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腊月里的急症
腊八节刚过,北风卷着细雪扑打着岐仁堂的雕花木门。诊所里,岐大夫正伏案整理《脾胃论》的读书笔记,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头望去,一位年轻母亲抱着个哭闹不止的小男孩闯了进来,孩子嘴角流着涎水,衣襟前湿了一大片。
\"岐大夫,您快看看我家小宝!\"母亲声音带着哭腔,\"嘴里全是烂疮,发烧四天了,在西医诊所打了针也不见好,饭也不吃,水也不喝......\"
岐大夫赶忙起身,示意母子俩坐下。只见小男孩面色通红,舌苔光红少津,口唇、两颊黏膜散布着黄豆大小的溃疡,上面覆盖着灰白色的腐膜,一股腐臭味扑面而来。孩子哭闹时,岐大夫注意到他齿龈红肿,轻轻一碰就渗出血丝。
\"别急,慢慢说。\"岐大夫一边安抚母亲,一边用温水沾湿棉签,轻轻擦拭孩子口腔,\"孩子最近饮食如何?有没有贪食辛辣甜腻?\"
\"都怪我......\"母亲抹着眼泪,\"年前家里做了好多蜜饯、炸丸子,小宝贪吃,每天都要吃好几块。前几天又淋了雨,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
岐大夫微微点头,想起《黄帝内经》里说:\"诸痛疡疮,皆属于心。\"又《脾胃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孩子明显是心脾积热,复感外邪,热毒熏蒸口舌所致。
二、初诊:清泻心脾热毒
岐大夫诊脉,脉象弦数有力,指尖能感受到那股亢盛的热邪。他铺开纸笔,边写边解释:\"孩子这是心脾积热,热毒循经上攻口舌。《灵枢》有云:'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心脾之火交炽,就像锅里的水烧得太旺,热气往上冒,把口舌都烧烂了。\"
\"那该怎么治呢?\"母亲焦急地问。
\"当务之急是清泻心脾热毒。\"岐大夫指着处方说,\"用淡竹叶、生石膏清泻心火,川黄连、焦山栀直折脾胃之火。金银花、连翘心清热解毒,梗通草、朱灯芯导热从小便而出。\"
他又从药柜里取出野菊花:\"用这个煎汤给孩子拭口,再配上锡类散外敷。锡类散出自《金匮要略》,能去腐生新,就像给伤口撒上一层 healing powder(愈合粉末)。\"
母亲半信半疑:\"这些草药能退烧吗?西医都用抗生素......\"
岐大夫笑着摇头:\"《伤寒论》说'阳盛则热',孩子高热是因为热毒炽盛。就像扑灭大火,不能只在表面浇水,要从根源上切断火源。这剂药下去,明日体温自会下降。\"
三、二诊:釜底抽薪除余邪
次日复诊,孩子体温果然降到了37.6c,但仍烦躁不安,大便三日未行。岐大夫查看舌苔,舌红依旧,脉数未减。
\"这是热毒虽减,腑气不通。\"他在原方基础上加了芦根和生大黄,\"芦根能养阴生津,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水;生大黄后下,能荡涤肠道积热,好比打开泄洪闸。\"
他又叮嘱母亲:\"孩子大便通畅后,热毒才能彻底清除。就像打扫房间,要把垃圾全部倒掉,屋子才能干净。\"
母亲连连点头:\"昨晚按您说的用野菊花擦嘴,孩子哭闹少了些。这锡类散真是神奇,溃疡面好像小了点。\"
岐大夫欣慰地说:\"《神农本草经》记载,野菊花能清热解毒,锡类散中的珍珠、冰片能生肌止痛。内外兼治,才能事半功倍。\"
四、三诊:表里双解祛新邪
第三日,孩子突然又发起了高热,体温在37.6c到39.7c之间波动,口疮蔓延到了右侧咽喉。母亲急得直掉眼泪:\"是不是病情加重了?\"
岐大夫仔细检查,发现孩子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这是里热未清,又感风寒。《温热论》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寒外束,内热更盛。\"
他调整了处方:\"用生石膏、知母加强清热泻火,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甘中黄能解疫毒,生大黄继续通腑泄热。羌活能疏散表邪,就像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
\"会不会太猛了?孩子才两岁......\"母亲担心地问。
岐大夫解释:\"《难经》说'实则泻之',此时热毒鸱张,非重剂不能折其火势。就像打仗,面对强敌,必须集中兵力一举击破。\"
他又拿出砒枣散:\"这是《本草纲目》记载的秘方,用砒石和红枣炮制而成,能去腐生新。不过用量要严格控制,就像炒菜放盐,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
五、愈后:健脾养阴固根本
经过六次复诊,孩子的口疮基本愈合,齿龈红肿消退,体温也恢复了正常。岐大夫看着面色红润的小宝,欣慰地说:\"《脾胃论》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孩子病后脾胃虚弱,需要健脾养阴。\"
他开了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山药渗湿止泻。配上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就像给虚弱的身体注入能量。\"
母亲感激地说:\"多亏了您,孩子才能好得这么快。西医说要住院观察,没想到几副草药就解决了问题。\"
岐大夫摆摆手:\"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黄帝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药到病除。\"
他又叮嘱:\"以后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金匮要略》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少吃辛辣甜腻,多吃小米粥、山药糊,脾胃好了,病邪才不会找上门。\"
六、岐大夫的医理小课堂
送走母子俩,岐大夫在医案中写道:
此案辨证为心脾积热,复感外邪。《黄帝内经》云:\"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孩子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胃积热,又外感风寒,内外合邪,故病情缠绵。
治以清泻心脾热毒为主,兼以疏散表邪。初诊用白虎汤合导赤散加减,取《伤寒论》\"清热生津\"之意;二诊加生大黄,遵《温病条辨》\"腑气通则表里和\"之法;三诊用羌活解表,仿《伤寒论》\"麻黄汤\"之配伍。
外治法用野菊花、锡类散、砒枣散,皆出自经典,能直达病所。愈后以参苓白术散调理,体现《脾胃论》\"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
岐大夫合上医案,望向窗外。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洒在岐仁堂的匾额上,映得\"仁心仁术\"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病例,但每一次辨证施治,都是对中医经典的一次致敬,都是对岐黄之道的一次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