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副使人选:郭孝恪,李君羡(1 / 1)

李世民的这几句话一出,台下的众人也陷入到了思考中。

要知道,为了一雪前耻、彻底击败突厥。

这次北伐,大唐几乎倾尽全力。

不仅征调了李靖、李积等名将统筹全局。

朝廷武将里,较为年长的秦琼、尉迟敬德等宿将,也都披甲上阵。

就连镇守江南的柴绍、薛万彻等边军大将也奉诏随军出征。

朝廷里现在留守的武将,要么负责守卫皇宫要地,要么坐镇各州府维持治安。

虽说大唐现在名将如云,若是攻打一般的部落城邦,随便派出一位将领都能拿捏运送粮草一事。

但现在攻打的突厥,不同于一般寻常对手。

其疆域辽阔不说,骑兵更是剽悍,且最为擅长在草原戈壁中设伏突袭。

此次押运粮草虽说都在大唐境内。

但距离北方草原不过数百里,就在突厥势力的边缘,突厥轻骑一日夜便可奔袭而至。

在战场上,双方为了取得胜利,各种阳谋、阴谋轮番使用。

谁又能料到,面对大唐十多万大军的围剿,突厥人会不会铤而走险,派出精锐骑兵突袭大唐后方粮道?

且不说此次粮草作为前线命脉。

就光是大唐太子运送粮草这一点,这次的副将人选,必须有一位稳重老练的将领辅佐才行。

既要能征善战,又需深谙调度之道。

最重要的是能制衡太子的冒进之举。

这样的人,若是在北伐未开始之前,随随便便也能拎出来两位。

如柴绍、李道宗皆是上上之选。

一个是追随高祖太原起兵的元勋,虎牢关下单骑冲阵,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

同时也是平阳昭公主李秀宁的丈夫,算是皇亲国戚中难得的能征善战之辈。

其领军沉稳老辣,总能在险局中寻得破敌之机。

另一个李道宗,乃是真正的皇室宗亲。

自少年时便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更是多次出使番邦,深谙外交与军事的微妙平衡。

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统筹调度,皆是一等一的好手。

可惜此刻二人均已奔赴北伐前线,难以抽调。

更不要说李靖、李世绩、程咬金、尉迟敬德、秦琼之流。

任何一人,都足以独当一面。

但如今这些名将都已各司其职,肩负着北伐的重任。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唯有炭火噼啪作响。

就在长孙无忌都陷入苦思之际。

房玄龄上前一步,对着李世民拱手道。

“陛下,臣举荐左骁卫将军,郭孝恪。”

在听到房玄龄举荐之人,乃是郭孝恪之后。

不说在其旁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两人,俱是眼前一亮。

就连身为武将的李孝恭,也忍不住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李世民更是目光一凝,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

\"郭孝恪嘛?朕倒是差点把他给忘记了.....\"

而至于为什么众人和李世民,在房玄龄提出举荐郭孝恪之后,皆表示赞同。

盖因为郭孝恪的履历和战绩,足以服众。

虽然说,没有李靖、秦琼之流的显赫威名和惊艳战绩。

但郭孝恪却也是一位实打实,拥有不菲战绩的宿将。

其最亮眼的战绩,还是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之战。

那时,窦建德担心唐朝灭掉王世充后,下一个就轮到他自己,于是便率军援救洛阳。

面对窦建德这一强敌,就在李世民与众将商议破敌之策时,郭孝恪进言。

\"平定王世充指日可待,窦建德远道而来,粮草不济,这是自取灭亡。建议李世民固守虎牢关,屯军汜水,扼其咽喉。”

“若窦建德冒险决战,可一战而胜;若其顿兵不战,王世充必然溃败。破城后,等到军威大振之时,合兵一处,窦建德也必不能抵挡,正是一举两得,平定双雄之时。”

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

同年五月,窦建德、王世充相继被平定。

郭孝恪因献擒窦建德之计,奉为首功,迁升为上柱国。

此后,郭孝恪历任贝州、赵州、江州、泾州,四州刺史,颇有政绩。

如今已然入朝,任太府少卿、左骁卫将军之职。

见到众人没有反对,李世民当即拍板。

命令郭孝恪为粮草督运左副使,辅佐太子押运军需。

就在“粮草督运左副使”刚刚确定完。

或许是受到房玄龄的启发,长孙无忌就立马出列,朝着李世民拱手奏道。

\"陛下,臣以为粮草督运事关重大,单凭郭将军一人恐难周全。为此,臣举荐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为右副使,与郭将军互为犄角之势。\"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纷纷点头。

李君羡虽不及郭孝恪战功谋略,但为人勇猛,尤其擅长破阵。

初为瓦岗寨李密下属,后投奔太上皇李渊,每战必单骑先锋破阵,被封为上轻车都尉。

随李世民逐鹿中原时,在战斗中,善单骑出列,冲锋陷阵,且作战英勇。

在洛阳征讨王世充时,被任命为马军副总管。

王世充之子——王玄应,自武牢准备运粮入洛阳,李君羡趁机俘获了他的军队。

虽然被王玄应逃走。

但随军破窦建德、刘黑闼,李世民登基后,授他为左卫府中郎将。

且在贞观元年,李世民登基之时,突厥攻至距长安,京师震动之际。

李君羡与尉迟敬德奉命迎敌,解除了长安之危。

李世民曾感叹:“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

授予了他左武卫将军之职,掌管玄武门宿卫,封武连县公。

几乎可以说,李君羡是继秦琼、尉迟敬德之后,军中最擅阵前厮杀的悍将。

李世民略一沉吟,目光再次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玄龄、克明,你二人以为如何?\"

杜如晦见状,抚须赞道:“长孙公此荐极妙!郭孝恪善谋,李君羡能战,两人相互配合,加上太子殿下居中配合,恰是押运粮草的绝佳搭配。”

房玄龄亦点头补充:“李将军掌管玄武门宿卫多年,对军需调度中的安保布防颇有心得,定能将押运途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见两人无异议,又是大舅哥长孙无忌的建议,李世民当即准奏。

\"善!就依无忌所奏。\"

在彻底敲定郭孝恪为左副使、李君羡为右副使后,李世民神色一肃,随即转向侍立在侧的太子李承乾。

\"此次北伐粮草押运,关系十万将士性命。你身为储君,大小军务你须与两位副使共议,切不可刚愎自用。\"

尽管有两位宿将副使,分散了领兵与决策权。

但能够拿到运送粮草的任务,成功的将手伸进军功,李承乾还是比较满意的。

所以,听到李世民的话后,他强压住上扬的嘴角,恭敬地拱手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将一件较为头疼的国家大事解决完,虽然说把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承乾搭了进去。

散朝之后,免不了要被观音婢好好念叨一番不可。

但眼下倒也还是免不了,下意识松了一口气......

眼下,除了征讨突厥这一军国大事外。

临近年关,朝堂上倒也没有太多亟待处理政务。

应当是可以过一个稍微安稳些的年节。

然而李世民刚松了口气,还不等他舒展下,因为久坐而略显僵硬的腰背。

李孝恭便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