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精毅营(1 / 1)

花屋湘军传奇 萧一刀 1877 字 15小时前

咸丰元年春,湖南新宁的桃花开得正盛。刘长佑站在自家门前的老桃树下,手中握着一封刚从省城送来的书信,眉头紧锁。

信是他的同窗好友从长沙寄来的,字里行间满是忧国之情——太平军已攻陷永安,正势如破竹地向北推进。

\"少爷,门外有位江大人求见。\"家仆匆匆来报。

刘长佑微微一怔:\"江大人?\"

\"正是新宁团练的江忠源江大人。\"

刘长佑连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门外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军官,三十出头年纪,浓眉大眼,一身戎装虽旧却整洁,腰间佩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在下刘长佑,见过江大人。\"刘长佑拱手行礼。

江忠源爽朗一笑,声如洪钟:\"刘公子不必多礼!久闻新宁刘家世代书香,今日特来拜会。\"

刘长佑将江忠源引入书房,亲自沏茶。茶香氤氲中,他注意到江忠源虎口上的老茧和眉间那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军人的印记。

\"刘公子可曾听闻粤匪作乱之事?\"江忠源开门见山。

刘长佑点头:\"刚收到友人书信,说太平军已攻陷永安。\"

\"不错。\"江忠源面色凝重,\"朝廷已命各地组织团练,我奉命在新宁招募乡勇。听闻刘公子熟读兵书,又深得乡民敬重,特来相邀。\"

刘长佑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他虽出身书香门第,却自幼习武,尤其对《孙子兵法》钻研颇深。然而投笔从戎,却是他从未想过的道路。

\"江大人高看了。在下不过一介书生,如何能担此重任?\"

江忠源放下茶盏,目光炯炯:\"刘公子,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观公子眉宇间有英气,绝非池中之物。如今贼势猖獗,正是我辈报效国家之时。\"

窗外一阵风吹过,桃花瓣纷纷扬扬飘落。刘长佑望着那些花瓣,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佑儿,读书固然重要,但更要明白,学问当用于济世。\"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江大人,刘长佑愿随您投军报国!\"

江忠源大喜,拍案而起:\"好!有刘公子相助,如虎添翼!\"

就这样,刘长佑加入了江忠源的新宁团练,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军营生活远比刘长佑想象的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操练,从最基本的队列行进到刀枪棍棒,再到火器使用,无一不精。江忠源治军极严,稍有懈怠便会受到严厉责罚。

\"刘公子,你拿刀的手势不对。\"训练场上,江忠源亲自纠正刘长佑的动作,\"刀如臂使,要人刀合一。\"

刘长佑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手臂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微微发抖。他咬牙坚持,按照江忠源的指导调整姿势。

\"好!这才像样!\"江忠源满意地点头,\"刘公子进步很快。\"

训练之余,江忠源常邀刘长佑到帐中讨论兵法。刘长佑发现这位看似粗犷的武将实则饱读诗书,对《孙子兵法》《吴子》等典籍的理解极为深刻。

\"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江忠源指着地图说道,\"太平军虽人多势众,但纪律松散,我军若能以精兵击其不备,必能取胜。\"

刘长佑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江忠源对他的悟性颇为欣赏,渐渐将他视为心腹。

一日深夜,刘长佑正在灯下研读兵书,帐外传来脚步声。

\"刘兄还未休息?\"一个年轻的声音响起。刘长佑抬头,看到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济站在帐外。

\"江二爷请进。\"刘长佑连忙起身。江忠济比兄长小五岁,性格更为活泼,与刘长佑年纪相仿,两人很快成为好友。

\"兄长常夸刘兄勤勉,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江忠济笑道,从怀中掏出一壶酒,\"长夜漫漫,不如小酌几杯?\"

刘长佑笑着接过酒壶。两人对饮畅谈,从兵法战略到诗词歌赋,再到家乡风物,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刘兄可知我兄长为何如此看重你?\"酒过三巡,江忠济忽然问道。

刘长佑摇头:\"江大人厚爱,长佑受之有愧。\"

江忠济正色道:\"兄长常说,乱世之中,需要的不只是勇武之士,更需有胆有识的儒将。刘兄文武双全,正是国家所需之才。\"

刘长佑心中一震,顿感肩上责任重大。

咸丰三年春,太平军攻陷安庆,直逼庐州。朝廷急令江忠源率军驰援。临行前夜,江忠源召集众将议事。

\"此次救援庐州,凶险异常。\"江忠源环视众人,\"但我辈既食君禄,当以死报国。刘长佑!\"

\"末将在!\"刘长佑出列抱拳。

\"你率五百精兵为先锋,明日寅时出发,探查敌情!\"

\"遵命!\"

次日黎明,刘长佑率军先行。这是他第一次独立领兵,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临行前,江忠源亲自为他整理铠甲,叮嘱道:\"遇敌不可轻进,保全实力为上。\"

刘长佑郑重应下,率军出发。一路上,他谨记江忠源教诲,派出斥候多方打探,行军谨慎有序。三日后,先锋军抵达庐州外围,发现太平军已重重包围城池。

\"速报江大人,庐州危矣!\"刘长佑立即派人回报,同时率军在城外隐蔽处扎营,等待主力到来。

当夜,江忠源率大军赶到。听完刘长佑的汇报,他眉头紧锁:\"贼众我寡,此战凶险。但庐州乃江淮重镇,不可不救。\"

次日黎明,江忠源下令攻城解围。战斗异常惨烈,湘军虽勇猛,但太平军人多势众,双方死伤惨重。刘长佑率部冲锋陷阵,左臂中箭仍坚持战斗。

\"大人!西门告急!\"一名传令兵慌张来报。

江忠源当机立断:\"刘长佑,你带三百人速去增援!\"

刘长佑领命而去。西门战况更为惨烈,守军已伤亡过半。刘长佑率军杀入敌阵,浴血奋战,终于暂时稳住阵脚。

然而战局急转直下。太平军增援不断,湘军渐渐不支。第五日黄昏,城墙一角被攻破,太平军如潮水般涌入。

\"大人!城破了!速速撤退!\"刘长佑浑身是血,冲进江忠源的指挥所。

江忠源却岿然不动:\"我奉命守城,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大人!\"刘长佑跪地恳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江忠源扶起刘长佑,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交给他:\"这是我江家祖传之物,交予忠济。告诉他,兄长无能,未能保全庐州,但求无愧于心。\"

顿了顿,又道,\"刘长佑,你是个将才,日后必成大器。带着忠济和剩余弟兄们突围出去,为我湘军留些种子!\"

刘长佑泪流满面,还想再劝,城外已传来震天的喊杀声。

\"快走!\"江忠源厉声喝道,转身拔出佩刀,\"众将士,随我杀敌!\"

刘长佑含泪领命,找到正在东门奋战的江忠济,强行拉着他突围。当他们冲出重围,回首望去,庐州城已陷入一片火海。

那一夜,刘长佑和江忠济带着不足千人的残部,在荒野中默默行进。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痛和愤怒。

\"兄长他...\"江忠济声音哽咽。

刘长佑紧紧握住那枚玉佩:\"江大人临终嘱托,要我助你重振旗鼓,为湘军留种。\"

江忠济擦干眼泪,咬牙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此后数月,刘长佑协助江忠济重整残部,招募新兵,严格训练。

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战斗力极强。

咸丰四年春,太平军大举进攻湖南。曾国藩兄弟被围困在湘潭,形势危急。江忠济率军驰援,刘长佑为先锋。

\"刘兄,此战关系重大,务必救出曾大人!\"行军途中,江忠济郑重嘱托。

刘长佑点头:\"放心,我必全力以赴。\"

战斗打响后,刘长佑率精兵直插敌阵,以少胜多,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救出了被围的曾国藩兄弟。

此战过后,\"精毅营\"的名号开始在湘军中流传——精于战术,毅于战斗。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捷报频传之际,江忠济在一次遭遇战中不幸中箭身亡。临终前,他将部队托付给刘长佑。

\"刘兄...这支队伍...交给你了...\"江忠济气若游丝,\"继承...兄长遗志...保家卫国...\"

刘长佑紧握江忠济的手,泪如雨下:\"江兄放心,刘长佑在此立誓,必不负所托!\"

江忠济含笑而逝。刘长佑按照军中礼仪,亲自为这位挚友整理遗容,然后转身面对肃立的将士们。

\"从今日起,我等继承江氏兄弟遗志,以'精毅'为号,誓死报国!\"刘长佑声音铿锵,\"不怕苦、舍得死、霸得蛮,此乃我湘军之魂!\"

\"不怕苦!舍得死!霸得蛮!\"三千将士齐声呐喊,声震云霄。

从此,刘长佑正式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帅。他将江忠源传授的兵法与自己的领悟相结合,治军严明,爱兵如子。

每逢大战,必身先士卒;平日训练,与士兵同甘共苦。很快,\"精毅营\"成为湘军中最能征善战的一支劲旅。

在随后的岁月里,刘长佑率领\"精毅营\"转战南北,屡立战功。从湖南到江西,从安徽到广西,这支继承了江氏兄弟遗志的队伍,在刘长佑的带领下,成为太平军最畏惧的对手之一。

每当夜深人静,刘长佑总会取出那枚江忠源临终交给他的玉佩,轻轻抚摸。月光下,玉佩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一个书生如何在一代名将的引领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一支残部如何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成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

\"不怕苦、舍得死、霸得蛮。\",刘长佑轻声念着这九个字,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支军队的军魂,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挺起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