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的照耀下,都城长安缓缓苏醒。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百姓们往来穿梭,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
太极殿内,唐太宗李世民早早地便开始了一天的政务,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坚定,审阅着一份份奏折,举手投足间尽显一代帝王的威严与风范。
自打太子被凌云带往西域之后,这段时间,李世民的心情倒是好上不少。
就在李世民专注于朝政之时,一位身着飞鱼服的信使急匆匆地踏入殿内。
信使面色虽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激动。
他快步上前,双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盖有鲜红大印的加急军报,声音洪亮地禀报道:“陛下,西域传来捷报!凌云军团以不到四万人马大胜吐谷浑!”
此言一出,整个太极殿瞬间沸腾起来。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纷纷露出惊喜与自豪的神情。
李世民听闻,原本沉稳的脸上也泛起了激动的红晕。他连忙放下手中的奏折,站起身来,大步走下台阶,亲自接过军报。
展开军报,李世民的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越看脸上的笑意越浓,眼中满是欣慰与喜悦。
“好!好!好啊!”李世民连道三个“好”字,声音中充满了兴奋与畅快,“我大唐将士果然英勇无敌,此番大胜吐谷浑,实乃我大唐之幸,百姓之福啊!”
一旁的长孙无忌满脸笑容,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圣明,御下有方。大唐将士承蒙陛下恩泽,心怀报国之志,方能如此奋勇杀敌,屡建奇功。此乃陛下之威德所致啊!”
李世民摆了摆手,笑道:“无忌,这可不全是我的功劳。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才换来这一场辉煌的胜利。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时,房玄龄也出列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此次出征,我大唐军团军纪严明,战术得当,方能势如破竹,一举击败吐谷浑。这其中,西域王,太子等功不可没。”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不错,西域王乃是我大唐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功绩朕自会铭记。不过,朕听闻此次太子在战斗中也表现非凡,立有大功,可有此事?”
信使连忙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太子殿下在战场上身先士卒,鼓舞了我军将士的士气。
他不仅亲自率军冲锋陷阵,还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协助西漠北王制定战略,对此次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听闻,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好!不愧是朕的儿子!承乾自幼聪慧,朕便对他寄予厚望。
此次他能在战场上有如此英勇的表现,实在是让朕欣慰啊!”
长孙无忌笑着附和道:“太子殿下素有大志,且勤奋好学,平日里便刻苦钻研兵法韬略。
如今在战场上一展身手,立下赫赫战功,实乃我大唐之福。日后必定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将我大唐的基业发扬光大。”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朕一直悉心教导承乾,希望他能成为一位有担当、有作为的君主。
如今看来,他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待他归来,朕定要好好嘉奖他。”
随后,李世民转身对一旁的太监说道:“传朕的旨意,速召太子李承乾马上返回长安。朕要亲自迎接他,为他庆功!”
太监领命而去,李世民又对大臣们说道:“此次大胜吐谷浑,我大唐的威望必将在西域进一步提升。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还需加强边境的防御,巩固战果。众爱卿可有何良策?”
一时间,太极殿沸腾,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建议加强边防军队的建设,增加兵力;有的提议在边境地区修筑城堡,加强防御工事;还有的主张与西域各国加强贸易往来,增进文化交流,以巩固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
李世民认真倾听着大臣们的建议,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陛下,此番太子在战场立下大功,已经达到锻炼的目的。是否让他回京?毕竟是自国储君,应该在朝堂锻炼治国之道!”趁着李世民高兴,有人提出了让李承乾结束锻炼的想法。
“这?”李世民沉吟:“诸位都是这个意思?”
“臣附议!”
“臣附议!”……立马有大臣陆续站出来。不过呢,诸如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却是缄口不言。
李世民在脑海中不断权衡,最后下定决心:“好,就让太子回京,结束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