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乐章之十一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
玉磬含香,金炉既馥。
风驭泠泠,云坛肃肃。
杳归大象,霈流嘉福。
俾宁万邦,无思不服。
生僻字注音
? 磬(qing):古代石制打击乐器。
? 馥(fu):香气浓郁。
? 泠(ling):形容清凉、轻妙的声音。
? 杳(yǎo):深远,幽暗。
? 霈(pèi):雨盛的样子,引申为盛大。
注释
1. 玉磬(qing):以玉制成的磬,祭典中奏乐用。
2. 金炉既馥(fu):金香炉中香气浓郁,指焚香祭神。
3. 风驭泠(ling)泠:形容神灵驾风而来的轻妙声响。
4. 云坛肃肃:祭天坛场庄重肃穆。
5. 杳归大象:神灵深远地回归于“大道”(“大象”指宇宙本原,出自《道德经》“大象无形”)。
6. 霈流嘉福:盛大的福泽如雨水般流布。
7. 俾(bi)宁万邦:使天下万邦安宁(“俾”意为“使”)。
8. 无思不服:无人不心悦诚服(化用《诗经》“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译文
玉磬声中蕴含祭香,金炉里香气已然浓郁。
神灵驾风而来,声韵泠泠;云间祭坛,庄严肃穆。
祂深远地归返大道之本,盛大的福泽遍洒人间。
愿使万邦安宁康泰,天下臣民无不心悦诚服。
解析:此为太清宫祭神乐章,通过“玉磬”“金炉”等祭器、“风驭”“云坛”等场景,渲染神圣氛围,以“杳归大象”暗合道家“返本归真”思想,结尾以“宁万邦”“不服”表达对天下归附、政通人和的祈愿,兼具宗教庄严与政治理想。
这首《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乐府诗 ,乐府诗在唐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歌谱和曲式固定,内容广泛且具有民间色彩。而此诗作为郊庙乐章,用于太清宫的祭祀等仪式场合,有着庄重肃穆的特质,以独特的意象、氛围和情感表达,传递出对神灵的敬畏与对国家人民的美好祈愿。
诗的开篇“玉磬含香,金炉既馥” ,描绘出太清宫中的典型画面。玉磬,是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质地温润似玉,其声清脆悠扬,在这肃穆的太清宫中,它的声音仿佛也沾染了周围的神圣气息,所以说“含香” ,这并非真正的香气,而是一种通感的表达,将听觉与嗅觉融合,让人从那美妙的磬声中似乎能嗅到一种神秘的、超凡脱俗的气息。金炉,是焚香所用,“既馥” 表明金炉中所焚之香香气浓郁,已弥漫在整个空间。这两个意象,一个诉诸听觉,一个诉诸嗅觉,从感官角度营造出太清宫庄严肃穆、神秘而神圣的氛围,让读者如临其境,仿佛也能置身于香烟袅袅、磬声悠悠的太清宫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庄重。玉磬和金炉,不仅是太清宫中的实物,更象征着这里的庄严神圣,暗示太清宫是一个与神灵沟通的神圣之所。
接着“风驭泠泠,云坛肃肃” ,引入自然元素风与云。“风驭泠泠” ,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轻柔的风缓缓吹过,发出清脆悦耳之声,这风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云坛肃肃” 则描绘出太清宫中那高耸的云坛,在云雾缭绕下显得庄严肃穆。风和云本是自然常见之物,但在此处被赋予了神圣属性,它们与太清宫的场景完美融合,进一步拓展诗歌意境,使画面更加生动且充满宁静神秘的氛围。这风与云的描写,也暗示着有一种神秘力量在冥冥中支配一切,仿佛神灵就隐匿于风云之间,强化了太清宫的神圣感,让人愈发敬畏。
“杳归大象,霈流嘉福” 这一联较为抽象。“杳归大象” 中的 “大象” ,可理解为代表神明,或一种神秘而宏大、难以捉摸的力量,“杳归” 表示这种力量似乎从遥远之处归来,又或是显现。“霈流嘉福” 里的 “霈流” ,就像丰沛的水流,象征着福泽如雨水般源源不断地降临,“嘉福” 即美好的福泽。这两句诗表达出诗人对神灵的深切祈求以及对福泽的热切向往,希望那神秘的力量能够归来,为世间带来丰沛福泽,让人们生活幸福美好。此联将诗歌意境提升到更高层次,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能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最后“俾宁万邦,无思不服” ,直接表达诗人的祈愿。希望太清宫的神灵庇佑能够让万邦安宁,使所有人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种祈愿不只是对国家和平、人民安定生活的美好祝愿,更体现出诗人对太清宫神灵的虔诚与敬仰。这一联将诗歌情感升华到顶点,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极富感染力。从全诗来看,此联深化主题,将前面对于太清宫场景、氛围的描写,以及对神灵的敬畏、对福泽的期盼等情感都汇聚一处,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祈求,让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与思想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