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部作品的失利重创了他的信心。
与此同时,他察觉到湾湾电影行业正在快速衰退。
这次失败虽再度打击了他的自信,但也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当地行业的现状。
或许当初选择来这里发展是个错误,两年光阴似乎白费了。
“怎么了?刚还好好的,接个电话就成这样?”牛春龙将一杯咖啡放在吴于森面前的桌上。
“或许我不该来湾湾。”吴于森靠在沙发上,目光望向天花板,沉默片刻后长叹一声说道。
“是不是票房结果出来了?”
牛春龙闻言心中已有几分揣测,轻轻伸手抚平丈夫紧锁的眉头。
“以前看香江电影总能在这里拿到一两千万的票房。”
“我以为这里是片待开发的土地,哪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里无论环境、文化还是基础理论都很不成熟,这些也不是我能改变的。”
从吴于森的话中可以听出,他对这片市场已彻底失望。
牛春龙自然明白这一点,却不知如何安慰。
“刚才徐可打电话还提到一件事,他想让我去他的工作室帮忙,你觉得我该不该答应?”
生活中,牛春龙总是扮演贤内助的角色,因此每次遇到重大抉择,夫妻俩都会商讨。
但这次,牛春龙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若从朋友立场出发,吴于森应接受邀请。
然而徐可与吴于森并不适合合作,因为徐可有着极强的操控欲和掌控欲。
例如在多部影片中,他虽挂着监制之名,实际却做着导演的工作。
而吴于森性格 ** ,两人若长期共事难免产生冲突。
毕竟,若是他执导电影,绝不容许监制越俎代庖。
二者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既然你认为这里没有前景,那回香江是必然的选择。”
关于是否去徐可的工作室,可以等回到香江再做决定。
牛春龙稍作思索,提出了她认为最合适的建议。
吴于森未置一词,只是在心底再次轻叹。
这时,旁边电话响起,他随意接听。
“您好,请问是哪位?”
“周闰发?”
依旧那家咖啡厅,贾建设见到了刚从湾湾返回香江的吴于森。
经周闰发介绍,寒暄过后进入正题。
然而贾建设的第一句话便让吴于森眉头微蹙。
“恕我直言,我认为吴导并不适合拍喜剧片。”贾建设语气笃定。
“何以见得?”吴于森保持绅士风度,尽管内心已有几分不悦。
今 ** 应邀而来,多因礼貌所致。
毕竟周闰发是同行,人家相邀亦不便拒绝。
至于这突如其来的贾建设究竟是谁,他尚不清楚。
但既已开口,不妨听听他的见解。
“你湾湾拍的两部作品,便是最好佐证。”
“固然有那边电影行业衰退的因素,可你不曾思考过,或许是你的片子不合观众胃口?”
“抱歉,我的话或许过于直接了。”
贾建设点到即止,随即拿出《英雄本色》剧本放在桌上。
“这是我希望你出演的电影,你可以先看看。”
贾建设说完,做了个请便的手势……
当吴于森翻开剧本,不禁愣住,随后惊讶地抬头看向对面微笑的贾建设。
“剧本由我绘制,其实无需大惊小怪,只是香江会画分镜脚本的人不多,才显特别。”
“在 ** 好莱坞,电影公司要求编剧创作剧本时必须附带分镜脚本。”
“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正确,体现了责任与严谨。”
“很难想象,若连剧本都无法写好,又怎能拍出优质电影。”
吴于森听后略感惭愧。
他虽认同贾建设的观点,自己拍戏却从未使用分镜脚本。
有时候,电影剧本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创作出来的。
不仅他如此,如今香江与湾湾的不少导演都采用这种方式,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常见做法。
吴于森笑着开口:“我对这个剧本更感兴趣了。”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他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剧本里。
贾建设没有打扰,自顾自地喝咖啡、翻杂志,偶尔抬眼瞄一下。
直到吴于森合上剧本,他才放下手中的杂志。
“吴导觉得我的剧本怎么样?”贾建设满是自信地问。
“故事和人物设定都不错。”吴于森点头评价。
“但我发现剧本中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手法有些特别,和常规的不同?”他疑惑地看着贾建设。
“我就知道吴导会注意到,确实不同,我叫它‘暴力美学’。”贾建设答道。
“大家都知道,‘暴力’和‘美学’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冲突,一个是和谐。”
“但实际上,它们可以以多种方式完美融合……”
这一刻,贾建设像是一位老师,而吴于森则是个认真听讲的学生。
然而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只是在背诵现成的内容。
不过是把从前吴于森自己讲解过的话重新说出来罢了。
就像看菜谱知道步骤,却不一定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
当然,吴于森不知道这些。
虽然他对贾建设谈不上崇拜,但也生出几分敬意,就这样被忽悠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