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武侯王贲
蒙毅交出郎中令的印绶之后,便离开了章台宫。
殿内重新恢复了近乎凝滞的寂静,唯有烛火跳跃,在堆积如山的简牍文书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赵凌的目光并未收回,仿佛穿透了紧闭的宫门,他指尖轻轻敲击着冰冷的御案,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片刻后,那敲击声戛然而止。
“宣彻武侯王贲,即刻入宫觐见。”赵凌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
侍立在阴影处的内侍无声领命,迅速退下。
赵凌重新拿起朱笔,却并未蘸墨,只是凝视着笔尖,思绪翻涌。
彻武侯王贲可是他的亲舅舅!
围困咸阳、兵临城下那日,这位舅舅在局势尚未分明的情况之下依旧带兵力挺他,立下了无可争议的从龙首功!
这份血脉相连的亲情与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的恩义,赵凌从未忘却。
然而,当上皇帝之后,他不得不考虑更多。
王家,一门两侯,位极人臣!更有皇太后出自王家,母仪天下。
外戚之势,已然煊赫至极!
这半年来,赵凌刻意未将最核心的权柄交予王家,甚至让王贲这位战功赫赫的猛将交出了兵权,未尝没有一丝平衡与压制的帝王心术在其中。
他需要观察,需要确认。
然而王家所展现出的姿态,堪称明哲保身的典范。
王翦早已功成身退,悠游林泉,不问世事,更是力挺赵凌,劝谏皇太后。
王贲交出兵符后,竟真如闲云野鹤,不是去尚学宫给那些年轻的士子们讲讲兵法韬略,便是寻一处清幽水畔,执竿垂钓,怡然自得。那份放下屠刀、甘于平淡的从容,绝非作伪。
这姿态,还不够明显吗?他们已然在用行动向新帝表明:王家无意揽权,更无恃宠而骄之心,所求不过家族安宁,子孙绵长。
赵凌放下朱笔,心中那最后一丝因外戚而起的顾虑,也随之消散。
他并非刻薄寡恩之君,岂能因王家功劳太大、血缘太亲,便去刻意打压?
岂不寒了功臣之心,冷了血脉之情?
俗语有云:最香不过龙肉,最亲不过娘舅!
这份骨肉亲情,在冰冷的权力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让舅舅“歇息”了半年,既是观察,也是保护。
如今尘埃渐定,是时候让这位定鼎江山的功臣,重新肩负起应有的重任了。
还有什么位置,比掌控皇宫禁卫,这座帝国心脏的最后屏障更能体现绝对的信任?
唯有将这把守护身家性命的利剑,交到血脉至亲,且深谙进退之道,忠诚无可置疑的王贲手中,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不多时,殿外传来沉稳有力的脚步声。
宫门开启,一道身影步入殿中。
来人并未身着甲胄,而是一袭深沉的玄色常服,腰间束着玉带,虽无锋芒毕露的杀伐之气,但步履间自带一股久经沙场沉淀下的沉稳如山的气度,正是彻武侯王贲。
他行至御阶之下,拱手躬身,声音洪亮而恭谨:“臣王贲,拜见陛下!陛下万年!”
赵凌并未端坐受礼。
他立刻从御座上起身,快步走下丹陛,亲自伸手扶住了王贲欲拜下的手臂,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舅舅快快请起!此处并无外人,何须如此多礼?”
这一声“舅舅”,唤得自然亲热,瞬间将君臣的距离拉近至血脉亲情。
王贲顺势起身,脸上也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但眼中依旧保持着臣子的恭谨:“陛下深夜召见,可是有要事吩咐?”
赵凌引着王贲在御阶旁新设的锦墩上坐下,自己则随意地坐在他对面,姿态放松,如同寻常人家的晚辈与长辈叙话。
“确有一事,需舅舅为朕分忧。”赵凌开门见山,目光坦诚,“朕想请舅舅兼任郎中令一职,执掌宫禁宿卫,护卫朕躬与皇宫安危。”
王贲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微微蹙眉:“陛下,郎中令一职,不是由蒙毅将军担任吗?蒙将军年轻有为,行事稳重……”
他并非推诿,只是确实不解。
“蒙毅确为良才,”赵凌微笑着解释,语气平和,“然他身兼廷尉要职,执掌刑狱司法,近来又奉旨与御史大夫冯劫共查朝中贪墨大案,案牍劳形,分身乏术。朕方才已准其所请,免去其郎中令之职,以便他专心署理廷尉事务。”
他顿了顿,看向王贲,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托付:“宫禁宿卫,关乎社稷根本,朕之安危系于此职。思来想去,唯有将此重任交托于舅舅之手,朕方能真正安心。”
王贲沉默了片刻,脸上并未流露出欣喜,反而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深知这职位的分量,更明白皇帝对他的信任。
然而,他沉吟着,最终还是缓缓摇头,语气恳切:“陛下厚爱,臣感激涕零。”
“只是臣已卸去军务,半年来闲散惯了,垂钓讲学,倒也逍遥。况且,臣年事渐高,精力恐有不济。这郎中令职责重大,需时刻警惕,日夜操劳。”
“臣恐难胜任,反误了陛下大事。陛下何不另选年富力强,心思缜密之良将担此重任?”
他的推辞,既是谦逊,也隐含着一丝对外戚掌禁军可能引发非议的顾虑,更是延续了王家一贯低调、不揽权的作风。
赵凌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带着一丝洞察人心的了然,他身体微微前倾,用一种半开玩笑、半是认真的语气说道:“舅舅如此推辞,莫非是怪朕未曾给你裂土封疆?朕可要喊冤了!”
“‘废分封,行郡县’,此乃大秦立国之核心国策,更是父皇与朕两代帝王力推之根本!便是亲如舅舅,朕亦不能破例封赏土地啊。”
他话锋一转,语气无比诚挚,目光灼灼:“然,除封地之外,舅舅若有所求,但凭开口!金银珠玉,荣华富贵,朕无不应允!只求舅舅,莫要再推却这郎中令之职!”
王贲连忙摆手:“陛下言重了!臣绝无奢望封地之心!此乃国策,臣深以为然!只是这郎中令……”
“舅舅!”赵凌不等王贲说完,忽然再次开口,声音低沉下去,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推心置腹的真诚。
他目光直视王贲,一字一顿,清晰地说道:“这里没有外人!”
“朕这身家性命,这大秦的宫阙禁苑,唯有交到舅舅手中,由舅舅亲自执掌这柄守护之剑,朕才能彻夜安眠,高枕无忧啊!”
这已不再是君臣之间的任命,而是血脉至亲之间最深沉、最直接的信任托付!
赵凌将“外人”二字咬得极重,更将自身安危与大秦宫阙的守护,直接系于王贲一身,其意已不言而喻。
在赵凌心中,王贲不仅是臣子,更是无可替代、值得托付性命的至亲长辈!
王贲的身体猛地一震!他抬起头,迎上赵凌那双充满信任与期盼、甚至带着一丝晚辈依赖的眼眸。
那声“舅舅”,那句“没有外人”,那份将身家性命相托的沉重信任……
如同暖流,瞬间冲垮了他心中所有关于外戚、关于避嫌、关于明哲保身的藩篱。
他看到了新帝超越帝王心术的、源自血脉深处的真诚。
良久,王贲脸上的复杂神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磐石般的坚定与不容置疑的忠诚。
他缓缓站起身,不再推辞,而是对着赵凌,深深地一揖到底,声音沉稳有力,如同金铁交鸣:“陛下……既以性命相托,臣王贲!”
“万死不辞!”
“这宫门内外,陛下寝卧之侧,但有臣一口气在,绝不容半分差池!此乃臣对陛下,亦是对大秦列祖列宗之誓言!”
烛火下,王贲的身影如山岳般挺立,昔日的垂钓闲情已尽数化作了此刻的肃杀与忠诚。
赵凌看着王贲眼中那熟悉的、属于百战名将的锐利光芒重新燃起,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而欣慰的笑容。
宫禁之钥,终归至亲之手,他心中最后一块悬着的石头,也悄然落地。
王家依旧可用啊!
注:王贲在秦朝是被封彻武侯,汉朝因避讳汉武帝刘彻,史书写通武侯,所以有些史料称王贲为通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