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构成(1 / 1)

“主公,”

逢纪、郭图、审配、辛毗四人正侍立。

“汝等怎么看此诏书?”

袁绍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主公不如先称帝,再遣人告知袁术。”

逢纪建议。

谁能抗拒这样的功劳?

机会难得,岂能错过?

即便要接受袁术的诏书,他们也绝不会同意。

否则他们算什么?

“称帝?”

袁绍心动。

称帝之事,谁不想?

“主公,此刻称帝尚早。”

审配认真说道,“我等与袁术不同,他在扬州,而我青州与冀州接壤。

一旦主公称帝,燕王刘煜……”

审配的话如一盆冷水泼下。

确实,袁术胆大妄为直接称帝,周围并无强敌。

而他们身处的青州却不然。

一旦称帝,恐引燕王刘煜攻伐,得不偿失。

“正南所言极是,主公此时不宜称帝。”

审配话落,郭图随之附和。

此外,郭图认为提出请主公称帝的人是逢纪,他绝不会让逢纪独占这份功劳。

就算没有刘煜的威胁,他也会反对这件事。

除非是他自己提议的。

“刘煜正在攻打辽东,应该没空南下青州。”

逢纪明白审配和郭图说得对,但这是从龙之功,他依然想尝试争取。

“平原郡的赵云已经驻扎了五万骑兵,随时可能南下。”

审配严肃地说。

“正南所言不错,现在称帝还为时过早。”

袁绍果断决定,“等解决了刘煜的威胁后再谈称帝的事。”

即便心中多么渴望,袁绍也只能暂时放弃称帝的机会。

有了刘煜的威胁,谁也不知道他会否放弃辽东,直接进攻青州。

“主公,我有个办法可以牵制刘煜,让您全力发展青州。”

辛毗突然说道。

“哦?佐治有何妙策?”

袁绍好奇地问。

“主公了解黑山军的情况吗?”

辛毗充满信心地回答。

黑山军原本是黄巾军,后被汉灵帝收编改名,如今盘踞于太行山脉,即冀州的核心地带。

“黑山军,我知道。”

袁绍点头,“佐治是不是有办法把他们拉拢过来为您效力?”

黑山军人数号称百万。

但实际上,这百万之中大多数是普通百姓,真正能战斗的大概在二十到三十万左右。

即便如此,也足够用了。

黑山军继承了黄巾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

如果能招募黑山军,青州至少不会受到刘煜的突然袭击。

“将黑山军引入冀州有些困难,但如果让他们在冀州腹地给刘煜制造些麻烦,还是可行的。”

辛毗谨慎地说。

袁绍真是异想天开。

黑山军人数达百万,即使招募成功,他们如何抵达青州?

是否需穿越整个冀州腹地?即便最终黑山军答应,穿越过程中也难免损失惨重,即便到达青州也意义不大。

这话袁绍自是不能直说,主公总得顾及颜面。

“既如此,此事便交由佐治处理,务必让黑山军拖住刘煜。”

袁绍看向辛毗,微微点头。

袁绍对无法招揽黑山军并无太多热忱。

……

“董卓,我必杀之。”

柴桑刘备大营中,得知汉帝刘协遇害、董卓称帝后,刘备怒不可遏。

更令他愤怒的是,袁术竟也在同时称帝建国。

“主公请节哀。”

陈群在一旁劝慰:“眼下两万大军还需主公调度。”

“拿下江东后,主公便可立足,再挥师北上诛杀董卓。”

“长文所言甚是。”

刘备点头:“只恨自身实力不足,否则必以骑兵直取董卓。”

刘备话里暗指刘煜,但此处无人,无须多言。

“长文,可有破周瑜之策?”

刘备见陈群未回应,转而问计。

因周瑜,他们在柴桑滞留一月,本该进豫章郡却未能如愿。

“主公,周瑜实为劲敌。”

陈群蹙眉。

他未曾料到江东竟藏此等人才,屡次谋划均告失败。

“柴桑外水浅不利强攻。”

陈群试图解释。

此战并非败于将帅,换了谁也难攻下固守柴桑的周瑜。

“大哥,有喜讯……”

帐外传来张飞声音,随后张飞与关羽入内。

关羽兴奋地对刘备说:“大哥,我刚遇到一位附近村民,他提到庐山上有一条小径,可以直接翻越庐山,进入豫章郡。”

刘备听后,眼中闪过惊喜。

“真的吗?”

刘备立刻追问:“那村民现在何处?”

“在外面候着呢。”

随即,刘备派人将村民带进屋来,只见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看上去更像是一名猎户。

“老丈,庐山上真有通往豫章郡的小路吗?”

刘备认真询问。

村民点点头:“确有这样一条小路,但非常窄,尤其一段长约十丈、宽仅三尺的地方,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人只能贴着峭壁走,极其危险。”

这条未开发的小路在真正的庐山上,险峻可想而知。

关羽坚定地望着刘备:“大哥,给我三千士兵,我亲自带队穿越庐山。”

刘备迟疑了:“这……”

他本高兴,但听完村民描述的路况,觉得太过冒险,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关羽催促道:“大哥,不能再拖了!若让周瑜知晓这条秘道,区区百人就能守死这里。”

他们已被阻滞在此月余,粮草全靠刘表支援,再耽误下去,怕是撑不到最后。

听说袁术与孙策交战,袁术也没占优势,若等他败退,孙策大军压境,那就彻底没希望了。

陈群亦劝刘备早做决定。

刘备最终应允:“好,二弟带三千兵马去吧,务必注意安全。”

关羽答应:“大哥请放心,我一定小心。”

陈群微笑着对刘备说:“主公,我们继续按原计划行事,不让周瑜起疑,待关将军成功穿越庐山,直抵豫章郡,必能一举取胜。”

“一切交由军师处理即可。”

刘备望向陈群,沉声说道。

深知自身带兵不足的刘备,果断将权力下放。

“主公请宽心。”

陈群内心深受触动,由衷感激刘备的信任。

……

“近日刘备军有何异动?”

柴桑水军大营中,周瑜问孙贲。

孙贲乃乌程侯孙坚之侄,与孙策同辈,是孙策的族弟。

“回都督,刘备军一如往常,未见异常。”

孙贲答道。

周瑜出任水军都督后,江东上下一致认可其能力。

“不对劲。”

周瑜听后,眉头微蹙。

“都督为何如此?”

孙贲疑惑地问。

“明知无胜算,刘备为何每日仍攻不休?”

周瑜皱眉道。

“或许只是不甘心吧。”

孙贲随口回答,“难道刘备还能绕过庐山奇袭我军后方?”

“谁敢说绝无可能?”

周瑜立刻下令,“速派人寻访附近村民、猎户,查明庐山上是否有隐秘小径。”

再险峻的山也有路径可攀,庐山定有,只是未知具体情形。

这就需向当地居民请教。

“你就是方达?”

刘煜打量着眼前的方达,眼神透着欣赏。

能出色完成此番任务,这方达确属可用之才。

“回禀大王,卑职正是方达。”

方达单膝跪地,低垂目光不敢直视刘煜。

原本他没想过能活着归来,但此次行动意外顺利。

“孤问你,此次行动,除你之外,是否还有他人知情?”

刘煜目光沉稳地注视着方达。

“回禀大王,绝无他人知晓。”

方达摇头回答。

除了长安绣衣卫所提供的情报外,仅指挥使郭嘉一人清楚他此行的目的。

长安绣衣卫专注于情报收集,其余事务一概不知。

整个过程完全由方达独自完成,他成功潜入董卓的飞熊军,并顺利脱身。

“奉孝。”

刘煜转头看向郭嘉,继续说道:“孤记得,绣衣卫中掌管情报的指挥同知职位一直空缺,是这样吗?”

“确实如此,陛下。”

郭嘉点头回应。

刘煜略作沉思后说道:“绣衣卫千户方达行事谨慎,现特升任为指挥同知,专司情报传递。”

功成身退,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

许多人会选择在此时清除隐患,但刘煜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前提是对方能守住秘密。

绣衣卫内部体系中,指挥使之下设指挥同知。

这些同知分为三类:负责行动的、负责审讯的以及负责情报的。

其中,负责审讯与情报的同知各只有一人,而负责行动的则有四位,他们分别被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指挥同知之下是指挥佥事。

四名佥事各自职责分明,首先制定绣衣卫镇抚使以下人员的晋升名单,拟定后交由另一位佥事复核。

复核通过后,再送至第三位佥事进行详细审查,包括晋升者的忠诚度及过往功绩。

若审查未通过,则退回重拟;若通过,则最终由第四位佥事进行全面核查。

核查重点在于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或私人关系导致的晋升行为,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查处理。

当所有程序均顺利完成,晋升名单上的每位成员的所有功绩将被正式记录在案。

绣衣卫的晋升制度极为严苛且公正,四大佥事的监督几乎能避免九成以上的失误。

为防止因四大佥事意见不合影响晋升进程,若重审次数超过三次,名单会直接呈报刘煜。

每次重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需在半月内完成。

刘煜对绣衣卫极为重视,不定期检查晋升记录,毕竟一旦出错后果严重。

不过他亲自提拔的人不受此流程约束,方达便是典型例证。

“多谢大王!”

方达跪地致谢,情绪激动。

他原以为此次任务后必死无疑,却未料不仅保住了性命,还从千户升至指挥同知。

指挥同知之下依次为镇抚使、千户、百户及更低层级的官职。

这一系列职位构成了绣衣卫完整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