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合作变闹剧,去而复返(1 / 1)

副局长扭过头去,询问几家公司的代表到底怎么回事。

新农公司的代表低声把陈铺村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无奈地道:

“领导,不是我们没有诚意,实在是隔壁把大家的期待感拔得太高了,实在奉陪不起啊。

“关于合作,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厉害的村子,合作何必舍近求远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实在对不起,你们也看到情况了,再不走恐怕村民都要暴动了。

“合作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说完,几个公司的代表陆续走了。

很快,县农业局的领导也走了,临走意味不明地瞟了刁旺启一眼,看的刁旺启心里发毛。

刁旺启也觉得好冤,我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啊。

博士团一行闹了个没趣,纷纷离开。

晟郧舟依旧一言不发,跟着博士团离去。

一场轰轰烈烈的现场签约会就这样结束了,就像夏日里的一场暴雨,来得快,去的更快。

真是好一场大戏啊!许苗看的心满意足,之前心里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随着人群悄悄离去了。

……

就在所有人撤离之后,刁旺启正在和村里几个大姓的主事人围在一起商议善后。

这时候,一个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三十多岁男子凑到几人面前,掏出一包华子,开始给几个人散烟。

刁旺启疑惑地接过华子,没有抽,卡在了耳朵上,问道:“你是?”

男子掏出名片,给几个人都发了一张,自我介绍道:

“刁村长好,各位大哥好,我是新州耀农公司的代表,我叫郑友信,大家叫我小郑就行。

“我刚才就在几家受邀的企业当中,大家可能没有太注意到我。

“刚才新农公司的代表一说,其他几家都走了,我也只好跟着走,希望各位见谅。”

刁旺启点点头,道:“可以理解,不过你又拐回来是有啥事吗?”

郑友信笑吟吟地拿出一沓资料:“各位可以先看看我们公司的资料和项目,如果方便的话,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众人眼睛一亮,莫非还有转机?

“小郑经理,莫非你们公司有什么好项目?”

郑友信指着资料介绍道:“各位请看,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总部,地址就在新州市银河路55号。

“这些照片是我们公司在山南省各地的种植基地,以及一些合作过的村子。

“我们公司是省里‘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试点企业,主要从事订单农业。

“主要项目有铁皮石斛、铁棍山药、稀有菌菇、药用芦荟等等,都是省农科院重点扶持项目。看,这是我们的证书。

“还有这些照片,都是我们公司的老板和省里面的领导、省农科院的教授的合影。”

刁旺启一众人看得有些眼睛发直,这公司高端啊,连省领导都去考察调研,还有农科院重点扶持,不得了。

郑友信继续介绍:“我们公司不搞牲畜、家禽类的养殖,养殖对技术的要求太高了,死亡率也高,没有经验的村民朋友根本把握不住,容易给大家造成损失。”

几个人纷纷点头,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庄稼汉了,对这些是很了解的,觉得这家公司还挺实诚。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种植,有省农科院做技术支持,小投入,大产出,风险低,价格高。

“就比如这个铁皮石斛,目前的的回收价高达200多元每斤,稀有菌菇的价格按种类不同,从数十到上百元不等。

“还有这个药用芦荟,我们主要用来取胶,芦荟胶听说过吧?一般用来做化妆品的。

“我们合作的企业都是知名大企业,像百鸟羚、孜然堂、相依偎、磕颜氏等等。”

刁旺启和侯满囤、齐卫群等几人看得有些心动,不由得问道:“小郑经理,你们一般都是怎么个合作法呢?”

郑友信一脸灿烂笑容,耐心解释道:“一般来说,需要先签合同,不然以后出现纠纷不好处理是不是?

“然后我们公司会派技术人员过来,帮大家进行技术指导,从栽种到收获,一个月至少来来两趟。

“就比如这个芦荟吧,我们提供种苗、专用肥料、纳米薄膜等等,都是市场最低价,每棵种苗仅需要1元钱。

“一般一亩地可以种4000-5000棵,成熟后,公司负责收购。

“按品相进行分级,每株的收购价是15到20元,株形特别巨大的可以达到25到30元。

“综合下来,一亩地的纯收益可以达到10万到15万左右。

“我们在河阳县也有合作的种植户,大家有空的时候不妨去参观一下。”

“嘶——”

刁旺启几个人心里有些小小的悸动,听起来好靠谱啊,比起许家庄的草莓的收入也不低。

几个人逐渐热情起来,刁旺启道:“小郑经理,你看也快中午了,不如我们先去吃个便饭,边吃边聊?

“铁皮石斛我知道,是个中药,我们这里的气候和环境不太适合,倒是这个芦荟挺不错。”

郑友信满口答应道:“那好,等会儿我再详细地给几位老哥介绍一下,说起来,芦荟这个品种公司把控得还是挺严的。

“不过我这里还有上千亩的名额,就是看上了咱们这里良好的土壤条件。”

侯满囤问道:“小甄经理啊,我听说这个芦荟是南方种植的,在咱们这里是不是不好过冬啊?”

郑友信道:“这位老哥是这样的,我们公司研发的这款芦荟不是用来入药的,而是用来提取芦荟胶的。

“当年种植,当年收割,根本不用过冬。每年三月份移栽,生长期6到7个月,10月底就可以收割了。

“这样做也省去了盖大棚的钱,压缩了成本,对公司、农户、企业来说都有好处,真正做到了三赢。

“这样虽然产量略低一些,但是效果最好。我们公司十几年来从不打广告,全靠口碑,那么多大企业都乐意找我们公司合作。

几个半大老头儿越听眼睛越亮,跟郑友信越发友善起来,连拉带拽往芝麻大饭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