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享太庙乐章之九《恭和》(1 / 1)

享太庙乐章之九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恭和

礼周三献,乐阕九成。

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恭和》译文及解析

【译文】

? 礼周三献,乐阕九成

祭礼完成三献之仪,乐舞奏罢九章乐章。

? 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庄严承受神灵降福,心中满是敬畏与戒惧。

【解析】

一、乐章主题与祭祀仪轨

? 郊庙歌辞:为太庙祭祀乐章,聚焦祭祀仪式的流程与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体现“礼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祭祀观。

? 恭和:乐章名,取“恭敬平和”之意,强调祭祀中“敬”与“和”的核心态度。

二、核心词句解析

1. 礼周三献,乐阕九成

? 三献之礼:

古代祭祀的重要仪节,指初献(献酒)、亚献(再次献酒)、终献(第三次献酒),多由主祭者(如帝王)亲行,象征对神灵的极致尊崇。

? 乐阕九成:

“阕”指乐曲终了,“九成”即九章(“成”为乐曲段落)。《周礼》有“九德之歌,九磬之奏”,此处化用《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形容乐舞的完整与盛大,亦暗合“九”为阳数之极的象征意义。

? 仪式的时间维度:

“三献”强调流程的严谨性,“九成”突出乐舞的持续性,二者共同构建祭祀仪式的时空纵深感,使参与者在重复的仪轨中达成精神的神圣化。

2. 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 灵福的双向性:

“肃承”指庄重承接神灵赐予的福泽(如国泰民安、宗族绵延),体现祭祀的功利性目的;“灵福”亦含“先祖庇佑”之意,强化宗族传承的合法性。

? 悚惕兼盈的心理刻画:

“悚惕”(敬畏戒惧)与“盈”(满溢)看似矛盾,却精准捕捉祭祀时的复杂心态:既因神灵临格而战战兢兢,又因肩负治国安民之责而深感使命重大。这一心理与《诗经·大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君子戒惧传统一脉相承。

三、文化逻辑与情感基调

1. 礼制的象征性与功能性

? 三献、九成不仅是具体的仪式动作,更是“礼以节情”的象征——通过标准化的仪轨,将个体情感(如对先祖的追思)升华为集体信仰(对王朝秩序的认同)。

2. 敬畏与期待的交织

? 前两句铺陈仪式的完成,后两句直抒胸臆,从“承福”的期待转向“悚惕”的自省,体现儒家“受福不敢先,执事不敢不诚”的祭祀伦理,即享受福泽前必先自省德行是否配得上神灵眷顾。

3. 政治哲学的隐性表达

? “悚惕兼盈”暗含对君主的规训:即便受先祖庇佑,亦需保持戒惧之心,不可懈怠政事。这与《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勤政思想相呼应,使祭祀成为政治伦理的实践场域。

四、句式与用典特点

? 对仗与数字象征:

“礼周”对“乐阕”,“三献”对“九成”,以数字(三\/九)强化仪式的完整性与神圣性(“三”象征天地人,“九”象征至高)。

? 语约义丰的白描手法:

全篇未渲染祭品、场景,仅以“三献”“九成”概括仪式,以“肃承”“悚惕”直写心理,符合太庙乐章“贵诚重质”的礼制要求,与《礼记·郊特牲》“大羹不和,贵其质也”的审美一致。

五、乐章的功能定位

? 仪式闭环的完成:

作为祭祀乐章的收尾部分,“礼周”“乐阕”标志仪轨的结束,“肃承灵福”则为整个祭祀活动画上“受福”的句号,使参与者从神圣空间回归现实政治。

? 情感收束与伦理重申:

以“悚惕兼盈”收束,既避免过度沉湎于情感宣泄,又通过“戒惧”重申“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实现从“事神”到“治民”的逻辑过渡。

此乐章以极简的文字浓缩祭祀的核心精神,看似仅写仪式流程与心理状态,实则暗含对王朝政治、君主德行的深层期许,是研究唐代礼制与政治文化的微观样本。

在《全唐诗》卷十三记载的诸多经典诗作之中,《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恭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描绘出一幅庄严肃穆的唐代太庙祭祀图。此诗运用凝练且庄重的语言,既表达了对神灵的尊崇、对帝王的敬意,又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下面对其逐联展开深入赏析。

首联:礼周三献,乐阕九成

首联开篇便将视角聚焦于祭祀仪式本身,“礼周三献”中的“三献”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重要环节,主祭者先后三次向神灵献上祭品,每一次献礼都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范,象征着对神灵的极度尊崇。“礼周”表明整个祭祀礼仪严格遵循传统,没有丝毫疏漏,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乐阕九成”中,“九成”指音乐演奏了九章,在古代,音乐与祭祀紧密相连,不同的祭祀场合需要演奏特定的乐章,“乐阕九成”说明音乐演奏按照既定的程序圆满结束。

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通过对祭祀仪式中礼仪和音乐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心。祭祀在古代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的神圣活动,对仪式的严谨执行,体现了诗人对这一传统的尊重和对神灵的虔诚。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两句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严格要求。祭祀仪式作为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礼仪和音乐的规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彰显了古代社会对祭祀对象的崇敬之情。

颔联:肃承灵福,悚惕兼盈

颔联进一步描绘祭祀者在祭祀过程中的心境和态度。“肃承灵福”表明祭祀者怀着严肃恭敬的态度,接受神灵赐予的福泽。“肃承”突出了祭祀者的恭敬和虔诚,在他们心中,神灵的赐福是无比珍贵的,必须以最诚挚的态度来接受。“悚惕兼盈”则生动地刻画了祭祀者内心的敬畏之情,“悚惕”意为恐惧、警惕,“兼盈”表示这种敬畏之情充满了整个内心。祭祀者深知神灵的威严和力量,在接受福泽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两句诗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神灵的崇敬和对祭祀仪式的虔诚。祭祀者在庄重的祭祀氛围中,不仅感受到了神灵的存在,更对神灵的恩赐心怀感激和敬畏。从文化层面来看,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以及对神灵信仰的深厚情感。在古代,人们对神灵的信仰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仪式成为了这种信仰的集中体现。通过祭祀,人们表达对神灵的感恩、祈求和敬畏,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这种信仰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