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管宁(1 / 1)

他此行的目的亦如是。

不过,他们三人之间的小圈子向来以许攸为首,因此事前必得告知他一声。

待荀谌与辛评离去后,许攸目光转向王宫方向。

许攸十分聪慧。

他清楚得很,荀谌所获消息定是有人特意告知。

此人必定与绣衣卫脱不了干系。

绣衣卫乃大王耳目,若他没猜错,此次当是大王授意,故意泄露风声,让他们前去“冲锋陷阵”

但有些事,心知即可,无需广而告之。

后世许攸因过于张扬而遭许褚,正是因为他得意忘形,加之他对曹操颇为熟悉,甚至隐约有些轻视。

当年在洛阳,曹操、袁绍与许攸关系密切,后来许攸投靠袁绍而非曹操,便是因其内心看不起曹操出身宦官之家。

曹操本姓夏侯,与夏侯惇、夏侯渊为堂兄弟,其父曹嵩过继给大宦官曹腾,故改姓曹。

且后世曹操的成功确也少不了许攸之力。

若非许攸投奔曹操,告知屯粮之处,败者定是曹操。

诸多因素叠加,让许攸变得自负。

而面对刘煜,许攸却不敢轻狂,甚至需谨慎行事。

御史台严重制约了许攸的发展。

他未曾料到将来会有内阁制度,御史台有机会入阁。

如今,他只专注于监察院,因这是晋升的关键。

……

次日眨眼即至。

早朝未久,荀谌便三次恳请刘煜登基。

借口早已言明。

不出所料,刘煜当即回绝。

随后,戏志才出列,再次奏请刘煜登基。

戏志才话音刚落,六部官员连同其他部门全体下跪,恳请刘煜称帝。

刘煜虽显勉强,却最终点头同意。

“登基之事,交由礼部处理。”

他稳坐殿中,沉声道。

“臣领命。”

田丰迅速回应。

礼部不仅需筹备刘煜的登基典礼,还需制定一套全新的礼仪体系。

前朝旧制或许可借鉴,但“新主新臣”

,若一味照搬,难以彰显礼部之功。

于是,田丰与同僚重新商定部分重要礼仪。

与此同时,压力也落在了工部肩上。

刘煜明确表示,待神城宫殿竣工后,方能举行登基大典。

南方诸侯的变故,朝中上下皆已知晓。

为抢在刘备之前完成登基,工部必须加快神城建设进度,至少确保大王登基所需的宫殿早日完工,其余工程可逐步推进。

……

五日转瞬即逝。

今日恰逢征东大军班师回朝,刘煜清晨便率百官出城三十里相迎。

“大军距此多远?”

刘煜问左右。

“回禀王上,尚有十里。”

戏志才答道。

此次征东之战,拓土千里,即便刘煜尚未登基,也当按规矩率众出迎,以示重视。

此举既能提升军威,也能展现对将士的关怀。

张辽对此亦有所闻。

征东大军十万出征,仅剩不足八万归返,加之徐晃增援的五万玄武军,总计十三万。

辽东新得之地需重兵驻守,故留三万将士由副将镇守。

归来的十万大军中,还押解着浩浩荡荡的百万俘虏。

然而,如此庞大规模无法全数同行,张辽只挑选了一万精骑,携出征将领急赴王城。

其余部队尚需俘获敌军,未能同行。

“主帅,大王已在前方。”

大军距刘煜仅一里时,张辽高声呼喊,随后他与身后的万名将士及随军将领纷纷下马。

众人快步行至刘煜面前,张辽行礼道:“臣张辽,不负所托,特来复命。”

话毕,他单膝跪地。

“吾等拜见大王!”

紧接其后,徐晃、吕布、文丑等人率领上万骑兵齐齐跪下。

整齐划一的动作散发出强大的气势。

若换作寻常之人,这股气势足以令人失色。

然而刘煜身为刚毅之主,从容应对。

“文远速速起身。”

刘煜上前扶持张辽,“此次东征,你功不可没。”

“愿为王上赴汤蹈火。”

刚站起的张辽再次跪地表忠。

随之,身后众将齐声道:“愿为王上效死!”

刘煜闻言微笑。

他对身旁的戏志才吩咐:“传令,犒赏三军。”

“遵命。”

片刻后,刘煜忽然朗声宣布:“今日,孤与诸位共饮,不醉不归。”

此乃刘煜临时决定。

在将士心中,若能按时发放薪饷且获得尊重,便足以换取他们的忠诚。

刘煜言出必行,当晚即设宴欢庆东征凯旋。

面对士卒,他毫无疏离感,尤其让底层士兵感受到自身价值。

次日,兵部官员分赴各营,宣读新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

“这么说,我杀五人便可称大士,每月多得两银?”

“我的军功稍逊,应该算作公士,每月能多领一枚银币。”

“尽管我仅斩杀一人,每月仅得三百铜币,但至少我现在也是有俸禄的大头兵了。”

通常而言,只有将校和文官才有资格领取俸禄,普通士兵只有在服役时才会有饷银,退役后则分文无得。

即便战死,抚恤也寥寥无几。

如今推行军功爵制,只要立下战功,即便去世,后代也可继承爵位,只是降一级罢了。

“我定要升至大夫爵,让子孙也能承袭士爵。”

许多斩敌四五人的老兵握拳暗自发誓。

而未斩敌者只能领取部分赏金,犒赏三军不仅限于酒肉,还附带一笔赏钱,按官职高低分配。

赏额虽无上限,但数额小的也有五枚银币。

这看似丰厚,实则仅为一次性奖励,远不及拥有爵位者的月俸稳定。

“下次定要拿下人头!”

士气一度低迷的大军,因这一激励迅速高涨起来。

……

此时,王宫中。

因征东大军凯旋,刘煜特意召开首次大朝会,为诸多将领赐封。

“征虏将军张辽拓土千里,晋为征东将军,封威远侯。”

原计划中,张辽的升迁是四镇将军之一的镇东将军,但刘煜思虑再三,觉得他此次功劳卓着,扩疆千里,镇东将军略显不足,最终授为四征将军之一的征东将军。

“臣,接旨谢恩。”

张辽出列跪拜。

“虎威将军吕布亦有征讨之功,晋为镇东将军,封温侯。”

张辽受封提升,作为副帅的吕布同样战功赫赫,占据数千里疆域,理应封侯。

昔日吕布受封温侯,源于王允奏请朝廷授予其奋威将军之职,仪同三司,共掌朝政。

失去这一称号的吕布,便非真正的吕布。

此刻正该一并嘉奖。

“臣吕布,领旨谢恩,叩谢陛下。”

吕布情绪激动,上前谢恩。

“护军将军徐晃,屡建奇功,现升任镇南将军,封河东伯爵。”

徐晃虽有战功,但因入伍较晚,即便升至镇南将军,爵位不宜再升。

“臣徐晃,叩谢陛下。”

徐晃出列谢恩。

“偏将军淳于琼,督运粮草有功,晋升捕虏将军,颍川伯爵。”

督运粮草亦是重任,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淳于琼本为偏将军,晋升杂号将军合情合理,而伯爵则属额外优待,意在表明降者皆可获宽恕。

“裨将军文丑,晋升虎贲将军,安平伯爵。”

“裨将军麴义,晋升鹰扬将军,西平伯爵。”

“裨将军张合,晋升扬武将军,河间伯爵。”

“校尉赵浮,晋升武威中郎将,河阳男爵。”

“校尉程涣,晋升武都中郎将,清水男爵。”

文丑、麴义等人的战功更为显赫,而赵浮、程涣原为校尉,此次因功显着,刘煜权衡后决定封其为中郎将,并赐男爵。

文丑、麴义、张合、淳于琼、赵浮、程涣等人跪地谢恩。

至此,征东大军中唯有太史慈尚未得封赏。

辽东名士太史慈,忠诚仁义,于大军东征时屡建奇功,现晋升为安汉将军,封东莱子爵。

刘煜经过深思熟虑,用了两天时间决定对太史慈的嘉奖。

即便在出征前,仅凭其过往战绩,已足可封为伯爵。

但鉴于其显着贡献,这一荣誉绝不能被忽视。

同时,刘煜意在彰显立场——凡有功绩者,必获破格重用,太史慈便是典型。

如今,太史慈由平民跃升为杂号将军,且获封子爵,爵位高于程涣与赵浮的男爵。

此任命既彰显公正,也激励士气。

“臣太史慈,叩谢王上厚恩。”

太史慈内心激动,却因身份变化而改口称臣,不敢再自称草民。

随后,刘煜宣布其他征东将士均晋一级官职,具体爵位依军功而定。

……

“启奏王上,威远侯、征东将军张辽求见。”

退朝后,刘煜回勤政殿不久,侍卫便来报信。

“传他进来。”

刘煜点头示意。

“诺。”

侍卫领命,张辽随之入殿,行跪拜礼。

“臣张辽,拜见王上。”

“平身。”

刘煜伸手虚扶,笑道:“君臣私谈无需这般拘礼。”

“王上,国之礼仪不可废。”

张辽轻摇首道。

此时礼部官员严密监察,稍有疏忽便会受到苛责。

即便无此顾虑,面对日益威严的刘煜,他也自感需恪守礼节。

\"启禀王上,臣在辽东时遇一人,愿举荐给王上。

\"张辽拱手奏道。

\"哦?何人?\"

刘煜闻言,饶有兴趣地询问。

现今,科举尚未开展,但察举制仍在施行,因天下动荡,察举之事渐少。

多由臣子自下而上举荐合适的人才。

\"启禀王上,此人为管宁,字幼安。

\"张辽答道。

管宁之名,刘煜有所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