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一听了黄有德的话只得再解释道:“黄老,我不是大学出来的,我是考的“确有专长中医师”,昨天刚通过考核。”黄有德听后不敢置信,他也有一个徒弟,前两年也想过考“确有专长中医师”获得医师资格,结果想尽办法,基层医务办公室都不肯出证明,现在都改行了,不然他都诊所转让给他徒弟了,哪能在中介挂牌转让。所以黄有德认为张天一一定是靠关系考证的,这让他更加看不起。他害怕张天一不学无术,是个庸医,到时害了病人。要知道这些病人要么是他以前的病人,要么是他的左邻右舍,到时他会内疚终生的。于是他果断拒绝将门面转让给张天一。

张天一脾气也上来了,问道:“黄老,您要怎样才肯把诊所转让给我?”黄有德一脸不屑道:“除非你能证明你确实会医术,不是庸医。”张天一大声道:“好,我就证明给您看。我在您这儿坐一天诊,有病人来了我先看,您后看。我看后,写出诊断结果,诊断依据,开出处方交给您老审核,您老满意就把诊所转让给我,如果不满意,我转身走人。这总行了吧?”这等于把主动权交给了黄有德。也就是说张天一诊断得对不对都是他黄有德说了算,哪怕是对的他也可以说是错的,张天一也没办法。但张天一相信黄有德不会。

黄有德见张天一信心满满的样子,终于点了点头道:“好,一言为定,如果你有真才实学,诊所我按八成的价格转让给你。”

两人就这样订立了赌约,还让同来的唐院长侄子当了见证人。第一个病人是一名胃痛患者,张天一把脉后,诊断为脾胃虚寒。张天一忙写出诊断结果和依据,并开好药方交给黄有德。药方开的是“附子理中汤”加减。黄有德看了看,又给那名患者把了一下脉,点了点头道;“不错,诊断正确。”又看了一下张天一的药方,很是惊讶,张天一开的药方居然比他更加完美,特别对剂量的把控那是更加准确,特别是加减得恰到好处。第二个病人是风寒犯肺,久咳不愈,导致的肺虚之症。同样张天一把脉后,准确写出诊断结果和诊断依据,并开出药方。这次张天一开的是玉屏风散合小柴胡汤,并进行了加减。本来药方就很对症,加减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让黄有德叹服不已。就这样,一直看到了临近中午时,共看了七个病人。张天一的诊断和处方无一错处,有的比黄有德自己开的更加合理,还有一个病人,黄有德诊断还出现了失误,是看了张天一的诊断依据才明白自己忽略了中医四诊的望诊,导致对病症认识不全面。黄有德意识到张天一比自己的医术更高。他实在想不明白张天一的天赋有多逆天,自己钻研了一辈子的中医还不如张天一学三年。其实张天一能有这么厉害,除了天赋了得外,还依赖于修习了道家正气。道家正气让张天一记忆力成几何倍提高,几乎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故此这三年来,张天一读遍了医家典籍。更关键的是玄通观历代祖师都是医道双修,甚至更重视医学。每代祖师都会把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医治心得记录下来,以传后世。张天一更是把这些笔记全记在了脑子里。与其说张天一厉害,还不如说张天一是站在历代祖师的肩上。

黄有德见张天一有真才实学,也就不再为难他了,决定将门面转让给张天一。由于张天一的《确有专长中医师资格证》要差不多一个月才能下来,于是张天一给黄有德付了两千元定金,在唐院长侄子的见证下签了转让协议,待一个月后张天一《确有专长中医师资格证》办下来后,再进行手续变更,这一个月仍由黄有德经营。不是张天一不愿多给定金,而是张天一压根都没料到会这么快找好门面,所以没带这么多钱出门。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支付功能。而黄有德呢。也不在乎这点钱,要知道这栋楼他一年收房租都有七八万,那还在乎张天一的订金。他更希望的是在有生之年,他的中医诊所还能开下去,哪怕换了老板,换了招牌都无所谓。只要回到老家还能看到曾经经营了近一辈子的诊所还在,就心满意足了。

张天一也承诺,接手后诊所后,尽量保持原样,只作细微调整。当然招牌还是得换的。也欢迎黄老随时回来看看。

处理完这些事后,已是中午时分,张天一请黄有德和唐院长侄子一起就近吃了午饭就离开了涪城回到丰玉镇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