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春市首秀·村庄走出第一步(1 / 1)

三月末,天气渐暖,市里组织的“春季农副产品交流大会”即将在展览中心举行。

这一次,陈家村不是被邀请去展示,不是被采访做样板,而是——以“蜜果牌”的品牌身份,正式租展位、列入销售单位参展。

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陈家村要真正走出村子、走进市场、接受陌生人的检验。

也是第一次,站在等价竞争的位置上,不靠宣传、不靠关系,就靠产品本身。

……

“这一次,你们是产品方。”镇供销社主任亲自来开动员会,“不是来讲故事的,是来卖货的。展会三天,你们的罐头、蜂蜜,是拿来上架标价的,谁买谁吃,立刻就见真章。”

“价格不低、包装不漂亮、品质不稳定,就卖不出去。”

这话不客气,但陈鹏飞听得认真。

“我们准备好了。”他说。

他是真的准备好了。

这一回,他带着六人销售小队:芳兰负责总协调,王小芳带着两个女工负责摊位布置和接待,陈东和村里的两个小伙子专门搬运和上货。

他们整整准备了一个多月:设计春季特别款包装,统一产品说明文字,制作展板,打印品牌故事介绍卡片;甚至还做了一期“蜜果牌”的宣传折页,用手绘方式标明产地、工艺流程和村庄地图。

芳兰提议:“要让人知道我们是村子,不是作坊。乡土味要有,但要有规范、有标准、有文化。”

展会那天,清晨六点,陈家村代表团出发,车上满满一车罐头、蜂蜜和展架。

天气微凉,陈鹏飞坐在副驾,看着晨光洒在前方公路上,心里既踏实又紧张。

他知道,今天不是省里点名表扬的“表演场”,也不是村里鼓掌热闹的庆功会,而是千千万万个顾客,用钱投票的市场。

这一次,买不买,就看货是不是“真”。

……

展位搭建完成后,是陈家村展台最亮眼的时候。

“蜜果牌”三个红字立在展位顶端,下方是三排整齐陈列的水果罐头和蜂蜜瓶,每瓶都贴着带二维码的标签;展位左侧是蜂蜜筛选小样展示,右侧是“女工技术班”的工作剪影照片墙,中间是一张铺着布纹桌布的试吃台,摆着打开的样品瓶和一大壶热水。

“我们准备了温水泡的蜂蜜茶,还有直接打开的橘子罐头,欢迎大家尝尝。”

芳兰带着女工们轮流接待,每人一句话、一手递杯、一笑致意。

“您好,这款橘子罐头来自秦岭深山,果子小而甜,用的是原浆糖水,不加香精。”

“我们的蜂蜜都是村养自筛,一瓶一码可溯源。”

“这个是我们村妇女小组负责贴标和封装的,每一瓶都有她们的签名编号。”

这些话没有夸张、没有包装术语,却让人听得踏实。

很快,第一位顾客买了两瓶罐头,说:“这味道不像超市那种,就是小时候那种罐头味。”

随后是第二位、第三位。

一个小时过去,十瓶罐头、五瓶蜂蜜售出;两个小时过去,试吃桌前排起了队。

“你们这个可以邮寄吗?”

“能不能给我单位来一批定制?”

“有没有线上商城?”

王小芳听得眼花缭乱,激动地转身:“厂长,咱真卖出去了!”

陈鹏飞笑了笑,脸上却没多少激动,只是轻轻说了句:“这才是刚开始。”

……

第一天结束,陈家村展位售出罐头92瓶、蜂蜜33瓶,拿下现场零售小额订单11笔、洽谈意向代理商3家。

第二天,市电视台路过拍摄,随机采访了一位顾客。

“您买的这款罐头,为什么选它?”

顾客答:“因为好吃,还因为他们说得真,我信得过。”

这句话,被剪进了电视新闻的片尾。

陈家村人,挤在展会馆边的小旅馆里看新闻时,一下全笑了。

“这人说得好!”

“我觉得比省里那次电视采访还真!”

“我们是真的好吃啊!”

……

展会结束那天,陈鹏飞站在卸货点,看着一排排剩下的罐头箱。

“这些没卖完怎么办?”陈东问。

“拉回去啊。”陈鹏飞说,“能卖多少是多少,但回去之后,这包装要继续改。”

“你不觉得咱已经很好了吗?”

“不够。”陈鹏飞轻声说,“今天愿意停下听你介绍的人,是少数。真正的市场,不听你解释,不看你照片,就看你一眼有没有资格上他们餐桌。”

他看着那一堆标着“蜜果牌”的纸箱,语气沉稳:

“我们的路,才刚走到城门口。”

……

回到村里那晚,芳兰拿出那本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顾客建议、试吃反馈、批发意向、价格比较。

“这本账,我准备成立一个‘产品研发组’来管理。”她认真地说,“不是做花样,而是让村里人懂得——市场是看得见听得见的东西,我们要像做罐头一样去对待它。”

陈鹏飞点头:“可以,接下来我们还要建‘外销组’‘物流协调组’,争取半年内跑通线下零售和部分线上通道。”

“另外,我们要挑出几个年轻人送去培训,学电商、学物流、学法务。”

“你是打算把厂子变成公司?”芳兰试探地问。

“不。”陈鹏飞看着窗外,轻声答道:

“我是想,把村,变成公司。”

屋外春风轻轻吹过,吹动了厂门前那面红色小旗。

旗面上三个字——蜜果牌,随风高扬。

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商标,更是一个走出深山的群体,写下的一句朴素又庄严的誓言:

我们,靠得住。我们,不回头。

当晚,陈家村的广播又一次响起,不是通知开会,也不是播天气,而是陈鹏飞亲自录的一段话:

“各位乡亲父老,我们第一批货,真的卖出去了。展会三天,咱的罐头和蜂蜜,有人买、有人问、有人要合作。这不是鹏飞一个人的功劳,是咱全村人一口口封出来的、贴出来的、熬出来的。”

“我知道,这条路不容易走,也不一定马上富。但只要我们继续实打实地干,不偷工、不掺假、不躺平,哪怕慢一步,也不会输。”

“下一站,我们要建自己的仓库,自己的冷链,自己的销售队伍;再下一步,咱不只进市里展会,咱要进商超、进平台、进更远的地方。”

“只要大家还愿意干,陈家村的牌子,就不会倒。”

这段话一播出,整个村安静了一瞬,随后,家家户户的窗户下传出细细的议论声、笑声、赞叹声。

有人站在厂门口,看着那面小旗,低声说了一句:“这小子,真不赖。”

而那一夜,陈家村的灯,亮得特别晚。每一盏灯后,都是一颗开始相信未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