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整饬吏治(1 / 1)

世人皆说,乾隆搞花架子掏空了大清家底,纵观嘉庆皇帝最是倒霉,总想有所作为,却最终无所作为。

尤其老爷子晚年最作恶,为了自己享乐,他一手用忠臣,一手用奸臣,和珅成了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各种恶果让嘉庆这个儿子扛了雷,随后,各种问题在他身上爆发出来。

不是白莲教起义,就是天理教造反,再不就是各种贪污侵占,文官没有谋略。武官害怕打仗——

一言以概之,嘉庆帝从乾隆手中接过江山之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里千疮百孔的庞大帝国。

比如,白莲教起义的烽火燃烧了九年,台湾林爽文造反,天理教攻打皇宫,一波连着一波,

“内乱”的花费超过了乾隆对外征战,造成国库日渐空虚。

大清中后期,犹如一艘航行在太平洋里的破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而最为致命的是,官僚体系已然腐朽如树,根部皆已烂透,稍有外力的加持,将轰然倒地。

起初,嘉庆这位初登大宝的新君,也想改变现状,以果断手段诛杀了和珅,撤了六任总督,

一时间发起惩贪高潮,期望能让大清王朝,重新焕发出往昔的生机。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如同一记记重锤,击碎了他的美梦。

虽然他掀起了惩贪高潮,但日后贪污依然没有收敛,甚至日甚一日。

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的缺陷,嘉庆不着眼改革,寄希望打击一个巨贪就能一劳永逸,实在是天真的想法。

嘉庆帝执政中期,已然感到贪腐的严重性,故此连发数道上谕,言辞痛斥官场中积弊已久的种种恶习。

他以帝王之尊,号召官员们直言进谏,试图通过广开言路,找出治理腐败的良方。

哈哈!还真有官员把嘉庆的话当真了。

此人便是翰林编修洪亮吉,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时政启》。

在这份奏折中,洪亮吉毫不留情地直指吏治腐败之弊端,时局之危机:

他说,腐败具体表现在官员们热衷于结党营私,将百姓视为鱼肉,肆意剥削。

朝廷下达的决策,在传达过程中被大打折扣,行政命令到达不了基层,到了地方,已失去了原本的效力等等——

洪亮吉的言辞激烈且尖锐,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官场那层遮羞布。

然而,嘉庆帝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是自身找原因,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问题的人。

他认为洪亮吉“语言过于激烈,有违臣子应有的体制”,盛怒之下,竟将洪亮吉革职查办打入了死牢,

在臣子劝说下,后将其发配至遥远的新疆劳动改造。

嘉庆说与做表里不一,宛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官员们原本高涨的进谏热情。

他原本寄望通过广纳谏言,来开启整饬吏治新篇章的计划,“洪亮吉事件”的出现,让他还未来得及展开的纳谏便夭折了。

倘若说洪亮吉事件是嘉庆帝整饬吏治的“意外事件”,那么浙江学政刘凤诰舞弊案,则如同暴击,再次击碎官员们保留的最后一点热情。

刘凤诰身为侍郎、浙江学政,肩负着维护考试公平、选拔人才的重任。

然而他却在乡试中肆意妄为,全然不顾考场纪律,行走在各个考试房间,为个别考生提供答案。

更多的时间,他整日沉醉于饮酒作乐之中,考试期间不戴冠冕,衣冠不整,随意出入号舍,如同闲逛自家后院一般。

考试结束后,学子们积压已久的愤怒,如火山般爆发,揪着他要到府衙去告状。

学子们要求还考试以公平,还公众以公道。

此事惊动了嘉庆帝,他迅速派官员前往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

刘凤诰最终被发配至黑龙江劳动改造。

凭心来说,老刘并不是罪大恶极的贪腐分子,他为考生讲解题。其实并没有收受巨额贿赂,

顶多就是吃吃饭喝喝酒,在老刘看来此乃平常之事。

老刘和解缙被称为江西两大楹联高手,二人都有桀骜不驯的性格,解缙被明成祖活埋在雪中而死。

不幸的是,老刘的命运比解缙强不到哪里去。这次他撞到了枪口上,嘉庆要抓他一个典型。

老刘心中不服气,心说比他贪污腐化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为何皇上盯着我不放?

心中愤愤不平,发配前,口占一对联儿自嘲,他道:

做戏是人,看戏亦是人,

台下看台上,又是人看人。

然而,这种抓轻放重的办法,看似很严厉,实则未能从根本上对官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此后,比老刘更严重的的舞弊事件,以更隐蔽的方式屡现不止。

与此同时,嘉庆帝还将改革的矛头对准了进贡之风。

回溯乾隆朝,进贡已然演变成官场的一种陋习。

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极尽搜刮之能事,四处搜罗奇珍异宝、奢侈之物。

在进贡的过程中,沿途百姓被迫承担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

而这些源源不断涌入宫廷的贡品,不仅助长了宫廷的奢靡之风,更成为官员们行贿、邀宠的工具,严重腐蚀着官场的风气。

嘉庆帝深知进贡之害,遂连发谕旨,明确限制进贡的品类和数量,

将围屏、插屏、钟表等奢侈品列入“禁单”,严禁地方官员进贡此类物品。

甚至对于广东巡抚进献的洋货,嘉庆帝也严词拒绝,表明了他坚决遏制进贡之风的决心。

嘉庆期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有效遏制官场的奢靡之风,减轻百姓的负担。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官员们很快便想出了应对之策。

一些心思活络的官员便按捺不住,玩起了“雅贿”的把戏。

一日,江南道御史王大人进宫述职完毕,刚要告退,却从袖笼里掏出一个古朴的锦盒,满脸堆笑地说道:

“陛下,臣偶然间寻得一幅前朝名家的真迹,画技精妙绝伦,臣不敢私藏,特来呈献给陛下品鉴。”

嘉庆皇帝一听,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王爱卿,朕已三令五申,禁止进贡奢侈品,你这是何意?”

王大人赶忙跪地,诚惶诚恐地解释:“陛下明鉴,此乃艺术珍品,非奢靡之物可比,实是想为陛下的闲暇时光添些雅趣。”

嘉庆皇帝一听有道理,于是心安理得收下了古画。

没几天,又有一位封疆大吏李大人进京。

李大人觐见时,奏道:“陛下,臣偶然发现一天然奇石,若能置于皇家园林,必定增色不少。”李大人恭敬地说道。

嘉庆皇帝皱着眉头,冷冷说道:“李爱卿,朕的话你是没听进去?

这太湖石虽不是金银珠宝,但劳师动众搬运进京,耗费人力物力,与进贡奢侈品又有何异?”

李大人连连磕头道:“陛下,臣并无其他之意,近来西洋人多次进京议事,

皇家公园气派,才能给洋人以心理上的压制,让他知道大清物产丰富,不缺他们那点儿鸦片。”

嘉庆一听,也是这么回事,叮嘱道:“运输费不能过高,不能增加沿途百姓的负担。”

李大人频频点头称是。

嘉庆开了头,官员们纷纷效仿,“雅贿”大行其道,这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嘉庆帝整饬吏治的种种举措,最终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追根溯源,其改革始终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

他虽然对腐败深恶痛绝,却不敢彻底废除乾隆朝遗留下来的“议罪银”制度。

这一制度本质上是将腐败合法化,官员们只需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便可抵消罪责,

这种做法无疑为贪腐之风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使得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嘉庆帝的改革最终只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