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匿名信诬忠臣,太子巧破奸计(1 / 1)

王玄病了数日,关于他的流言稍歇,士族门阀认为他已是强弩之末,想着如何再补上一刀。

这日早朝,诸事议毕,李世民欲退朝。

一名御史台言官上前:“陛下,臣有紧急要事启奏!”

李世民道:“准奏。”

“臣今晨收到一封匿名信,事关重大,不敢耽搁!”言官手捧信函。

太监下台阶,接信,呈御案。

李世民拿起信看。

言官说道:“陛下!此匿名信揭发御史中丞王玄,利用职权,收受万贯贿赂!信附王玄受贿账簿数页,并有相关人证名录!恳请陛下彻查,以正朝纲!”

几位御史上前附和。

“陛下,王玄身为御史中丞,若当真贪腐,国法难容!”

“臣等附议,请陛下严查!”

“为免打草惊蛇,也为避嫌,当先暂停王玄御史中丞之职,命其配合调查!”

此时王玄走上前说道:“陛下,臣从未收受过任何贿赂。匿名信中所言,皆是子虚乌有,凭空捏造。”

“臣恳请陛下,不仅要查臣是否贪腐。更要彻查这封匿名信究竟从何而来!”

“何人躲在阴暗角落里搬弄是非!信中所附的所谓账簿、人证,是真是假,也请一并查个水落石出!”

“若臣王玄果真清白,还请陛下还臣一个公道!更要将那诬告陷害之徒揪出来,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否则,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岂不乱了套!”

李世民叩击着御案。

他先是瞥了那名最先跳出来的崔氏党羽一眼,而后移开了视线。

太子昨日深夜曾有密奏,提及士族恐有异动,今日之事,倒是印证了。

“准奏。”李世民的语气平淡,却无人敢质疑。

“此事,朕会亲自过问。在真相查明之前,王玄继续履职。”

散朝的钟声敲响,百官鱼贯而出。

东宫,书房内暖炉烧得正旺。

常胜将一封与早朝那封匿名信一模一样的复制件,连同几页纸的初步调查结果,轻轻放在李承乾面前的案几上。

“殿下,与您预料的差不多,这信的纸张、墨迹,都与博陵崔氏惯用的规格很像。那个投递信件的人,咱们的人也盯上了,与崔府一个管事的门客有些不清不楚的瓜葛。”

李承乾拿起那复制件,指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划过,发出一声轻笑:“这么急就出手,手段还这么糙,看来是真的坐不住了。”

他将信纸丢回案上:“继续挖,伪造账簿和所谓人证的直接证据,孤要他们一个都跑不掉。让他们自己尝尝,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东宫的情报网一旦全力运转起来,其效率足以让百官侧目。

仅仅一日夜。

那本所谓的王玄受贿账簿,查明是寻了长安城里一个专做假账的账房先生,模仿王玄的笔迹伪造而成。至于那几位人证,不过是崔家花钱雇来的坊间混混,此刻早已被常胜手下的人客客气气地请到了别处,好茶好水招待着,没费多少工夫,便将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全都吐了个干净。

当晚,李承乾带着一应物证再次入宫。

李世民指节轻叩案几,发出极有规律的声响。手中那叠东西,伪造的账本,几张歪歪扭扭按着红泥手印的供词,还有常胜那边送来的崔氏门客夜里鬼鬼祟祟出入坊巷的记录,他一页页翻过,指尖在纸张边缘摩挲。殿内静得只剩他极轻的呼吸声。

“好啊,”他忽地开口,声调不高,却像冰碴子砸在地上,“好一个清河博陵。”他将手中供词往案上一丢,纸页散开,“真当朕是泥塑木胎不成?”

次日早朝,空气似乎比前一天还要凝重些。官员们垂手肃立,连咳嗽声都压得极低。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开口时,声音平缓,听不出波澜:“昨日御史台呈上的匿名信,牵涉御史中丞王玄贪腐一事,朕已查明。”

他停顿了一下,殿内呼吸声仿佛都停了。

“纯属诬告。”

这三个字像三颗石子,在死寂的水面激起涟漪。

“所谓账册,不过是寻了坊间的假账先生,模仿笔迹伪造。那几个人证,亦是崔家花钱雇来的无赖。”

他语速稍快了些,每一个字都敲在人心上。

“此事,与博陵崔氏牵扯甚深。朕已着大理寺彻查,所有涉案之人,一个都跑不掉。”

长安城的消息跑得快,崔府当日便有几位主事人物被大理寺的差役“请”了出去。崔家大院像是被人掀翻了锅,连平日里最讲规矩的管家都急得团团转。士族们原以为能借此机会扳倒王玄,谁知一脚踩空,摔了个灰头土脸。

王玄依旧站在御史台的队列里,背脊挺直。经过这一遭,他在朝中的位置似乎更稳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肉眼可见地加厚了一层。百官再看他时,眼中神色复杂得很,谁都明白,这位王中丞,如今可不是好惹的主儿了。

东宫那边,李承乾只是听着常胜的回禀,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那些士族官员的狼狈,他早就料到了。这只是第一步棋,后面还有更多。

博陵崔氏这次算是撞了个大钉子,朝堂上士族们那股子傲气,确实被压下去不少。可这表面上的平静,底下却酝酿着更深的东西。李承乾心里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露出个尖儿。他要的不是吓唬吓唬他们,而是要动筋骨,动根本。

过了几日,甘露殿里,李承乾将一份名单呈给了李世民。那名单他改了好几遍,上面是他为登州、扬州新政试点选的人。

李世民接过名单,慢慢翻看。里面不少名字,都是这些年不太受重视的寒门子弟,或是有些本事却没机会施展的边缘人物。有些名字,李世民脑子里也有些印象,太子最近确实常提起他们。

李世民放下名单,手指在上面轻轻点了点道:“承乾,这份名单,怕是吏部那边,要闹翻天了。”

李承乾神色不变:“儿臣举贤不避亲,亦不避仇,更不以出身论英雄。登州、扬州试点,事关大唐国运兴衰,非有大魄力、大才干之人不能胜任。儿臣以为,这些人,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