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宠削禄】——
在古老的京城,有一户世代簪缨的世家。家中有位子弟,自幼便展现出不凡的气质与才华。城中颇有名望的算命先生仔细推算其生辰八字后,断言他命里注定大贵,将来必能位极人臣;街头巷尾备受推崇的看相先生,在端详他的面相后,也同样认定他生就一副大贵之相,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岁月悠悠流转,这位世家子弟一路在仕途上摸爬滚打,直至两鬓染霜,垂垂老矣,官职却仅仅做到六品。每每看着同侪平步青云,他心中满是困惑与不甘,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命运与预言大相径庭。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满心愁绪无处排解的他,决定通过扶乩之术,向神灵询问自己仕途崎岖坎坷的缘由。
随着袅袅青烟升起,乩笔开始在沙盘上缓缓移动,最终显现出几行字迹。仙判曰:“日者不谬,相者亦不谬。以太夫人偏爱之故,削减官禄至此耳。”看到这样的答案,世家子弟惊愕不已,赶忙虔诚地拜倒在地,问道:“偏爱在寻常人家中或许难以避免,但为何会严重到削减我的官禄呢?”
稍作停顿,乩笔又开始沙沙作响,仙再次判道:“《礼》中明确记载‘继母如母’,这意味着对待前妻之子,应当如同亲生儿子一般;‘庶子为嫡母服三年’,那么嫡母看待庶子,也应一视同仁。然而,人心难测,世间险恶,人们总是自行划出界限,将亲生子与非亲生子区分得泾渭分明,彼此之间的矛盾如同水火般难以相容。一旦私心滋生,便会生出无数阴谋诡计。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大到货财田宅的分配,无一不是让亲生子享受丰厚待遇,而非亲生子只能得到微薄的份额。仅仅如此,便已然触犯了上天的忌讳。更有甚者,还会在兄弟之间挑拨离间、恶意构陷,暗中施展各种阴谋。平日里,恶语相向、嚣张跋扈,完全不顾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这使得遭受迫害的一方只能默默咽下委屈,旁观的人则是义愤填膺、咬牙切齿。即便如此,这些心怀偏私的人还振振有词,不断诉说亲生子如何受到了委屈。这样的行径,怎能不引得鬼神怒目而视,祖宗在天之灵哀怨悲痛?若不将灾祸降于其子,又如何彰显天道的公平公正呢?而且,人一生所能享受的福禄都是有定数的,这边多了,那边自然就少了,这是世间的常理。既然在家庭内部,强行给予一方过多的好处,那么在仕途之上,就会在暗中削减相应的官禄。你从兄弟那里获得的利益已经足够多了,世间万物难以两全其美,又何必为如今的坎坷仕途感到遗憾呢?”
世家子弟听完这番话语,只觉背后冷汗涔涔,心中满是恐惧与懊悔,神情恍惚地退了下去。
这件事很快就在亲友之间传开了。一日,家族聚会之时,一位妇人听闻此事后,满脸不屑地说道:“这仙真是荒谬至极!现实中,前妻所生之子,常常仗着自己年长,处处欺负弟弟;庶出之子,又凭借母亲的宠爱,肆意欺压兄长。如果没有母亲从中支撑,那些年幼或失宠的孩子,岂不是都要被当作鱼肉一般任人宰割?”
姚安公听闻这番争论,沉思良久后缓缓说道:“这番话虽然带着嫉妒的意味,但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世间的情况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治家的人唯有秉持一颗公平之心,才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啊。” 此后,这番关于家庭伦理与命运因果的讨论,便在坊间不断流传,引发了无数人对于亲情、公平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密札祸端】——
族祖黄图公常对晚辈讲述一段发生在清初的往事。顺治、康熙年间,天下初定,战火的余烬尚未完全熄灭,各地暗潮涌动,人心惶惶。彼时,在南方某座看似安宁的小城里,潜藏着一个惊天秘密。
某甲表面上是个普通商贾,往来于城镇之间,经营着些小本生意,为人处世也算低调。然而,谁也不知道,他早已暗中投靠了吴三桂,成了其安插在民间的眼线。某甲深知,仅凭自己一人之力,难以完成吴三桂交代的诸多任务,于是开始四处物色同伙。很快,他便盯上了某乙。某乙身形魁梧,目光如鹰,行事果断且心思缜密,在当地颇有些名气。某甲巧言令色,以“建功立业、共享荣华”为诱饵,成功将某乙拉入了反叛的阵营。两人白天如寻常百姓般生活,夜晚则在昏暗的密室中,借着摇曳的烛光,书写密信,传递情报,谋划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数年过去,康熙帝运筹帷幄,朝廷大军势如破竹,吴三桂等叛贼接连溃败。随着吴三桂的覆灭,这场反叛闹剧终于落下帷幕。某甲和某乙见大势已去,心中惶恐不安,每日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罪行败露。他们烧毁了能找到的罪证,试图洗心革面,回归平静生活,盼望着能躲过一劫。
可某甲万万没想到,致命的危机正来自身边的某乙。原来,某乙暗中保留了他们往来的大量秘札,这些信件虽未提及某乙之名,却足以让某甲万劫不复。某乙露出了豺狼般的真面目,他找到某甲,冷笑着掏出秘札,威胁道:“若不想被灭族,就把女儿嫁给我,让我入赘!”某甲望着那些信件,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双腿发软,瘫坐在地。为了保全家人性命,他只能含泪答应。不久后,某乙风风光光地入赘某甲家,成了上门女婿。
自入赘后,某乙仿佛变本加厉地释放心中的恶念。他在某甲家中作威作福,对家中众人颐指气使。家中女眷,上至某甲的妻子,下到尚未成年的丫鬟,都成了他欺凌的对象。某甲的女儿整日以泪洗面,却无力反抗;某甲的妻子为了丈夫和家庭,只能默默忍受着难以启齿的屈辱;更令人发指的是,某乙连某甲年仅十三四岁的小儿子也不放过,小小的少年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一家人在某乙的淫威下,如惊弓之鸟,每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讨好着这个恶魔。
某甲看着家中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愤怒,却又无能为力。他整日借酒消愁,不愿面对家中的一切,常常独自一人外出游荡。一日,他漫无目的地走到田间,夕阳的余晖洒在他沧桑的脸上,显得格外凄凉。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走来,主动与他攀谈。某甲心中疑惑,自己在这附近生活多年,从未见过此人。老者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长叹一声说道:“实不相瞒,我乃天狐。你虽犯下大罪,但某乙如此逼迫于你,实在天理难容,我心中愤愤不平。今日,我盗来你的秘札归还于你,没了这些把柄,他便无法再要挟你,自会离去。”说罢,老者从怀中掏出十余张纸递了过来。某甲颤抖着双手接过,仔细查验,确认正是那些足以让他万劫不复的密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把密信撕碎,混着泪水吞入腹中。
某甲回家后,将事情真相告知某乙。某乙听闻,脸色骤变,想起自己将密信密封在铁瓶中埋在别处,急忙飞奔而去。当他挖开泥土,看到铁瓶中空空如也时,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在地。他失魂落魄地回到某甲家,带着某甲的女儿灰溜溜地离开了。某甲的女儿对某乙恨之入骨,一路上与他争吵不休。回到家后,两人的矛盾愈发激烈,没过多久便分道扬镳。
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推移,某甲曾通敌以及某乙恶行的事渐渐在乡里传开。两家人成了众矢之的,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点点,唾弃辱骂。在乡里实在待不下去,他们只能收拾行囊,远走他乡,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黄图公每每讲完这个故事,都会感慨:明末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圣朝如浩荡春风,吹散阴霾,拯救百姓于水火。某甲受本朝恩惠三十余年,却在吴三桂反叛时暗中勾结。彼时吴三桂已杀害桂王,某甲的行为根本称不上是为前朝尽忠,即便被满门抄斩也罪有应得。而某乙不仅参与谋逆,还趁人之危,做出如此禽兽不如之事,其罪行比某甲更重。虽然没人知道某乙后来遭遇了怎样的报应,但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相信他终究逃不过上天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