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
“正是如此。
而且我担忧,丞相怀疑的人,可能就是你或四公子。
眼下,只有你们二人嫌疑最重,也只有你们能让丞相如此挂怀。”
司马懿神情严肃地说。
曹丕顿时心乱如麻,攥住司马懿的手臂,满脸哀求之色:“那先生,我该怎么做?父亲若察觉不对劲,一定会亲自动手查清真相,以消除疑虑。
若是我在他面前露馅,恐怕性命堪忧啊!”
说着,曹丕的眼眶已经泛红,声音也哽咽起来。
司马懿眉头微蹙,用力握住曹丕的手腕,说道:“如今,你只需装聋作哑,无论丞相问你什么,都要一口咬定不知情。
即便他逼你认罪,也切莫承認。
记住,只要你撑住,这天下终归是你的。”
司马懿语气沉重,神情中透着几许谨慎,因为他知道,若这些话传入曹操耳中,自己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
然而,为了助曹丕登基,他不得不铤而走险。
曹丕深知,只要自己能够继承曹家基业,未来就几乎落入了他的掌控。
从长远来看,这次的冒险是值得的。
虽然风险与回报并存,但即便司马懿一向谨慎隐忍,也别无选择。
曹丕瞥了一眼司马懿,又低头看看自己的伤口。
为了这件事,他险些丧命,绝不能在此时功败垂成。
他必须听从司马懿的意见,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先生,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曹丕注视着司马懿,神情严肃地说道。
“公子如是,则天下有望。”
话毕,司马懿松开曹丕的手臂,向后退了三步,躬身行礼,“司马懿,静候那一天。”
“先生不必客气。”
曹丕笑着扬了扬手,“这一切都多亏先生指点,没有您,我早已魂归西天。”
“公子切勿如此讲。”
司马懿忙摇头,“公子对我的恩情,我必全力以赴报答。”
“有先生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曹丕兴奋地说道,“先生之才,不逊于父亲看重的苏祭酒。
若有您和苏祭酒的支持,我定能重现秦皇汉武的荣光。”
曹丕思绪翻涌,脸颊泛红。
始皇帝嬴政,作为第一位皇帝,功绩卓著,名垂青史;汉武帝刘彻,更是开创了汉朝的鼎盛时期,虽如今汉朝衰落,但其昔日辉煌依旧让人向往。
曹丕梦想着建立一个超越两者的王朝。
到那时,历史会怎样书写?
越想,曹丕就越激动。
然而,与曹丕形成对比的是,司马懿此刻却皱起眉,内心隐约浮现出一丝不安。
只因曹丕提及了苏晨这个名字。
此人是司马懿当前计划中的唯一变数。
他太过聪慧,且这种聪慧内敛而不外露,关键是他才华横溢,文武兼备,是个难得的全才。
这样的人物,纵使司马懿自负为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心中亦难免有些骄傲,然而相较苏晨,他虽不愿在理智上承认,却不得不承认,苏晨的确胜他一筹。
正因如此,司马懿对苏晨既惧且疑。
与这样的人朝夕相对,单是想象,就令人不寒而栗。
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他觊觎的目标?若真被苏晨算计,即便是司马懿,也会胆战心惊。
更何况,还有曹丕的态度。
曹丕居然有意留用苏晨。
有了苏晨的存在,他该如何继续推行自己的计划?
“看来得想办法,让他远离丕公子。”
司马懿冷冷地盘算着。
曹丕身边只能容下一人,那必定是他司马懿。
“先生?”
曹丕开口唤道,司马懿回过神来,曹丕继续说道,“先生刚才在想些什么,以至于走神了?”
司马懿摇摇头:“公子,我在想,苏晨是丞相看重之人,恐不易收服,而且我看他野心不小,以公子的能力,恐怕难以让他真心归附。”
曹丕愣住了,不知司马懿意欲何为。
苏晨身为曹氏家臣,曹操去世后,自应效忠于他。
此事本该理所当然,可在司马懿口中,却仿佛苏晨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一般。
“先生,此处只有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曹丕询问道。
“此事不可言明,公子日后自会明白。”
司马懿并非愚钝,在曹丕面前诋毁苏晨,即便他与曹丕交情再好,也会惹来猜忌,不如保持神秘,让曹丕自行揣测。
以曹丕继承曹操多疑的性格,想必他的推测不会令人失望。
果然。
曹丕听罢司马懿的话,略一沉思,便猛然警觉。
他终于明白了。
司马懿是在暗示苏晨可能功高震主。
想想苏晨所立下的诸多功劳,每一件都足以让他升官加爵。
丞相府内。
曹丕话音刚落,脸色便变幻莫测。
一个人的能力虽不可忽视,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真正的核心在于忠诚。
就像吕布和关羽,尽管吕布武艺超群,统帅能力出众,他麾下的并州铁骑更是威名远扬,但最终还是在白门楼被处决。
而关羽虽不及吕布,却深得曹操喜爱,只因他最为重视忠诚与道义。
曹丕深知自己无论在哪方面都难以超越父亲曹操,因此只能效仿他的性格与策略。
既然曹操看重关羽是因为其忠诚,那么他也应如此。
理清思绪后,曹丕凝视司马懿片刻,或许司马懿的能力不及苏晨,但对己方极为忠诚。
相比之下,司马懿显然更为可靠。
清醒过来的曹丕看向司马懿说道:“多亏先生点醒,对于苏晨这样的人,我必须保持三分戒备、三分利用,同时怀有四分真诚,却不能全然信任。”
司马懿面无波澜,立刻拱手回应:“此事关乎公子,属下不敢置喙,一切由公子定夺。”
听罢,曹丕对司马懿愈加欣赏,几乎将其视为知己。
然而理智尚存的他还是按捺住了这份冲动。
终究是他与司马懿身份悬殊,日后他承袭曹家基业,自当展现出主家应有的威严。
“好了,先生,我累了,你且回吧。”
曹丕止住话语,挥手示意司马懿离开。
司马懿点头致意,稍作行礼后转身离去。
待司马懿走后,曹丕斜倚着打量他的背影,随后舒展身子躺下。
……
光阴如梭,十日转瞬即逝。
这十日内,司马懿每隔两三日便去探视曹丕,每次皆控制在半柱香之内。
司马懿频繁出入曹丕居所,不仅是为拉近彼此关系,更是向曹操展示忠诚。
曹操本就多疑,曹丕受伤后,若司马懿未露面,难免惹来猜忌;而按时拜访,则能消除疑虑。
由此可见,司马懿对曹操心思早已了然于胸。
当然,另有一人亦深知曹操心意,那人便是杨修。
可惜杨修性急直率,心中所想全数出口,终落得悲惨结局。
若杨修能学司马懿这般沉稳隐忍,其才智绝不会逊色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