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于是先后4次上书详细的防守规划,并且亲自巡视京师的防备情况,这与严嵩的作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夏言被诬陷致死后,严嵩在朝中已无劲敌,再加上皇帝久不上朝,一切旨意均由严氏父子掌控。严嵩和严世蕃便趁此机会拉帮结派,大搞贪腐,凡有对立之人都会遭到他们的残酷打压。所以徐阶这次出头引来了严嵩的忌恨,处境十分危险。
徐阶为了躲过此劫,便加紧与严嵩的孙辈联姻,才渡过险境。不过此时的徐阶非常清楚,一味的自保终究不是办法,只要严氏父子不倒,他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甚至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
只是迫于严嵩父子的权势,他只能选择在顺从之中寻找机会,否则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在此之前,夏言之死就是因为严嵩与大将军仇鸾的合谋。而仇鸾在此事之后不甘心被严嵩制约,便揭发了严氏父子的罪行。
严嵩父子立刻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此事对于徐阶来说是件好事,但他非常谨慎:如果严嵩就此倒台自然是好,但如若突发其他状况又该如何?所以毅然选择观望。果然,正当严嵩父子相拥而泣之时,仇鸾居然病重而死。
而严嵩父子在朝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很有可能再次翻身。徐阶于是立刻上书指控仇鸾通敌,使其生前的检举全部作废。严嵩脱离了当下危机。经此一事,徐阶和严嵩的关系彻底缓和。
可严嵩不知道的是,这一切只是徐阶获得信任的投名状。徐阶从此依靠绝佳的演技,表面对严氏父子百依百顺,暗中却集结了大批的反严同僚。
终于在1562年,59岁的徐阶迎来了机会。当时有位名叫蓝道行的道士,因为号称善于扶乩而闻名于京师,这里的扶乩大概是指神仙附体。
徐阶于是将其收买并推荐给明世宗。由于明世宗崇尚仙道,所以对蓝道行非常信任,并且奉为座上宾。
明世宗询问蓝道行朝纲不正的原因,蓝道行便立即做法,然后表现出神仙附体的状态,写道:“奸臣当道,贤臣不能得到重用,而奸臣就是严嵩和严世蕃父子。忠臣就是徐阶。”
其实明世宗对于此话半信半疑,但蓝道行接着写出:“今日有奸臣奏事。”结果刚过不久,严世蕃就入朝。
明世宗立刻相信这是神仙的意思。当然,这一切都是徐阶的安排。徐阶随即连夜让人弹劾严氏父子。
明世宗在次日看到了弹劾奏章,立刻下旨严查严嵩之事,严世蕃及其爪牙全部流放。
按照世宗的意思,严嵩只是体面地退休,所以严嵩并未伤筋动骨。
即使已经82岁,基本没有了翻身的机会,但他在朝廷的势力盘根错节,他的儿子严世蕃依然有着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果然,严世蕃在刘芳的帮助下半路返回了老家,并在当地召集人马准备翻盘。
不过,曾经弹劾严世蕃的御史林润得到了消息,他担心严家重新上台,便再次上书指控严世蕃聚众谋反。
历代皇帝对于谋反之事非常敏感,沉迷仙道的明世宗也不例外,于是派人立刻捉拿。
可是严世蕃被捕之时并不惊慌。之前沈炼和杨继盛等人因为弹劾严氏父子被迫害致死。
所以严世蕃被捕之后,他的亲信收买了三法司,希望三部官员在定案文书当中多多提及为杨继盛等人平反昭雪,然后以此名义给他定罪。
之后徐阶召见三部官员,他的眼光非常犀利,立刻发现了定案文书的猫腻。而且只要皇帝看到严世蕃必然无罪。
因为杨继盛等人全部是由明世宗下旨处死,如果着重提及杀掉严世蕃是为了平反昭雪,那就代表皇帝犯错,冤杀大臣。
对此,徐阶告诉三部官员,他们的定案文书不仅不能让严世蕃伏法,他们自己也会因为张上过而遭受牵连。所谓的张上过就是彰显皇帝的过错,所以明世宗肯定不会批准。
三部官员听到徐阶的分析略显慌张,连忙准备重新书写。而这时的徐阶却拿出了一份早已拟好的文书,显然已经早有预料。果然,明世宗看到这份定案文书之后,立刻下旨将严世蕃等人斩首。
因为文书当中的罪名非常严重。他不仅是聚众谋反,而且还联合外地。虽说明世宗让三法司核实证据,但最终仅以一份认定报告结案。
至此,徐阶用一个捏造的罪状扳倒了本该处死的罪犯,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严嵩的势力就此彻底垮台。他本人被没收了全部家产,最后无家可归,死于荒野。
【抵御倭寇的名将戚继光,为何穷到没有钱看医生,戚家军的鸳鸯阵又是什么样的阵法#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名震古今的戚家军,其鸳鸯阵法无懈可击,是沿海倭寇无法击穿的一道铁墙。这一切的创立者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将戚继光。那么鸳鸯阵究竟是个怎样的阵法?
戚家军为何能够成为倭寇的梦魇?包括一生保国未己的戚继光晚年为何会过得身无分文、孤独病死的结局?
公元1559年,戚继光认为现有的军队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决定在义乌募兵。经过严格的选拔,他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军队。
然后通过切实可行的练兵方案,打造了闻名至今的戚家军,史书记载其“无不以一当百”。与此同时,戚继光针对倭寇创立了鸳鸯阵。这一阵法在之后的玉环作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戚继光不仅重视士兵的勇武,更加注重团队的配合。他曾不厌其烦地重申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作战理念下,他创立的鸳鸯阵以11人为一队,中间是队长,手持战旗或长枪负责指挥。
队长身后是左右两小队,小队前方为两名盾牌手。
一名手持宽大厚实的长牌,用来抵挡倭寇的剑士或长枪,盾牌手还配有腰刀,在掩护队伍的同时还能近身搏斗;另一名盾牌手拿着铜牌,这种盾牌比较轻巧,主要负责掩护身后的长枪手进攻。
长枪手的侧方还有狼筅手,狼筅就是保留枝叶、一端削尖的毛竹,每支狼筅长约3米。
狼筅手会利用前端的尖子配合盾牌手推进,其枝叶还能遮挡倭寇视线,化解倭刀劈砍。而当狼筅扫乱倭寇视线后,长枪手就会趁机出击,长枪可在此处杀伤倭寇。
鸳鸯阵的队员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完全做到了攻防兼备,倭寇根本无法找到任何破绽。戚家军即使面对相当人数的倭寇,鸳鸯阵也依然不落下风。
两年后,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沿海各地。其主力企图牵制明军,趁虚攻打台州。戚继光经过仔细分析,识破了倭寇的真实意图,于是率领戚家军挥师南下,并以鸳鸯阵猛攻倭寇,倭寇大败。
戚继光随即紧追40余里,途中斩杀和俘虏了数百人,其余倭寇全部跳江而死,5000多名百姓被救。
不久之后,倭寇的后续部队准备谋取浙江丽水。戚继光得到情报,立即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并且以少胜多全歼倭寇2500人,随后又在台州的其他地区连续作战12次,斩杀和溺死的倭寇达到了6000多人。
这是戚家军建立以来的首次大捷。战后,浙江的百姓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以纪念其功绩。
戚继光随后又在义乌募兵,戚家军的兵力总数增加到了6000多人。虽然浙江的倭患得以解除,但是福建地区的倭寇开始愈发猖獗,而且声势非常浩大。
戚继光于1562年奉命率领戚家军援闽。由于恒宇地区的地形优势,倭寇已经占据此地三年之久,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且还和张湾相互呼应。
戚继光于是决定先破此处,随后便强行登岸攻打恒宇,仅仅半日就收复了该地。
当时戚继光为了端掉倭寇在牛蹄的老窝,趁夜绕过其周围的各个据点,突然杀入。由于倭寇未作防备,受到袭击时乱成一团,最后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入闽不过2月,便转战千里,荡平多地,各地将官开始效仿戚继光练兵,明朝军队的萎靡状态一时间大有改变。
然而,就在戚继光返回浙江不久后,增援的倭寇再次入闽。戚继光于是第三次扩充戚家军。于1563年,戚继光与俞大猷等人在福清汇集。
在戚继光的带领下,戚家军成功突破平海卫,斩首倭寇2000余级。随后继续追歼,一个月内连续作战12次。
随后又有2万倭寇向仙游城发起围攻,围攻时间长达50多天。戚继光得到消息迅速前往解围,并且再次以少胜多。仙游之战是平海卫大捷之后,戚继光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他在作战期间正确地判断了倭寇的实力和行动方案,这为有效阻止倭寇的攻城图谋创造了条件。
他还根据兵力劣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隐蔽营地、分割包围以及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成为了一场战争的经典案例。
曾有大臣上奏皇帝:“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均未有如此之阵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东南沿海的严重倭患终于平息。
但是,明朝北方的边患开始随之凸显。戚继光因此被安置到神机营担任副将,这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之后戚继光多次上书指出边防所存在的问题,一再强调练兵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招募新兵的建议。
他这一想法得到了张居正等人的支持,因此被明神宗批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戚继光的战略战术只能用于抗倭,并不适用于北方戍边。
但是不久之后,戚继光便击退了蒙古军的进攻。史书记载“闻风测音而大震军威,步兵巨堵而守武力”,并且反对戚继光的大臣被啪啪打脸。
在戚继光41岁那年,他为了加强边防上书请求修建3000座空心台。皇帝虽然批准了这一计划,但是拨下来的费用仅够修建1000所。戚继光于是请命调来3000名士兵。
而当时正逢大雨,这些士兵居然毫不躲避。史书记载“为朝之日测直立不动”,边防军队为此大为惊骇,于是渐渐抛弃了散漫的恶习。3000座空心台因此在两年之内全部完成。
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非同一般。但凡有人为难戚继光,张居正都会想方设法将此人调离。但是这种关系也给戚继光带来了不利影响。
我们之前的视频讲过,张居正在病逝之后,明神宗对他展开了残酷的清算,而作为张居正倚信的戚继光也在此时遭到了多人的弹劾。
甚至有人认为戚继光戍边无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仅仅蒙古朵颜部的侵犯就被戚继光数次击退,使其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
可是明神宗竟然依从那些大臣的建议,将戚继光调往南方镇守广东。只是此时的广东相对安定,无事可做的戚继光开始心情郁闷。
再加上俞大猷等好友和部下的相继离世,戚继光在倍感孤独之下,伸张兵器。又因不停地遭受弹劾,最终于1585年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然而,戚继光在南方抗倭和北方戍边时,未得是亲,不惜慷慨解囊。再加上罢官之后没有俸禄,以至于自己穷困潦倒,甚至没钱抓药看病。
他的妻子也因两人的悲剧婚姻而离去。曾有大臣建议朝廷再次启用戚继光,但是遭到反对派的严厉拒绝。戚继光最终因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以及病痛的折磨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