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百倍之差(1 / 1)

“将军,前方斥候已发现鲜卑骑兵主力。”

赵云一方率先发现敌踪。

“距离多远?敌军人数几何?”

赵云冷静询问。

“禀告将军,敌军约十三万,距我军二百多里。”

二百多里,骑兵全力疾驰不到两个时辰即可抵达。

“让斥候持续监视鲜卑骑兵动向。”

赵云思索片刻后吩咐。

“是,将军。”

“命令全军就地休整。”

赵云神情严肃地下达指令。

休养战马最为关键。

骑兵作战,战马实为主力,以逸待劳方为制胜要诀。

“遵命!”

赵云下令后,九万大军即刻驻扎休整,探马则不断往返传递鲜卑骑兵的动态与位置。

“禀告主帅,敌军主力距我军尚有一百八十里。”

“禀告主帅,还有一百六十里。”

“报!敌军距大军百里之遥。”

一个半小时后,探马再度疾驰来报。

“禀告主帅,敌军距大军仅五十里。”

“传令,全体上马!”

赵云听罢,眸光一亮,高举长枪,厉声发令。

“遵命!”

赵云话音刚落,九万骑兵迅速翻身上马。

“检查武器装备!”

此时,探马又急奔回报,称敌军距大军只剩四十里。

“传令,全军冲锋!”

赵云闻言,目光微凝。

通常战马加速至最快速度,至少需十到十五里地。

距离过近,战马难以全力冲刺;距离过远,则战马虽能达最高速,但持久性仅能维持一小时,超过此限,体力将迅速衰减。

因此,骑兵冲锋时机至关重要,亦可检验将领是否合格。

显然,赵云正是如此。

一声令下,九万骑兵策马奔腾,在十三里后达成冲锋速度。

而此刻,赵云所率之军与鲜卑大军相距仅七里。

一方兵力九万,另一方十三万,不过三十五里距离。

在这广袤草原上,二十里外便已可见对方身影。

“准备连弩!”

赵云一声怒喝,将手中长枪收入囊中,抽出腰间连弩。

随着他的号令,九万铁骑齐刷刷地抓起腰间连弩。

如今这连弩已是骑兵必备之物。

接着,赵云沉声下令:“待敌靠近再射。”

经过改进,这支连弩材质非凡,射程极远,可达千米开外。

“放!”

赵云一声令下。

当双方相距仅千米时,箭雨呼啸而至,狠狠砸向鲜卑骑兵。

刹那间,数千名鲜卑骑士陨落。

更糟的是,前方倒下的 阻断了后方骑兵的道路,使他们的冲锋速度大幅减缓。

“分散!”

赵云随即下达新指令。

随着命令传遍全军,九万骑兵持连弩从中分开,在鲜卑骑兵两翼数百米处掠过。

期间,大军不断朝敌阵倾泻箭雨。

每轮齐射,都让鲜卑骑兵损失惨重。

“该死!给我杀!”

目睹此景,慕容均怒不可遏。

他们引以为豪的骑射竟被对方轻易 ,还损失了数万人。

骑射需经年累月训练,但连弩只需掌握触发技巧即可使用。

鲜卑骑兵总计十三万,首 击便折损三万以上。

与此同时,赵云所率九万骑兵的弩箭已消耗殆尽。

每人二十支箭全部射出。

追求高效难免牺牲精准,九万骑兵共发射近百万支箭,击毙鲜卑骑兵三万有余,战果斐然。

“收弩,换兵器!”

赵云一声令下,九万将士迅速收回连弩,换成长槊。

长槊虽威力强大,但越长造价越高,逐渐被淘汰。

刘煜多次往返洪荒带回无数矿石,使长槊重归其骑兵装备之中。

赵云调整军队角度,再度冲锋鲜卑骑兵。

此刻与之前截然不同,鲜卑已折损三万多骑兵,士气和速度大减。

而赵云统领的九万大军仍处于巅峰状态。

两军交锋瞬间损失三千人,赵云率军直指鲜卑中军。

若能击杀鲜卑贵族,敌军自会溃散。

在这广阔草原上,勇者胜。

刘煜麾下皆为悍勇之师,而鲜卑士兵亦是草原劲旅,只是因初始士气低迷,战马冲锋乏力,加之碾压性装备,很快被撕裂防线。

汉军迅速围歼分隔的敌军。

战场上金戈交错,一名汉军士兵以长槊击杀鲜卑骑兵时,另一名鲜卑士兵伺机而动,却无法伤及身披重甲的汉军,徒劳无功。

汉军士兵转身,借助惯性挥动长槊,将敌人击 下。

战场上被踩踏致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即便侥幸活下来,也大多面临残疾的结局。

装备精良的鲜卑军队,在汉军面前溃不成军。

慕容均目睹此景,震惊不已。

“大人,接下来该怎么办?”

丘穆陵斗急切地询问。

纥豆陵兵迟疑片刻,提议撤退:“我们损失太大,不能再继续消耗兵力了。”

但慕容均坚决反对:“撤退便意味着失败,草原再无屏障,只能拱手让人。”

他目光如炬:“难道你们想重蹈匈奴覆辙,被迫西迁?那可是绝望之选。”

昔日匈奴因战败被迫离开故土,至今音讯全无,很可能已在西迁途中消亡。

“可如今……”

三位将领面露难色,他们明白,若战局持续恶化,等待他们的唯有惨败。

汉军势如破竹,鲜卑骑兵付出沉重代价,却难以撼动对方分毫。

正如历史所载,“一汉当五胡”

,而今情况更为严峻,精良甲胄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工部成功研制出了步人甲,紧接着骑兵战甲也随之问世。

这些盔甲皆由天外精金铸成,防御力极为出色。

凭借此装备,赵云信心满满,率九万大军迎击敌方十三万骑兵。

“若能斩杀敌帅,此战必胜。”

慕容均指向战场 激战的赵云说道。

身为主帅与国公的赵云,其盔甲自与普通士兵有别,在战场格外醒目。

加之他正率军直逼中军,距离不远,定会被察觉。

“贺赖勇士听令!”

贺赖兴闻声高呼:“杀了他!”

“遵命!”

贺赖兴一声令下,顿时百余名勇士冲向赵云。

丘穆陵部与纥豆陵部亦派出数百勇士攻向赵云。

纥豆陵部素以勇猛着称,更亲自率领亲卫出击。

“来得正好……”

赵云眼中闪过光芒。

面对鲜卑勇士的冲锋,他毫不畏惧。

在他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些无足轻重之辈,手中长枪舞动如雨。

论力量,赵云非刘煜军中最强,典韦、吕布乃至太史慈、孙策,皆在其之上。

然而,赵云技艺超群,即便是吕布,也需至少二百回合才有可能取胜。

如今的吕布,实力较历史记载已提升数倍。

典韦更是与赵云大战至日暮未分胜负。

至于黄忠,二人尚未交锋。

因此,目前刘煜麾下武将中,吕布堪称最强。

但刘煜本人并不计入。

他曾于宫外设“点将台”

,放置兵器以试将士。

那柄长八米、重三千斤的长槊,正是刘煜先前锻造的。

他颁下旨意,谁能举起它超过三秒,便可封侯。

刘煜下令后,许多百姓都尝试过,这无疑是飞黄腾达的机会,却无人能撼动分毫,更别说举起或坚持三秒以上。

满朝武将中,只有吕布竭尽全力让长槊离地两公分,随即砸落。

仅此一项,吕布便稳居刘煜手下头号战将之位。

若有人力气胜过吕布,必是旷世猛将,封侯实属屈才。

……

赵云擅长以巧取胜,能用最小的力气击杀敌人,战斗持久性极强。

人力有限,节省力气就意味着持久作战。

尤其对抗强敌时,赵云的战斗力远超吕布。

……

\"来将通名,送死前来!\"

数百上千名鲜卑勇士扑向赵云。

然而,这些勇士很快溃不成军,无一能接下赵云一枪。

赵云的七探盘蛇枪以奇险闻名,源自他对百鸟朝凤枪的领悟。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意想不到的是,一名武将竟挡住赵云一击,令其兴趣大增。

\"我是纥豆陵部族长纥豆陵兵。

\"纥豆陵兵傲然注视着赵云。

起初见赵云如切瓜斩菜般屠戮本部勇士,纥豆陵兵心生悔意,不该贸然出战。

但此刻退路已断,若败逃回去,即便不死,也将被众人唾弃。

部族不容懦夫为帅。

纥豆陵原以为必死无疑,却被对方一击刺中喉咙,竟毫无还手之力。

赵云并未全力施为,仅以最小代价结束战斗,展现其高效风格。

锦衣卫情报显示,此次出征者包括贺赖部、丘穆陵部及纥豆陵部。

见族长被杀,纥豆陵部士气动摇,赵云果断出击,率军直冲敌阵 。

\"杀!\"

将士们高呼应和,紧随赵云冲锋陷阵。

丘穆陵斗与贺赖兴目睹这一切,震惊不已。

纥豆陵兵的强横他们深知,却在赵云手下不堪一击。

\"撤!\"贺赖兴急切建议慕容均。

局势已明,大军难以支撑。

慕容均无奈下令撤退,中军后撤的同时,鲜卑骑兵亦随之而动。

赵云冷笑:\"想逃?\"

赵云冷哼一声,随即下达命令:“追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话源自刘煜之口,早已成为麾下将士奉行的信条。

赵云自然要深刻贯彻这句话的精神,带领大军紧追鲜卑大军数百里。

“尽量减少伤亡。”

赵云一声令下,军中的军功官便开始随军记录将士们的功绩。

军功官隶属兵部,军功爵制推行后设立,专门负责记录士兵的功勋。

人头统计以左耳数量为准。

“启禀主帅,此战我军共斩敌六万三千余人。”

不久,副将汇报。

其中一半功劳归于连弩。

“我军伤亡如何?”

赵云点头示意,严肃询问。

“启禀主帅,我军阵亡三百余人,受伤三千余人,现正由军医救治。”

副将答道。

三百人阵亡换得六万余敌人的首级,即便只算一半,也有三万多人,三万对三百,百倍之差。

战场上的牺牲不可避免,但精良甲胄显着提升了士兵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