器之一。”

燕王下巴微扬,眼中流露出几分骄傲。

火器最早出现于宋代,后来被金人模仿,造出了“飞 **”。

南宋将其改良为“突 **”,不过此时的 ** 射程极短,主要喷射火焰和铁砂,非常不稳。

到了元代,天下出现了单眼铳与三眼铳。

这时的火铳已与以往大不相同,装填物从铁砂变为 ** 和弹丸,点燃方式也改为火绳或燃香,尾部还装有木棍便于握持。当弹丸射尽后,这沉重的三眼铳还能当作钝器使用。

太祖皇帝在见识到火器的巨 ** 后,对其极为重视。

如今的大国,兵器由专设的工坊与兵械司管理,且实行统一规格的制作工艺。

部分武器表面刻有铸造日期、制造地、重量、工匠姓名以及适用场合的文字标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管理规范。

洪武十三年,某君曾颁布命令:每百名士兵配备十杆枪械、二十副盾牌、三十套弓箭以及四十支长矛。

这一切都表明那个时代对枪械的高度重视。

赵元颔首。

他当然识得这是枪械。

他接过查看,瞄了一眼引线后归还,并询问道:“此物可击多远?威力几何?”

李修皱眉。

他对赵元为何关注这些感到疑惑。

但李修并未阻止,示意被问话的士兵退下。

那士兵略显紧张,望向赵元手中的器械说道:“回禀大人,此枪重六斤,需药三钱,铅子二钱,射程约十步至两百步,然而真正有效的距离仅四十步之内。”

“然其发射时声响巨大,烟雾弥漫,即便超出四十步,仍能震慑敌人。”

赵元注视着士兵,继续追问:“也就是说有效范围只有四十步,那么四十步内的准确性如何?是否能够一击必杀?装填是否便捷?耗时多久?使用中是否存在 ** 或操作不便的问题?”

赵元一口气问了许多。

士兵面色微变,偷瞄了一眼李修,显得有些胆怯。

李修眯起眼睛,狐疑地打量着赵元,主动问道:“你为何要问这些?”

“枪械比你想的复杂得多,种类也多于你的想象。”

“用于个人携带的是手铳,而守城或战船常用的是碗口铳、盏口铳以及多管铳等。不过这类器械关乎生死,确实存在装填繁琐、精度不佳的缺陷,但在战场足够实用。”

“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敌方战马受惊!”

“草原人精于骑射,一旦战马受惊,他们便难以对我们大军形成致命冲击。”

李煜一手控缰,豪情满怀。

他心中对火器颇为重视,私下里也在不断钻研。

凭借多年研究心得,他总结出一套战术:火铳冲锋在前,骑兵紧跟其后,前锋需散开布阵,后方队伍务必密集,前锋分散便于突袭,后方稳固以防被突破,开战之初先以火铳削弱敌方锐气,再由骑兵冲击敌军主力。

因此,他信心满满,坚信自己能在接下来的北征中大展身手。

赵元摇头道:“我需要了解火铳的实际数据。”

“多远的距离能够一枪毙命,多远还能造成伤害,火铳是否会炸膛,这些年军中有没有因操作不当或维护不良导致伤亡的情况?”

李煜陷入沉思。

赵元将视线移开,又望向那位士兵,期待得到答案。

那士兵犹豫片刻,缓缓说道:“十步以内命中率较高,但并非百分之百,五十步内能有效 ** ,超过五十步仅能起到干扰作用。”

“火铳确实会 ** !”

“而且频率还不低。”

“现在军中的三百名火铳手,有一半以上经历过这种事。”

“不过具体情况各有差异。”

“装填十分麻烦,很多时候打完一轮就没了补给机会,所以比起单发火铳,部队更偏爱三眼铳,既能连续发射,打完还能当近战武器用,不至于让对方骑兵逼近时毫无反击之力。”

赵元皱眉道:“这么说来,火铳在战场上并不算特别实用,更多是心理上的震慑效果。”

“并且火铳的使用方式也仅限于排在阵前,面对敌方前锋时集体射击一次,穿透敌阵,随后退回后排,整体上只是辅助手段,并非想象中那么威力无穷?”

士兵略作思考后,还是点了点头。

李煜眉头微蹙。

他对江之年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

这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术,一旦敌方战马受惊混乱,几乎没有不撤退的情况。

即使敌人胆敢强行靠近,配备车辆的步兵队伍会依次布阵,盾牌手在前,接着是持钯者,然后是长矛手,最后是鸟铳手与敌人交战。当敌方阵型溃散时,后续的密集骑兵便会以雷霆之势冲向敌军主力,追击并消灭溃逃的敌人。

这就是李景隆心中理想的作战方式。

江之年微微一笑。

他从这名士兵身旁离开。

走到另一处地方,这里陈列着一门大炮。

江之年轻轻拍了拍它,感觉非常沉重,手掌触碰上去几乎没什么声音。他朝前方看去,对下方的士兵说道:“目前军中有多少炮手?”

李景隆扬起眉毛。

他愈发觉得摸不清对方的想法了。

江之年不是个文人吗?为何只专注于这些火器呢?

他懂火器吗?

这时袁钦主动发言:“这是火炮。”

“军队编制是一百户配一门炮。”

“如今军 ** 有二十门炮,一百名炮手。”

“比起江大人之前看到的火铳,火炮显然体积更大、更重,搬运起来也更加困难,因此主要用于守城或攻城。至于陆地战斗、水战甚至海战,虽然也能使用,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此外,火炮内部通常填充石头、铅块或铁弹,当然有时候也会填装 ** 性的球形 ** 。”

“火炮的有效射程大约在数百步到两三里的范围。”

“可以说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尽管火器威力强大,但也有不稳定的问题。”

“不过火炮相比火铳炸膛的概率要小得多,只是偶尔会出现卡壳现象。若发射的是 ** 性弹丸,有一定的可能性发生膛炸,过去军中确实出现过类似情况。”

江之年瞥了袁钦一眼。

姚广孝笑着介绍道:“这位是来自浙东的袁钦,天下相面之术首屈一指。”

“现在为 ** 殿下效力。”

沈如云仔细打量了颜鹤几眼,好像听闻过这个名字,但记忆中并不深刻。

他抱拳施礼。

沈如云似乎对这位王爷的部下兴趣不大,反而对这些火炮更加好奇,他用手轻触火炮表面,再次询问道:“军营里是否有技艺高超的炮手,能够做到百发百中?”

** 等人互相看了看。

这是火炮啊。

又不是孩童玩耍的游戏,哪里有那么容易实现百发百中?

火炮的炮弹大小各异,性能也各不相同,根本无法精确操控,能够在三十丈范围内命中目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 冷声说道:“看来你对火器了解甚少。火器涉及诸多复杂技术,本来就难以掌控,能稳定发射并产生一定 ** 力,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若真能做到百发百中,那么北疆的骑兵早已闻风丧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