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杨素在拨弄权术方面很有一套,但在治理国家方面远远不及高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利益,他开始想尽办法讨好隋文帝。
在奉命建造宫殿时,他压迫劳役,累死之人数以万计。杨素将这些死者全部烧成灰烬。宫殿建成后,隋文帝发现杨素竟然擅自做主,装修得无比豪华。
杨素担心获罪,便找到了独孤皇后帮忙脱罪。皇后对他修建的宫殿非常满意,于是在隋文帝面前帮他美言。因此,杨素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深得皇帝的信任,从此更加恃才傲物。
601年,杨素接替高颎任职左仆射,同时被隋文帝拜为行军元帅,攻打突厥。突厥在杨素的猛攻之下接连败逃,杨素率领骑兵紧追不舍,契丹从此再也没有突厥的踪迹。
杨素之子杨玄感也因战功显赫,受到诸国敬重。
此后,杨素越发显贵荣耀,他的家童、乐器、小妾数以千计,府邸的规模体制甚至模仿皇宫,他的亲戚多数位列公卿,即使没有功劳者也都身居要职。这样的显贵自南北朝以后无人可比。
当时的朝中大臣无人敢违背冒犯杨素,即使是忠诚卫国之人也要被他暗中陷害;如果是向他归附的,那么即使无才也会被杨素加以提拔。
隋文帝对杨素的倚仗逐渐疏远。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太子杨广认为杨坚已经时日无多,于是给守在杨坚身边的杨素写信,准备安排杨坚驾崩之后的事情。
结果此信被误传到杨坚手中,与此同时,杨坚的宠妃又状告太子对其无礼。杨坚于是下令召见之前被废的太子杨勇。
太子杨广便与杨素谋划了应对之策。杨坚随即在当晚驾崩。杨广登基之后,他的同母弟杨谅知道事情有异,于是率领十几万人起兵反叛。
杨素奉命平叛,杨谅经过几次战斗全部失败,无计可施之下选择投降,其党羽全被铲除。
605年,杨素被升为尚书令,不久又拜为太子太师,其他职务不变。
隋炀帝杨广前后赏赐给他的东西不计其数。虽然隋炀帝在表面上对他特殊礼遇,但实际上却是恩情淡薄,甚至巴不得他早日归天。
杨素在之后卧病在床,杨广虽然经常派人送去名贵的药品,但总在背后询问医生杨素的病情。杨素知道杨广的真实用意,于是停止一切治疗,选择病重而死。
当然,他的这种做法也许是想让家族不受牵连,但他没想到自己死后,家族却因儿子杨玄感的连累,全被诛杀。
【古代战争中很少记载的“飞檐走壁”,出自隋炀帝的贴身保镖#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古代战争中绝对精彩的一幕:一位普通士兵上演了真正的飞檐走壁。在运城杀敌时,他被击落,却能在城下稳稳落地,毫发无伤。
最终,他凭借两次骁勇的冲杀,让观战者叹为观止,从此一步登天。本期视频就来了解隋炀帝的贴身保镖、“肉飞仙”沈光。
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40万隋朝大军向辽东城发起进攻。身为普通士兵的沈光,在这场战役中为隋炀帝挣足了面子。
沈光出生于公元591年。他的父亲沈君道曾在隋文帝杨坚时期被太子杨勇引荐为学士,之后又担任了大臣杨亮的府院。
然而,杨亮在仁寿四年谋反失败,沈君道受到牵连被除名,只能替人抄书维持生计。因此,沈光在年少时家境非常贫穷。
沈光为人义气,喜欢结交豪侠之人,城中的很多浪荡子弟都喜欢与他混在一起。他经常接济衣食财物,所以能够善待父母,不至于穷困潦倒。
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曾在朝中任职,因此常常想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不过,沈光并不像父亲那样善于文书,倒是对骑马、比赛和登高攀岩很感兴趣。因此,他在年轻时练就了一身敏捷的身手。
自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杨广开启了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壮士。沈光在隋炀帝第二次出征前报名参加。
在他准备入伍之时,有百人骑马送别。他在临行之前立誓建功,否则就葬身高句丽,永不回乡。
隋炀帝于公元613年出兵高句丽。除了驻扎在辽东城下的40万隋朝大军以外,其周围还有60万大军纷纷涌至。
也就是说,当时的隋军共有100多万,而驻守在辽东城上的高句丽守军只有区区3万多人。然而,如此劣势的高句丽却丝毫不惧,让隋军的几次进攻都未能得逞。
其实,在此之前,隋炀帝就曾率领113万大军第一次亲征,但结果惨败,几十万人的先锋军只有2700多人回到国内,军资器械更是损失殆尽。
而高句丽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士气高涨。所以在隋炀帝第二次攻打之时,辽东城的高句丽将士信心十足。
而且高句丽也必须死守,因为隋军一旦攻入,辽东城将会面临惨遭屠城的局面。所以他们凭借坚固的城墙,让隋军在20多天的猛攻之后依然没能取得有效的突破。
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沈光凭借自己登高攀岩的技能,成为了当时最耀眼的士兵。古代攻城所使用的器械非常复杂,包括数种云梯、头车以及规格不同的冲车。
其中的冲车又叫林冲,与城墙的高度相差无几。
外层包裹着厚厚的牛皮作为装甲,其内部还有四五个隔层,每层都站着几名拿着长矛的士兵,作用就是攻城一方将冲车推到城墙下,里面的士兵用长矛捅刺对方。而沈光就是隋军冲车内的一员。
只是庞大的体积也是冲车的缺点。所以高句丽在隋军进攻之前,就在城墙的外部挖满了沟壑,让其无法靠近城墙。
冲车的后面还有一根15丈的长杆,头部安装着一个铁柱,作用是通过冲车向上斜推,以冲毁敌方的城墙。
就在隋军无法取得有效突破、冲车也不能太过靠近城墙的情况下,沈光咬着刀具,凭借自己的攀爬技巧飞速爬到了长杆的顶部,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城墙内侧。数名高句丽士兵因为措手不及,被瞬间劈翻。
其实当时还有一人在冲车之内,当他看到沈光的敏捷身手,也是大声叫好。此人便是隋末唐初的着名大将秦琼。
不过此时的秦琼与沈光一样,只是隋朝的一名普通士兵。沈光面临的高句丽士兵越来越多,最后双拳难敌四手,被敌人从墙头击落城外。
但是沈光犹如小说里的武林高手一样,在坠落的瞬间抓住了冲杆上的绳索,稳稳地落在地面之后,再次口衔大刀顺杆而上,又一次跳入了辽东城的城墙,斩杀了数名敌军。
虽然沈光寡不敌众,最后被高句丽的士兵合力击退,但他的这种英勇表现极大地振奋了隋军士气。
当时的隋炀帝和贵族正在临时搭建的城楼之上,对于前方的进攻情况看得十分清楚。而且在他身后,还有100多位藩国的使臣和国君,其中还包括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和dtZ的始毕可汗。
所以沈光的出色表现给隋朝和隋炀帝挣足了脸面。隋炀帝当即重赏了沈光和同冲车的士兵。沈光立刻被升职为朝廷大夫,由普通士兵变成了皇帝身边的近卫军军官。
此时的沈光已经一步登天,而与他同一战车的秦琼依然是名普通的士兵。
不过命运弄人:秦琼虽然没像沈光那样得到隋炀帝的重用,却在之后成了唐初名将,位列凌烟阁功臣之内;而得到重用的沈光,却在最后未得善终。
就在隋炀帝准备向辽东城发起总攻之时,隋朝国内突然出现巨变。大臣杨素之子杨玄感突然反叛,隋炀帝只能放弃所有军械物资,迅速回师,至此结束了第二次出征。
之后,沈光深得隋炀帝的赏识,跟在身边负责保卫工作。隋炀帝经常赏赐他美食和华丽的衣服,沈光的同僚无人有此待遇,所以沈光非常感激隋炀帝的恩德。
隋朝的一丈约2.96米,当时的禅定寺有根高达10余丈的帆杆。因为绳索断裂无人能接,沈光听说之后来到寺院,犹如猿猴一般迅速爬到了杆顶。围观的僧人惊叹不已,沈光因此有了“肉飞仙”的称号。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宇文化及知道沈光骁勇,便让他留在宫内统领军队。当时有人图谋刺杀宇文化及,并在暗中联络沈光一同行事。
沈光为给隋炀帝报仇,便计划里应外合实施复仇计划。然而,他不慎漏嘴,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告发。
宇文化及听说之后,连夜出逃,同时派人逮捕反军和沈光等人。沈光因为事出突然,奋力拼杀,斩杀几十人后被弓箭射中,最终阵亡。他的几百名手下全部战死。当时的沈光年仅28岁。
【历史上唯一被明确诛杀九族的历史人物,为了造反,放弃了荣华富贵#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因造反失败,最终被车裂,暴尸三日之后被烧为灰烬。他成为了历史上唯一被明确记载的诛九族之人。他在造反期间犹如项羽附体,不仅作战勇猛,就连最后的悲壮都与霸王如出一辙。
本期视频就来了解隋朝的权臣杨玄感,为何要放弃荣华富贵,起兵反隋?
杨玄感生年不详,弘农华阴人。
关于他的故事还要从他的父亲杨素说起。杨素是大隋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立下显赫战功之后,杨素在朝野富贵无比。只是儿时的杨玄感在父亲的光芒之下略显黯淡,经常被人认为是个痴呆的孩子。
其实杨玄感并非痴呆,只是性格有些偏于内向。然而,内向的他却梦想成为项羽那样的英雄人物,不仅喜欢阅读《项羽传》,还勤于练武。
当时把项羽作为偶像的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的李密。当年的杨素对他非常赏识,再加上杨玄感也很崇拜项羽,所以杨玄感和李密是很好的朋友。
之后两人一起入朝为官,杨玄感子承父业,与父亲杨素并列为二品官员。
公元604年7月,太子杨广正式即位,是为隋炀帝。而他之所以能够顺利当上皇帝,大臣杨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首先帮助杨广扳倒太子杨勇,使杨广成为了新任太子。然而,隋文帝在弥留之际发现太子杨广并非善类,于是准备重新立回原太子杨勇。杨素则与杨广合谋,隔绝了宫内与外界的信息来往,杨广这才顺利继承了隋文帝之位。
但杨素虽然是功臣,却也是权臣,对隋炀帝的事情一清二楚。因此,隋炀帝在表面上厚待杨家,内心却恨不得早日灭其满门。
杨素生病时,隋炀帝不停地派人看望,名义上是关心,实际上是想打听杨素的病情,唯恐其不死。
杨素对隋炀帝的真实想法心知肚明,干脆拒绝一切治疗,最终善终于家。这样不仅保住了家族的名声,同时也让隋炀帝没了灭其满门的理由。
杨素去世之后,杨玄感袭爵为楚公,同时升任礼部尚书。虽说隋炀帝在之后对杨家还算不错,但杨玄感始终认为是隋炀帝逼死了父亲,因此他的内心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曾在醉酒之时对大臣大喊:“始祖不死,终当一族。”意思就是如果杨素不死,他一定要杀光杨家全族。杨玄感因此每日生活在恐惧之中,从而逐渐有了造反的念头。
之后,杨玄感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他原本准备趁着隋军狼狈之际袭击隋炀帝,但被其叔父以时机不成熟为由阻止。
直到公元613年春天,隋炀帝因为第二次亲征高句丽,导致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再加上连续数年的大兴土木,已经爆发的农民起义更加严重。杨玄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准备趁着隋炀帝亲征的机会起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