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芝的大伯名叫汪大有,是汪二有和汪小芝亲爹的哥哥。
之前他们一家也惦记过汪小芝亲爹的那份家财,对江远的态度也一向和汪二有一家保持一致。
在和江远断亲之后,他们之所以没像汪二有一家似的,时不时跑到江远面前蹦跶,是因为他们一家还稍微在意些自家的名声和脸面。
虽然同样都是惦记别人的东西,但他们却不会像汪二有一家那般,每次都吃相格外难看。
他们会披着亲人的皮,用更加隐晦的侵吞方式,去谋夺他们想要的、属于别人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得知江远竟然是个有钱人之后,并没有像汪二有一家那般,直接急吼吼的搬出他们的那些下作手段,而是试图通过汪小芝与江远重新建立亲戚关系。
但问题是,汪小芝也不是傻子,就他们拙劣至极的那点儿伪装,汪小芝还不至于被糊弄到看不清他们的真实目的。
他们找上门,汪小芝不仅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而且还把之前那些陈年旧事也都翻出来说了一遍,有事实证明他们根本没把她和江远,甚至她爹当亲人。
她都这么明晃晃的表明态度,那家人却还是被利益诱惑着,死皮赖脸缠着她,非让她答应去江远面前帮他们说项不可。
本来这些天汪小芝就又忙又累,好不容易干完活儿回到家,汪大有一家又总是跑去歪缠她,她能继续心平气和就怪了。
这不,不仅陈召和她婆婆听她吐槽了好几回汪大有一家,就连谢莞娘这儿,她也没忍住开口抱怨上了。
谢莞娘一直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并不知道汪大有一家其实也不安分。
在汪小芝跟她吐槽之前,她其实也曾突然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不是说汪家的两房人都不怎么样吗,怎么可劲儿作妖的一直就只有汪二有这一房?
现在她的这个疑问得到解答了,合着不是汪家大房不作妖,而是他们作妖的方式不一样。
她问汪小芝,“你没跟他们说绝对不会帮他们吗?”
汪小芝叹气,“我说了呀,我还翻旧账骂他们了。可他们脸皮实在是太厚了,不管我怎么说,他们都嬉皮笑脸的根本不当回事儿。”
甚至陈召和她公婆也都帮她出面赶人了,可那两口子却跟听不懂人话一样,每天还是像狗皮膏药一样,黏着她不放。
谢莞娘也陪着她叹气。
这种滚刀肉一样的人,讲理是讲不通的,只能下狠手收拾他们,收拾的他们看见你就下意识脚底抹油。
可问题是,汪小芝她没这个魄力,也没这个能力。
谢莞娘建议她,“你还是把这事儿跟阿远或者陈里正说一下吧,他们都能帮你解决那一家子。”
江远作为他们想要求和的当事人,只要他明确摆出绝不让汪家人沾边儿的坚定态度,再因为他们的死皮赖脸让他们吃些苦头,他们自然就会死心,不会再缠着汪小芝,逼着她做这个和事佬。
陈里正虽然不是当事人,但他是里正,汪小芝一家总被纠缠骚扰,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只要他们去找陈里正,陈里正就能光明正大的替他们处置汪大有一家。
汪小芝被谢莞娘说动,“那我等下让你姐夫去找里正叔。”
至于让江远出面,汪小芝表示,还是算了,她弟的最佳选择,就是和汪家大房、二房的那群杂碎老死不相往来。
两人虽然在说话,手头的活计却是一点儿也没耽误。
过来帮工的其他妇人也一样,大伙儿都是一边闲聊,一边动作麻利的做着该做的活儿。
如此又忙了一共十一天半,郝玉的新房子也在村民们的帮助下顺利建好。
因为还要通风、散湿,郝玉就还是暂时住在江远的宅子里,倒是谢莞娘,挑了个不错的日子,在郝玉、江远、汪小芝一家的帮助下,先一步把她和小阳的东西,搬去了她的新宅子里。
她的新宅子,格局和江远、郝玉的新宅子一模一样,甚至就连屋里摆放的桌椅、衣柜、碗柜,他们也都是用的同样的图纸,请村里木匠帮忙一起打造的。
放在堂屋的桌椅,放在灶房的碗柜,谢莞娘选的是这个年代大伙儿常用的四方桌子、高背椅子、分上下两层的推拉门柜子。
放在屋里的四开门衣柜,则是她参考现代的衣柜样式画的图纸。
江远之前帮她和小阳买的,时下常用的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她也没扔,而是留着装布匹、被褥、银钱、首饰等物了。
除了桌椅(包括炕桌)、衣柜、碗柜、盆桶、脸盆架子等木制家具,谢莞娘还买了菜刀、铁锅、锅铲、漏勺、水缸、碗筷、陶盆、陶罐、瓷盘、茶壶、杯盏等日常用具。
买这些,再加上雇人打井,她又花出去了大概十二两银。
当然,在这一点上江远也是一样。
只有并不需要打井,也不需要购买铁器,只是根据自家的实际需求,购买了碗筷、瓷盘、茶壶、杯盏,以及全新的桌椅(包括炕桌)、衣柜、箱子、碗柜、盆桶、脸盆架子等木制家具的郝玉,花的银钱被他控制在了五两之内。
至于他家用旧了的桌椅(包括炕桌)、箱子、碗柜、盆桶、脸盆架子等,他都送给了即将搬出陈家老宅的汪小芝一家。
他盖了青砖大瓦房,又即将娶新媳妇,家里不愿意继续用旧的那些家具,汪小芝和陈召却不讲究这些。
对他们穷人来说,只是看着陈旧了些,实际上却哪哪都没坏的这些木制家具,即使是别人用过的,他们也都喜欢得很。
谢莞娘搬家那天,郝玉、江远、汪小芝一家、陈召爹娘、陈大夫一家、陈里正老两口和他大儿子一家、二儿子一家,都被她请到自己家,吃了顿温锅宴。
当然,这些人也都不是空手来的,布匹、酒水、做好的千层底布鞋、鸡蛋、母鸡、猪肉、白面、红糖......或多或少,大家都带了礼物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