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君心难测,栋梁流徙(1 / 1)

京师。

乾清宫。

灯火通明。

却驱不散笼罩在少年天子心头的阴霾。

吴三桂兵锋之盛。

远超康熙的预料。

“反清复明” 四个字。

如同燎原的星火。

将大清的半壁江山烧得千疮百孔。

各地督抚的求援奏折。

堆积如山。

“皇上,吴逆猖獗,如今之计,唯有集结天下兵马,与之决一死战!”

议政王大臣会议上。

满洲亲贵们慷慨激昂。

主战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

康熙的目光。

却落在了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汉臣身上。

此人。

正是由纳兰明珠、陈廷敬等人力荐。

刚刚被召入京师辅佐军务的周培公。

尽管于少卿因 “屠城之事” 被夺兵权。

但康熙并未完全否定于少卿的眼光。

他对于少卿举荐的周培公。

也抱着一丝试探与期望。

“周培公,依你之见,当今之局,该当如何破解?”

康熙的声音不高。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周培公出列。

面容清瘦。

眼神却异常明亮。

他先是分析了吴三桂叛军的优势与劣势。

又剖析了清廷内部的种种弊病。

其言辞恳切。

条理清晰。

令在场的满汉大臣无不侧目。

“启禀皇上,”

周培公朗声道。

“吴逆之势虽猛,然其根基不稳,名为兴明,实则包藏祸心。

其军多为乌合之众,利则聚,不利则散。

我朝只需稳住阵脚,坚壁清野,断其粮草,再辅以精兵良将,正面迎击,则吴逆之乱,不难平也。”

他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方略:

安抚江南,稳定后方。

重用汉将,以汉制汉。

招抚吴军中被裹挟的士卒,瓦解其军心。

更重要的是,他力主启用熟悉南方地理、兵法的将领,重点经营荆襄、江淮防线,阻止吴三桂进一步北上。

康熙听着周培公的分析。

眼神中渐渐露出了赞许之色。

这个看似落魄的汉人书生。

其见识与韬略,竟远胜于朝中那些尸位素餐的显贵。

“好!周培公所言,深合朕意!”

康熙当即拍板,采纳了周培公的大部分建议。

并任命其为参赞军务大臣,协助调兵遣将,筹措粮饷。

一时间,周培公之名,在京师声名鹊起。

在他的辅佐下,清廷渐渐稳住了阵脚。

原本混乱的军事部署,开始变得井然有序。

各地勤王的兵马,也陆续向长江防线集结。

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地方势力,见到清廷似乎有了中兴之象,也打消了投靠吴三桂的念头。

然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周培公的才华,以及他汉人的身份,很快便引起了朝中满洲权贵们的警惕与嫉妒。

“皇上,周培公虽有才干,然其毕竟是汉人。如今军国大事,皆由其一人参赞,恐非国家之福啊!”

“是啊,皇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周培公手握重兵,万一……”

诸如此类的谗言,开始不断传入康熙的耳中。

康熙虽然欣赏周培公的才能。

但他毕竟是满洲的皇帝。

维护满清的统治,是他最根本的出发点。

对于汉人,他骨子里始终存着一份难以消除的警惕。

尤其是当他看到周培公调兵遣将,指挥若定,隐隐有掌控全局之势时。

那份源自帝王本能的猜忌,便开始在他心中滋生。

一个汉人,手握如此大的军权,这让他感到不安。

他想起了鳌拜专权的日子,想起了那些被臣子架空的屈辱。

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何况,他内心深处,对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向往,更有恐惧。

满洲以武力征服中原,人口本就稀少。

若不能从文化上彻底压制汉人,长此以往,这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

这种不自信,这种恐惧,如同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内心。

于是。

就在清军在周培公的调度下,逐渐扭转颓势,开始准备对吴三桂进行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

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震惊了朝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参赞军务大臣周培公,辅佐军务,劳苦功高,然湖广战事未平,东北边防亦需良将。特调周培公前往盛京,协理辽东军务,钦此。”

明升暗降!

从运筹帷幄,指挥全国战局的参赞军务大臣。

变成了偏远地区的协理军务。

这无异于将周培公流放。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帝王之术。

周培公,这个力挽狂澜的汉人栋梁。

终究还是因为其汉人的身份,以及那过人的才华,触动了少年天子敏感的神经。

接到圣旨的那一刻。

周培公没有愤怒,也没有申辩。

他只是平静地叩首谢恩。

然后默默地收拾行装,踏上了前往冰天雪地的辽东之路。

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凉与无奈。

他知道,他的抱负,他的理想,或许将永远埋葬在那片白山黑水之间了。

而康熙。

在剥夺了周培公的军权之后,心中的那份不安,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但他并未就此罢手。

他开始更加严厉地推行他的文化政策。

“欲灭其国,先亡其史。”

这句话,成为了他内心深处的信条。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征缴、焚烧那些被认为是 “悖逆”、“反动” 的书籍。

无数珍贵的史书典籍,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他还大兴文字狱。

无数文人墨客,因一言一语,甚至是一个字的疏忽,便被冠以 “谋反”、“诽谤” 的罪名,轻则流放,重则抄家灭族。

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风声鹤唳,万马齐喑。

汉族文人的脊梁,在屠刀与烈火的威逼下,渐渐弯曲。

对于那些在战争中缴获的中原火器。

康熙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他深知这些火器的厉害,也明白它们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

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他下令将大部分缴获的火器销毁,相关的图谱付之一炬。

那些技艺精湛的火器工匠,也被悉数发配到边远苦寒之地,严禁他们再接触火器制造。

只有极少数技术,被他秘密保留,并交由满洲亲信严格控制。

他博学多闻,精通中西方科学,自然明白火器的价值。

但他更害怕,这些犀利的武器,一旦被汉人掌握,将会成为颠覆他统治的利器。

他宁愿让科技停滞,甚至倒退,也绝不愿冒这个风险。

这种矛盾的心态,这种对汉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主导着他的一切决策。

这位年轻的帝王,正在用他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塑造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而他的这些举动,也如同重锤般,一下下敲击在于少卿的心头。

此刻的于少卿。

正与沙凝玉一起,跋涉在前往云南的崎岖山路上。

沿途所见所闻,皆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康熙的这些倒行逆施,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他的耳中,让他感到阵阵心寒。

历史的车轮,似乎正沿着那条他早已知晓,却又无力改变的轨迹,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