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性能测试(1 / 1)

“真是不错的战斗机。”

看着廖勇驾驶着圣剑飞速消失在视野的极限距离之外,诺埃尔感叹了一句。

“毕竟是三代机项目,如果不能对二代机形成代差的话,那也就不是三代机了。”李听寒点了点头,回答道。

与此同时,在天上。

“我日……吓死我了……”

廖勇在飞速爬到一万五千米的作战高度改平后,擦了把汗。

他刚才为了追求快速爬升,在起飞的时候直接来了个旱地拔葱。结果快两周没碰操纵杆,廖勇手上一时间有那么一点点生疏,杆量给的略有些大。而圣剑的整体操控灵敏度高的吓人,这一点点的过大杆量放大到战斗机上,直接就是一个暴力抬头。

这一下差点给廖勇吓死,要不是机载系统没有报警,他都以为要失控了。

“咳咳,呼叫塔台,现在已经到达标准作战高度,根据飞行任务表,现在申请进行机动性测试。”定了定神,廖勇开口呼叫地面。

“塔台收到,可以开始。”李听寒拿起通话器,同意了廖勇的申请。

“收到。”

随后,廖勇推动油门杆,开始加速。

要测试机动性,那亚音速还是太保守了,做机动的时候,速度不在三马赫以上,那做出来的机动在这个年头也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廖勇在低速平飞,飞行速度不过600公里每小时,他得先提速才行。

没过多久,随着一声音爆传来,圣剑正式跨过了音障。只不过区区一倍音速还是太慢了,廖勇并没有收油门,圣剑因此继续加速。

“滴滴滴!”急促的警报声响起。

这是即将发生结构性故障的预警,廖勇斜眼扫了一眼中控,其上代表战斗机整体情况的图标上,双翼上已经弹红色感叹号了。

“呼叫塔台,听寒,你给这玩意的发散速度标低了,实际上圣剑完全可以飞到三马赫左右再切换到后掠翼,不用在两马赫左右切。”廖勇说了一句之后,控制战斗机张开所有襟翼减速,同时手动将机翼调整为最大后掠角,以获得更好的超音速性能。

发散速度三马赫左右,这个数据,廖勇是非常满意的。

通过这几天李听寒的恶补,廖勇对战斗机的布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就算在材料学突飞猛进的现在,就算使用了特制的四超合金作为蒙皮,前掠翼布局在超音速飞行中,气动弹性发散问题和波阻过大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的气动弹性发散问题,本质上是因为机翼在气动过载的影响下发生的弯曲和扭转变形。我们知道,当机翼在飞行中受到升力时,它会产生弯曲,即向上的和扭转,即前缘向下的变形。而这种变形会影响机翼不同剖面之间的局部迎角。在前掠翼战斗机上,这个局部迎角的变化会导致其所对应剖面的升力进一步增大,而这种增大就又会产生导致更大升力的形变,形成一种正反馈。

而这种正反馈会随着速度的提升,逐渐达到一个临界值,也就是所谓的发散速度时,这个循环就会失控,直接导致结构损坏。

大名鼎鼎的苏47“金雕”前掠翼战斗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就算采用了特殊的复合材料制作机翼,气动弹性发散问题也无法解决,因此只能将飞行速度严格控制在1.6马赫以下。

除了气动弹性发散之外,波阻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知道,在飞机飞到接近或者超过音速后,在机翼表面等位置的空气快速压缩,从而形成一层空气特性发生巨变的薄层,这就是激波,而激波所带来的阻力,就被称为波阻。

前掠翼布局最大的特性,就在于机翼表面的气流会有从翼根流向翼尖的趋势。这赋予了前掠翼战斗机在低速下天顶星一般的机动性。

但是在飞过音速后,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导致前掠翼战斗机的翼尖往往会先于战斗机整体超过音速,这会直接在翼尖产生强烈的局部激波,而这一激波产生的位置又是在翼尖位置,这意味着这一激波会更容易扩散到机翼后方更广的区域。

对飞行器而言,这种方式产生的激波不仅太早,而且强度也更高,因此波阻也就显得格外的巨大。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两个问题依旧无法彻底解决。

想要解决气动弹性发散,唯一的方法是用“绝对刚体”来做机翼,毕竟绝对刚体是不会发生任何形变的。但是且不说绝对刚体在现实中压根不存在,就算真有这种材料,那气动弹性发散是解决了,可机翼的气动弹性形变本就有缓解局部激波的作用,你这不能变形,那前掠翼的波阻问题就更没法解决了。

因此,就算天才如李听寒,能想到方法也不过是取个巧,在发散速度之前,利用变掠翼设计,将前掠翼变为后掠翼,那上面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塔台收到。”听到廖勇的回复,李听寒点了点头。

在将机翼完全收起后,廖勇猛地将油门杆推过了加力位置,一口气推到了底。

这意味着,爆发推进模式被启动了。在涡前加温室内的超温加热系统的作用下,tRR-177E\/A的涡前温度提升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值,这直接给战斗机带来了额外的9.05吨的推力。

“我靠,这太他妈带劲了亲爱的!”廖勇感受着狂暴的推背感,兴奋地同时嘴上也没什么遮拦了。

“好了,知道了,正经点!你现在已经飞到六马赫了!”

“放心,现在机体强度还撑得住。”廖勇很快就适应了狂暴的加速度,“好,机动测试现在开始!”

说完,他再次拨动油门杆上的拇指轮,将机翼的后掠角略微调小,也就是将机翼展开,这虽然会增大一些阻力,但是相对展开后,机翼上的襟翼就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了。

随后,他也没整什么花里胡哨的动作,油门一推,直接就是一个暴力拉杆。

测机动性,最简单的就是来个不减速的满杆急转向。

随着过载过高的报警声响起,廖勇以六马赫的速度飞出了10.5度每秒的超高角速度。

别看角速度看着不大,他这可是六马赫的超高速,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这直接让他飞到了33G。

“你注意点!”李听寒手里有机体情况检测,看到廖勇拉了个爆高的过载,登时就急了。

“放心,我没事,你的新作战服性能非常好。”廖勇的平静的声音传来,“看上去,你和我都低估新式的线性座椅以及作战服了,在这些设备的帮助下,我感觉下次可以把安全线放在35G以上,如果这种作战服能推广开,那我认为你的飞行包线,可能得重画了。”

说完,廖勇放开手脚,一口气不停地做了好几个花里胡哨的高G机动动作。

“不行,我现在觉得我的身体素质还是太差了。”在塔台一群人看的提心吊胆的时候,廖勇的话继续在塔台中响起,“现在我感觉是我在限制这架战斗机的发挥,三翼面可变前掠翼配合全动可变垂尾平尾,这玩意的机动潜力太大了,如果我只是一段电磁波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是没有肉体的存在来控制这架战斗机的话,我感觉飞到45G后这架战斗机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听这家伙的语气,现在廖勇还很轻松呢。

“行了,玩够了就赶紧恢复平飞汇报状态。”最后,跟在后面保持影像记录的娜塔莉亚绷不住了,“你这么飞,我追你都快累死了,该准备准备,进行下一项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