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秦淮河边,签署契约的贵族后裔,十有八九都亲自来到赵王府。
“世子,我们开战吧!”
“我们即刻集结军队,先把锡兰国攻下!”
“没错,我们根本无需惧怕他们,虽然我统领的是骑兵,但我们也有镇守南方的将领,皆听从世子调遣!”
这些贵族后裔,已紧密团结在一起。
他们现在都指望赵王府的世子,能将太子父子拉下马,让赵王一脉重新成为大明的未来。
贵族们也不至于继续被冷落。
所以他们热情高涨,简直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这一幕,让赵崇武热泪盈眶。
多久了。
他多久没有这种被众人簇拥的感觉了?自永乐二年以来,他已许久没有体验过这种一声令下,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他效力的感觉了。
虽然这些贵族,听的是他儿子赵明渊的话。
但,儿子和自己有区别吗?
儿子崛起,那便是我崛起啊!
这一刻,赵崇武的代入感极强。
“儿子,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对,我们应该开战。”
“太子那边肯定会先从贸易入手,他们文官多,我们武将多,各有优势,肯定先从容易的方向开始准备。”
“等我们解决了锡兰国,太子那边的贸易也差不多展开了,我们刚好可以抢他们的!”
说到这里,赵崇武已经露出了一个凶狠的笑容。
显然,想象着从兄长历尽艰辛通过贸易赚来的财富中横刀夺爱,令他痛不欲生,心中便涌起一阵隐秘的快意。
李瀚渊瞥了他一眼。
“谁说我们要动武了?”
“嗯?”
李弘烈一时语塞。
不动武?
那锡岚国的事如何处理?唾手可得的战功不要,贸易之道大家又都不擅长。
贵族家族向来以战功立家。
家中财富,不是来自战场上的掠夺,便是田产租赋……
经商?
门外汉啊……
更何况,不是有古训云:发挥我们的长处,掩盖我们的短处,此乃扬长避短之道……
儿子竟说不打仗?
这实在让人费解。
镇国公李威,年纪介于李弘烈与李瀚渊之间。
他前年刚承袭了镇国公的爵位。
在贵族中地位显赫,但威望不足。正值需要一场大战,立下军功来提升自己威望之时。
李威早已跃跃欲试,渴望跟随汉王世子李瀚渊大展拳脚。
然而此刻,一听不打仗,他顿时焦急起来。
“世子,我们都是些粗人,除了打仗一无是处。你若是让我们去搞什么国际贸易,我们恐怕一无所知啊……”
“还不如先打一仗。”
听闻李威的提议,
其他贵族也纷纷点头,主动请缨。
“是啊,世子,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板,去跟别人的长处碰。”
“不如先打一仗再说。”
“先把锡岚国的战功抢到手。”
“这样我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这个说自己能解决船只,那个说能解决海上士兵的挑选。
旁边一人又称能解决粮草问题。
不远处又有一人说能解决海图之事。
众人皆热情高涨。
似乎只要李瀚渊一声令下,他们就能将战功双手奉上。
李瀚渊颇为无奈。
这些贵族倒是热情满满,只可惜少了些智慧。
谁说太子那边一定会按你们这些粗人所想,先从贸易入手?人家就不能双线作战吗?
你们能想到的,那些文臣就想不到?
论起谋略,你们差得远呢!
况且,谁说本世子离了打仗就一无是处?
我本就也不擅长打仗嘛。
别告诉我,你们私下里没觉得我没本事。
“我已有定夺。”
李浩宇平静地说。
而且,这是真正能让李浩轩那边陷入绝境的计策。
某章节 双策并行,安抚海盗
“汉王那边,定会以为太孙殿下以商贸为重,我们不妨双策并行,给汉王来个措手不及。”
太子东宫,户部侍郎林浩眼中闪烁着精光提议。
外面,传来太子妃王氏的抽泣声,她自觉辛劳无比,却仍被老爷子责骂。
自出生以来,她从未如此丢脸过。
因此,她在外头哭闹不止。
太子正在劝慰。
表面上看,似乎是太子妃不够沉稳,
但在场之人都明白,
太子妃是借此机会大闹一场,以吸引他人注意,好让这些朝臣和李浩轩有机会私下交流。
为了不辜负太子妃此次豁出去的举动,众人都在抓紧商议。
林浩率先开口,
既不是因为他官职最高,也非最低,更非他掌管户部,而是因为在座之人中,他最为迫切,也最有动机谈论商贸。
是因为他,是在场众人中退路最少的一个。
“我得罪了汉王世子,皇上已对我大为不满,定会秋后算账,除非我能为皇长孙登基为皇太孙立下大功,否则再无翻身之日。”
“如今,我只盼皇长孙能顺利成为皇太孙,将来在皇上面前替我说几句好话。即便不成,待皇太孙成为太子,乃至皇上,我或许还有起复的可能。”
林浩的官职,并非侥幸所得。
他的话,直击要害。
是啊,
若我们的行动皆在敌人预料之中,又如何能制胜?
双策并行,自然是好,
但谈何容易?
整个大明,能征善战的将领皆为贵族,他们天然倾向于汉王一脉。
虽非所有贵族都站在汉王一边,
但剩余之人也不会支持李浩轩。
因为他们是坚定的保皇派。
他们只支持在位之君,不论你是汉王还是太子,皆一视同仁。
此情此景,如何双策并行?
难道让那些只读圣贤书的人,拿起刀枪去战场?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英勇的将领。
李浩轩自然不傻,他懂得这个道理。
在整个太子一脉中,唯一能亲临战场的,恐怕只有他这个皇长孙。
然而,再巧的手也难以烹制无食材之宴。
他曾历经战火,有过征战的经历。但眼下,他既无兵马,也无实权。
近来,储君之位再起争议,那些原本倾向太子势力的贵族勋臣,也纷纷改变了立场。
他实则已无人可用。
李弘并未显得愚钝,他没有直接反驳陈霖:“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无法组建一支队伍出征,你说这些岂不是徒劳?”
他非但没有如此反驳,反而谦卑地向陈霖求教。
看看这位皇长孙谦逊待人的姿态,再想想汉王世子之前在朝堂上,当众嘲笑自己的傲慢模样。
陈霖心中顿时舒畅了许多。
如此优秀的皇长孙,若不能成为皇太孙,那真是上天不公!
“咱们大明的正规军自然是不能用了。”
“他们现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汉王世子,怎会听从太子东宫的号令?”
“除非我们能得到皇上的旨意。”
“到那时,沿海的守军就不得不遵从皇上的旨意了。”
陈霖如此分析道。
李弘听着,不禁点了点头。
越听下去,他的眼中越发光亮。
“莫非陈大人有办法让皇上颁布这样的旨意?”
李弘热切地问道。
若朱棣下了旨意,那一切都将大不相同。
更妙的是,
只要有了皇上的旨意,就意味着一些贵族勋臣必须遵从皇命,为他李弘效力。
如此一来,便能扰乱汉王世子身边那些贵族勋臣的团结,届时再散布些模棱两可的言论,定能让他们彼此猜忌。
“李瀚那小子,文不成武不就,一无是处。”
“他现在竟能与我平分秋色,”
“若非依靠他父亲汉王的势力,以及那些围绕在汉王身边的贵族勋臣的支持,”
“他根本不值一提,什么也不是。”
想当年项羽和范增尚且能被反间计离间,李瀚?恐怕刚埋下一点隐患,他就会迫不及待地自毁前程了。
毕竟像那种无能之人,根本看不到长远的未来。
李弘心中暗想,对陈霖的办法愈发好奇。
可出乎意料的是,陈霖竟然摇了摇头。
“如今皇上全心扶持汉王父子,是不可能给我们这个机会的。”
“所以咱们大明的正规军是无法调动了。”
“但并未说外界的军队不能调动。”
陈霖脸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外界的军队?
外界还有什么军队?
是镇守云南的沐家军,还是在交趾平叛的张将军?可他们都是贵族勋臣啊。
即便不助汉王,也未必会助我……
黄振瞧出李明辉脸上的抑郁,这才接着言道:“殿下莫非忘了陈永昌?”
李明辉闻言一愣。
起初他尚未反应过来,但转瞬之间,李明辉便明白了黄振所指何人,
不就是当初与太祖李渊争夺天下的陈永昌吗?
可他不是早已落败了吗?
如今整个中原皆已归入我李家治下!
“陈永昌当年兵败,已被太祖下令处死。”
“即便他还活着,一个垂暮老者,又能助我几何?”
李明辉语气中带着几分失落。
黄振却摆了摆手,大笑一声,
“殿下有所不知。当年陈永昌虽死,但他麾下有一批人却扬帆远航。这些人,这些年一直在我大明沿海边境流窜,成了海盗。”
“尽管他们已落草为寇,但军力犹存。虽不及我大明的正规军,却也能轻易击败那些小国。”
“微臣恰好知晓陈永昌残部的联络之法。”
“若殿下愿招安他们,既能替皇上除去心腹大患,又能利用这些海盗清扫沿海。”
言及此处,黄振面色微沉,心中暗自惋惜。
陈永昌的残部早有归顺大明之意,因此与他黄振暗中勾结,助其家族在沿海谋取暴利。
然而黄振并未替他们在朝中说话,因为这些海盗,才是他黄家财富之源。
海盗若变作大明子民,对他毫无益处。
“此番真是损失惨重。”
“但有陈永昌残部的投诚,汉王世子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