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蔡京的“新政”来了(1 / 1)

赵佶登基的第二年,改元“崇宁”,取“尊崇熙宁”的意思。随着朝堂新政气候的逐步转暖,蔡京知道,属于自己的时运终于等来了。

崇宁元年二月,赵佶擢升蔡京为端明殿学士;三月,将蔡京载提拔为翰林学士承旨、仍兼修国史;五月,再晋升蔡京为尚书左丞。与此同时,宰相韩忠彦与曾布因为无休止的争斗与倾轧,引起了赵佶深深的反感,最终两败俱伤、均遭罢相。

七月,赵佶在延和殿赐座,正式将蔡京扶上宰相高位,经历几十载春秋沉浮,蔡京终于正式登临大宋官场的最高峰。这一天,赵佶对蔡京说:“神宗创立新法,先帝哲宗继之,却又两遭变更,我现在欲继承父兄之志,你能帮助我吗?”

蔡京立刻起身,伏地顿首:“臣一定鞠躬尽瘁,尽死效忠。”这一幕,看上去着实是一副君有志、臣忠心感人至深的画面,但实质上,早就活成人精的蔡京肚子里面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当上宰相的蔡京可谓是权倾朝野、风光无两,但几经沉浮的他深深地明白,要想坐稳相位,得赶紧挣钱,得赶紧满足那个艺术皇帝的穷奢极欲,这样才能死死抱紧皇帝这个最大佬的大腿,才能久立官场而不倒。

不久后,蔡京放出了大招,推出了极具他这个时代特色的“新法”——对盐茶专卖、货币制度、漕运与方田法进行改革。仔细看来,蔡京“新法”的多个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搜刮,在此时,所谓新法仅仅是借了王安石新法的一个名头,敛财才是真实目的。

拿茶法改革来说,以前是政府把茶叶全都收归过来,再卖给茶商。现在蔡京改变了专卖模式,政府只控制茶引,茶引是什么呢?就是茶叶的买卖份额,茶商买了茶引之后,就可以在份额内去贩茶、卖茶。

蔡京的茶法监查之严可谓滴水不漏,不仅靠卖茶引攫取高额利润,还令商人重复买引,如商人在陕西贩茶,除了在京师买引外,还得在陕西再买引,“是一件茶得两重卖引钱”,而且“余路依此”。

再比如钱法改革,他大量超额发行“交子”,但是蔡京所考虑的显然并没有我们的前太后刘娥那么多,他发行的纸币不仅不与商品总额挂钩,而且连基本的存款准备金都没有,这就导致市面流通的纸币远远超过了大宋所有的铜钱数量,百姓们根本无法凭票兑现。交子的实际购买力也一跌再跌,市场公信力就此失去,就这样,已经正常运行八十多年的大宋交子被蔡京搞废了。

然后他在全国发行了大量的当十钱、夹锡钱和钱引,“当十钱”是只用六个钱的铜量铸造的,政府却严令当作十个钱使用;夹锡钱里面掺杂了大量不值钱的锡,使得钱币价值大大缩水。这些本来就是王莽时期失败过的币改措施,蔡京施行后不久,果然货币秩序就陷入了混乱,紧跟着就开始了恶性通胀。

但不管民间多么疾苦,这一通组合拳打下去,“天下赋入之数悉倍于前”,国库盆满钵满,把赵佶高兴得合不拢嘴。而这么多钱花在哪里呢?蔡京把钱主要花在了两个方面。

这第一个是花在了社会福利上。在蔡京的主导下,大宋每年耗费数千万两白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的社会福利制度,设置了“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福利机构,这全面的福利政策几乎涵盖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所有时段,让千万穷人因此受益。

先说居养院,相当于现在的福利院,蔡京在各地州县都进行了设立,用来收养孤寡老人、残疾人士、流浪乞丐、贫困人口等群体。这居养院给的标准是相当的高,州县要给居养院配备炊事员、勤杂工、保姆、乳母,添置絮被衲衣、炊具饮膳。对于居养院中收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朝廷也都有具体规定。

再看安济坊,这是古代全额公费医疗的医院,专门给穷人、伤残军人治病的地方。崇宁五年,朝廷下诏要求,凡户数达到千户以上的行政单位,都必须要设立安济坊,“务使惠及无告”,穷苦人可以在里面免费拿药治病,也可以直接住院治疗。

然后说说漏泽园,崇宁三年,蔡京上书奏请“今欲推广先志,择高旷不毛之地,置漏泽园”。这类似于现代的福利性公墓,由政府出面安葬因各种原因不能入葬的人。

对于安葬的标准,朝廷也有着很高标准的规定,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应葬者,人给地八尺,方砖两口”。每个死者,在园中画地八尺,下挖三尺,在方砖上记载死者姓名籍贯等为标志,并且按照《千字文》文字为序赋予编号。管理者要画好图籍作为档案保管,监司以图籍作为检查核对凭证。

这些耗费巨大的惠民政策,在现代的很多国家都会因为重重阻碍而很难实施,很难想象在九百年前北宋的昏君赵佶一朝,居然被一个举世公认的大奸臣蔡京在全社会推行了起来。

而这一系列政策也被后世很多人赞许,甚至还有人因此夸赞大奸臣蔡京是超越时代的改革家,史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为此取了个名字叫“蔡京悖论”。

“蔡京悖论”已经争吵了千年,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尝试解答一下这个着名的悖论。

现在的我们一听说北欧的高福利就羡慕不已,那么是不是只要竭尽所有去满足社会生活的一切要求、只要是高福利社会就一定是好的呢?——真不一定,首要条件就是你得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搭建得起高福利制度,你还得有钱去支撑后续庞大的开销。

让我们再来看那个以古代农业为基础的北宋,它根本没有高净值的科技产业,也根本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经济加持,相应的,也就不可能会有实力去承担这么高的全社会福利费用。

举个例子类比一下,笔者的家乡是淮河以北一个很普通的三线小城市,但是早在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那里就耗费几十亿修建了方圆几百公里内唯一的民用飞机场,当时就有人对此非常自豪,借此吹嘘地方发展成绩。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由于过早的基建投资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匹配,多年来压根没有人去乘坐飞机,各大航空公司也根本不愿意落飞机到这里来。坐落在城市西侧的机场常年空置,只落飞鸟不落飞机,好好的一个机场被人喊作了“养鸡场”,再加上每年的养护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地方财政篮子里就那么多钱,这几十亿元在当时拿来搞其他领域,比如说投资产业升级、城市内部交通、外部铁路建设、地方科技场馆,都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等城市真正发展起来了,再去修建那些与之匹配的飞机场、地铁等等附属交通设施,才能相得益彰。

面对这种窘境,当时曾有人打过比方,说好比是明明家里穷得叮当响,还非要勒紧裤腰带买兰博基尼。而宋朝也正是这种情况,每年节衣缩食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去搞这个面子工程,真还不如拿去搞国防建设、水利开发、农田建设等等国家发展急需的方面。

所以说,那个所谓的“蔡京悖论”难题就被咱们迎刃而解了:这不过是蔡京为了讨好赵佶、打造皇帝贤良爱民人设的一种手段罢了,同时也方便了蔡京自己从中牟利。朝廷支持如此庞大的项目,需要付出巨额资金,面对如此多钱财的诱惑,蔡京早就是垂涎万分,于是他上下其手,赚得盆满钵满。

回望彼时的北宋,宏大的福利马车正套在农业经济的瘦马上狂奔,户部账册里却藏着惊世魔术:某地居养院年度采购清单中,八百老弱竟消耗三千张貂皮褥子;安济坊的\"免费汤药\"成本堪比御医诊金;漏泽园每具尸体入殓费足够贫民全家吃三年。更精妙的是,所有福利机构采购必经\"蔡记商行\",其利润之丰,让开封赌坊的庄家都自愧不如。

讽刺的是,当西夏使臣惊叹于汴京街头的\"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时,他们没看见淮南路正在上演\"慈幼税逼卖亲子\"的人间惨剧,北方边境士兵的铠甲薄如宣纸,黄河堤坝的夯土掺着茅草——北宋的\"仁政泡沫\"在疯狂膨胀。

大宋这第二个重大开销是花在了过度消费上。一开始赵佶想大肆花钱,但还不太好意思,怕别人骂,为了减轻赵佶的心理负罪感,蔡京就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叫“丰亨豫大”,啥意思呢,就是说,要是大家都不花钱,那谁还去生产呢?只有消费这头的钱花得多了,那头搞生产的才能有积极性。

轻佻的赵佶早就按捺不住自己澎湃的物欲,这时候蔡京提出的“丰亨豫大”正好雪中送炭般地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本来一向崇尚节俭的宋朝皇室画风一转,变成了超乎想象的极度奢靡。

不光如此,蔡京更是号召整体国民一起“丰亨豫大”,他告诉全体国民,做任何事情都要隆重就能达到太平安乐,想买就要买,想花就要花,你要是没有钱,他还通过安乐坊、实济院等机构借你钱去消费。

古往今来,对于“只要拼命扩大内需就是促进生产”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很多人争论不休,而这一次蔡京用“丰亨豫大”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是错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生产环节资料的提前消耗。让我们简单举个例子,假如说你养了一只鸡,这只鸡呢每天下两个蛋,你打算每天吃一个保证营养,再留一个孵小鸡,让鸡生蛋、蛋生鸡,好让日子慢慢富起来。

现在蔡京一上台就不一样了,他让你一天吃两个鸡蛋,这样就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你会发现用于未来发展的生产资料少了;又过了几天,蔡京又说话了,他说:“你咋不吃肉呢?把鸡杀了吃肉吧。”到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在你大快朵颐之后,连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都彻底没了。

撕开“丰亨豫大”的华丽外表,我们就慢慢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原因:财富在流通环节增殖后,它既能够作为消费品消耗掉,也能够作为生产资料投入再生产,蔡京就是鼓励大家都把财富给过多地给消费掉。短时间里看,市面上到处都是消费品,市场上一片繁荣,但这实际上是虚假的繁荣,生产资料的匮乏最终将导致经济链条的崩断。

蔡京的“丰亨豫大”就是一场全社会都参与其中的消费至死游戏,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假如你作为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你说了,俺很理性,俺攒钱不乱花钱,那好,你可以存钱试试,蔡京币制改革导致的通货膨胀会很快收割掉你的财富。

崇宁三年的汴京虹桥上,蔡京手书的\"丰亨豫大\"金字招牌在阳光下闪着诡异的光。,这位当朝宰辅如同手持魔笛的捕鼠人,正用消费主义的旋律引诱整个帝国起舞。在宋人的杂记里,米行陈掌柜亲历了这场货币魔术,晨起时斗米百文,午间涨至百二十文,待到打烊前已突破两百文;更荒诞的是交子价值——早晨能买头活羊的纸币,傍晚只够换把蔫菜。市井流传着新谚语:\"蔡公钱,秋后蝉,早晨能买牛,晚上剩条绳。\"

在这场全民参加的击鼓传花游戏中,连皇城司的密探都成了行为艺术家。他们既要监视抱怨物价的百姓,又要偷偷用俸禄兑换金银——毕竟谁都知道,当十钱里的铜含量,比相爷的承诺还少三分。

经济的垮塌就在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