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狄青的悲情(1 / 1)

狄青回朝后,皇帝大为振奋,他不顾很多文官的反对,下旨封狄青为枢密使,让他掌管了全国的军政要务,哪承想这却成了一段悲剧的开始。

狄青以武将的身份进入宰执班子,这在大宋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他广泛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士卒的爱戴。

在那个重文轻武、轻贱士卒的年代里,狄青从一名发配从军的小兵开始,凭着彪炳史册的战功一点点被擢升着,成了镇守一方的军镇大将,乃至于后来出将入相,这么传奇的逆袭人生让他成为了大众偶像。他的每次公开露面都遭到群众的围堵,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尊容,那场面堪比今天的明星粉丝见面会。

但另一面,在朝廷里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在那个全部都是文官的权力核心,突然闯进去一个舞刀弄枪的军汉,是那么的另类和不协调,这让所有的文官都对狄青侧目而视,以至于经常对他嘲弄和发难。

而大家内心里藏着的更是一种深深的质疑——长久统兵的武将已经和士卒建立起私人感情,关于这一点看看士兵们是多么狂热的拥护狄青就能知道,结果现在狄青又跑到了军队的管理中枢来执掌调兵大权。

这不由得文官们细思极恐,因为这代表着赵匡胤建国之时好不容易分拆出来的统兵权和调兵权,现在又混在了一起,还代表着狄青随时可以调动一支支原本就听命于他的军队!

为了把这个武将逐出这个属于文官的大殿,朝里的各级文官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而且发挥了最强的想象力,对狄青发起了一轮轮的攻击。比如大文豪欧阳修上报说,黄河发大水了,可能与狄青有关(殆此之警戒乎?至于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皇帝生病了,可能也与狄青有关(上自正月不豫,青益为都人所指目);再比如殿中侍御史吕景把想象力上升了一个新高度,他上书说最近发生的天灾、兵乱、妖言等等都与狄青有关。过不多久,又有人上报说狄青家的狗长出角了,而且夜里远远望去,他家还总有红光闪现,似有异象。

咱们的皇帝赵祯是聪明的,他知道这都是下面的人在胡乱猜忌,所以还是让狄青坐在枢密使的位子上。但是咱们的皇帝从来就不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在身边官员三人成虎般的反复絮叨下,他对狄青也越来越不信任了。

嘉佑元年(1056)八月,开封城遭遇了水灾,而狄青家住的地势较低,就带着全家去了地势较高的大相国寺暂住,哪知道这就又让人寻到了告他的由头。

在暂住期间,狄青无意间坐到了寺里佛像的脚上,这在当时属于大不敬天地的行为,很快就有人把他的僭越举动告了上去,硬是把\"坐佛像脚\"演绎成\"脚踏皇权预谋造反\"。宰执班子经过紧急讨论,决定把狄青贬到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去做通判。

狄青对这个结果肯定是不服气的,他非常委屈地跑去找皇帝申诉冤枉:“这不明不白的我就要被处罚走了,但好歹我也是立过大功的人吧。”

皇帝也觉得事情做得有点过,就重新召开了宰执会议进行商讨。会议上,皇帝明显还是有点犹豫,他对宰相文彦博说道:“狄青是个忠臣,我们这么做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啊。”结果文彦博一句话就怼得皇帝哑口无言:“太祖皇帝(赵匡胤)难道不也曾是柴荣的忠臣吗?”

大殿里面在开会讨论自己的人生大事,狄青紧张地在外面等待结果。他来回踱步,翘首以盼了一上午,远远就看见文彦博出来了,就赶紧迎上前去询问会议的处理决定,哪知道文彦博冷冰冰的一句话直接就砸了过来:“罢免你没有其他理由,就是怀疑你有异心而已(无他,朝廷疑尔)。”

“有异心”,这话实在是太吓人了,可是个能灭九族的罪名,把个狄青吓得原地呆愣了半天,却是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赶紧就回家收拾行李前往了陈州赴任。

狄青到了陈州之后,朝廷是三天两头派人前去“看望”,狄青心里再清楚不过这朝廷是根本不放心自己。在惊惧交加之下,他不久就生了场大病,“疽发髭”,身上起了一块很大的毒疮,吃什么汤药都不管用。

在几个月后的嘉佑二年(1057)三月,北宋第一名将狄青便与世长辞。

狄青的悲剧是整个大宋的损失,大宋武将建国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官治军的文化,让文官们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重度的迫害妄想症,但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忘记了一个问题“狄青真的做错了吗?”

在每个时代,我们都会无可避免地陷入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当一个人说你错了的时候,你会觉得有可能是他错了;当一群人说你错了的时候,你还敢舌战群儒,说有可能是他们错了。但是当全世界都在驱逐你、讨厌你、仇恨你的时候,你还会有勇气大声告诉所有人,自己是对的,是这个世界错了吗?

——狄青就是这样陷入了被整个世界质疑的迷茫,他显得手足无措,显得无所适从,他却终归没有那份自信和勇气向大家发出一句澎湃的呐喊:“是这个世界有问题,而我是对的。”

他也终不能遇到一个能力挽狂澜、内心强大如山的帝王,一个在全世界都背叛你指责你的时候,能永远坚定地站在你身后支持你的帝王,他遇到的,也只是个懦弱的赵祯而已。

狄青是有缺点的,他的优点是会打仗,缺点却是只会打仗——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

人心啊,有太多的妒忌和猜疑,只能看得到眼巴前的利益,却总是对过去的种种贡献选择性地遗忘。所以当狄青对朝廷失去了更多利用价值以后,这个在战场戎马半生的英雄迷茫了,他不知道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此时应该像他的恩师范仲淹一样,不光做事时要有逆流而上的决心,做人上更要有因势而变的“平静淡然”。但是这个时候,他的恩师范仲淹已经没有办法再教他了,因为这位“圣人” 已经于五年前仙逝。

如果说“奋勇争先,力争上游”是一种人生前进的姿态,那么,平静接受现实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在这一点上范仲淹无疑更是一位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