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一饭之恩(1 / 1)

“我怎么看?”谢瑶华笑了,“这事你不是已经有答案了吗?”

容铮也跟着笑:“虽然确定你我心意相通,但也怕我想的与你的不同。”

谢瑶华挽着他胳膊,慢慢走向窗边,她问:“那边是南方吧?”

容铮点头:“出了城从这个方向一直走一直走,便是南诏。”

“看来南诏是觉得自己离家太久,想要回家了。”谢瑶华淡声。

回家。

多动听多美好的两个字啊。

容铮笑得眼睛盛满了星星,她说的,正是他想要做的。

从她十七岁时相识,到现在孩子都这么大了,他们之间的默契还是这么浓,他们也更了解彼此了。

他记得那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来自异时空的叶静,总是念叨着一生一世一双人。

而他觉得,一生一世一双人易得,难的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以及始终如一的信任。

隔天,帝后便在朝中宣布,要大家做好准备,迎南诏回家。

这几年,除了东、西突厥犯过边,大兴的其他邻居都很是友好安分,南诏曾经作为大兴的一部分,这几百年来也挺安分的,先前容铮登基的时候,南诏王还率着使团前来道贺。

比起东征西伐,容铮更喜欢守着谢瑶华与几个孩子过平凡的生活,所以,如果不是南诏这次安插进来的细作实在太多,令到朝中重臣的家宅全部沦陷,容铮是不打算动它的。

毕竟将它弄丢的不是他。

但现在,南诏自寻死路,那他就不得不回敬了。

南诏离大南关近,容铮便没有另点主将,干脆直接让镇南将军率兵过去。

原想着南诏那点地,打下来是用不了几天,结果竟是花了整整两个月才打下来。

原因是南诏出了个将才,很会打仗,武力也很高,一般的武将在他手下走不了五招,就会被他夺去脑袋,又像是不知道伤不知道痛的木头一样,镇南将军花了很大的力气,设了好几个局与陷阱,才将这个人擒获。

这人被擒之后,他们才将南诏拿下。

容铮听闻了南诏这个将才的威名之后,很是兴趣,便命镇南将军将人与南诏王一起押回洛京。

这个时候已经是年底了,洛京天寒地冻,南诏王病了一路,进城的时候就已经奄奄一息,到容铮跟前,只说了一句“留下阿奴”就咽了气。

阿奴便是南诏的将星。

南诏王姓段,风流倜傥,年轻时四处留情播种,到如今他六十岁了,他共生了三十个子女,最小的孩子才半岁。

三十个子女,他临死前谁也不提,谁也不保,却保这个“阿奴”。

这个阿奴,到底跟南诏王是什么关系?

容铮道:“把阿奴押上来。”

阿奴长得很高大,很壮实很威猛,像一座小山,他四肢被铁链锁着,走一步,铁链就哗啦啦的响,他眼神很幽冷,看得人心头发颤。

他头发披散,看不清面容,容铮便命人将他的头发拨开。

满脸横肉,跟南诏王没有半点相似之处。

容铮与谢瑶华对看一眼,都觉得这南诏王挺奇怪的。

谢瑶华便问阿奴:“段文临死之前求我们放了你,你自己是想死还是想活?”

阿奴盯着谢瑶华,眼神诡异,然后突然笑了:“我不活。”

谢瑶华耸耸肩:“那便死吧。”

一群侍卫上前来押阿奴,阿奴又拖着铁链一步一步地往殿外走。

一条腿跨到殿外时,阿奴突然回头:“你是,李、蔓、草。”

“李蔓草”这三个字落下,谢瑶华与容铮双双一震。

这个名字,是谢瑶华在回永宁侯府前的名字,那个时候,她低贱得如路边的小草,谁都可以来踩她一脚。

已经有好多好多年没有人喊过这个名字了。

“等一下。”

谢瑶华走下台阶,来到阿奴跟前,她盯着阿奴仔细的看,看着看着,她认出来了:“你是李启明。”

李启明眼睛流出血泪来:“不,我是阿奴。”

“好的阿奴,你想我做什么?”

“……我恨南诏王。”

谢瑶华点头:“我让人将你带回村,和你娘葬在一起。”

“好。”李启明脸上露出笑容,“你现在这样,很好。”

哗啦啦的铁链声渐去渐远,很快便听不到了,谢瑶华已经坐回去,与朝臣们进行国事讨论。

下朝了。

谢瑶华拿起一本奏折,但还没翻开就被容铮抽走。

容铮拉起她就往太极宫走,随口吩咐福公公:“摆驾太极宫。”

下雪了,还刮了风,回去的一路容铮都没说话,只紧紧地拉着她。

到太极宫时,福公公已经先命人将炭给点上了,容铮极少来太极宫,特别是冬天,他完全不来,所以太极宫这几年就没点过炭。

只是炭虽然点起来了,还一点就是十几盆,但殿内还是冷飕飕的,热气没那么快聚集。

容铮干脆将她拉到内室,两人往榻上一坐,又拿棉被盖住,这才完全暖和起来。

容铮让人将窗子全关上,帘子全放下。

外头冰天雪地,屋子里黑漆漆的,两个人被黑暗与被子包裹其中。

容铮拥紧谢瑶华,并没有急着开口。

谢瑶华沉默了好一会才打破沉默。

“李启明比我大三岁,曾给过我饭吃。”谢瑶华轻声,“但也仅止于此。”

李启明就是个小孩,能做什么?他舅妈对他也不好,三天饿他九顿。

后来有一天他不见了,他舅妈说他去找他父亲了,但村里其他人都说他是被他舅妈扔进水里淹死了。

谢瑶华曾去河边找过,只看到一双烂鞋,谢瑶华曾帮李启明补过鞋面,因此她一眼就认出那是李启明的鞋。

她和所有人一样,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他去了南诏。

“李启明的娘是未婚先孕,又藏得好,直到李启明生下来,李家人才知她与人苟合了,但无论李家人怎么逼问,他母亲都不肯吐露半个字。”

“大概在李启明八岁的时候,他母亲便过世了,那天李启明告诉我,他有父亲,他父亲在南方。”

“他说等他长大了就去找他父亲。他走的那年是十二岁,我九岁。”

“他长高长壮了许多,我认不出他来,他却是认出了我。”

“其实我希望他说他想活,那样我就能报他的一饭之恩。但我同时知道,他想他母亲,所以我尊重他,在他死后,我会将他与他母亲葬在一起。”

“容铮你说,什么是对错?李启明他没有反大兴的心,他去南诏也只是为了自保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