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出海捕鲸(1 / 1)

吴老六,是京城一等伯,威海伯的儿子,也是勋贵武将世家,自小就是军中历练过的。

这一次太子殿下来天津卫训练海军,打造船只,准备远洋海外,他就被自家老爹派了过来。

不仅带着家里面二十身经百战的府兵,而且,还带来了五十万两银子,准备了一批丝绸、瓷器上船,打算去海外发财用的。

他是万万没想到啊,汪洋大海之中,竟然有传说中的上古凶兽,那可是鲲鹏啊。

一脑袋,两艘小船就被撞碎了,若不是施救及时,那些水手怕是要被鲲鹏吞了。

好在自己跑得快,否则,小命不保。

回来后,风寒入体,吴老六病恹恹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没想到啊,才三天时间,自己那一群幸灾乐祸的兄弟,就变了脸色,莫名其妙跑来把自己狠狠酸了一番。

“怎么回事?”

吴老六好奇,让自己的亲兵去打探情报。

“少爷,问出来了,说是京中来了消息,陛下命令太子殿下出海捕猎那鲸鱼,成功者勇比先登,官升一级!”

“啥是鲸鱼?”吴老六扔了脑袋上的湿布,啥意思,勇比先登,官升一级?

“就是少爷你遇到的那鲲鹏,沿河县伯来了信,说那不是鲲鹏,就是一条鱼,大一点的鱼而已,叫鲸鱼!”

“啥?”

吴老六直接从床上弹跳了起来,“你的意思,少爷我被一条鱼吓病了?”

亲卫无语,您是真的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吗?

不仅仅是您,就是我们,一起出海捕鱼的,一整船的士兵、水手,全都被嘲讽了。

说我们被一条鱼吓软了腿,是软脚虾。

“可恶,不行,本少也要出海,那鲸鱼可恶,本少一定要捕猎一条回来,否则岂不是丢人丢大发了?”

现在还是在军营,这件事情若是传回京城,绝对是他一辈子的污点。

“去,我要去见殿下。”

------

天津卫,上上下下,摩拳擦掌,准备出海捕鲸。

京城中,也是热热闹闹。

秋日的京城,灾情报告,几乎跟捷报是一样高的,一叠一叠,堆积在宏丰帝的御案之上。

唯一庆幸的是,局面还能维持住。

而且,江南没有乱,洞庭湖的两万大军,虽然没有大开杀戒,可皇帝内卫传回来的情报,环绕洞庭湖的一些地主老财,收敛了不少,有一些甚至是抛家弃业,远远搬离了洞庭湖。

江南的一次试探失败了,洞庭湖回归安稳,而王雄手中掌握的资源也十分恐怖。

皇家煤炭商会环洞庭湖分公司总经理、农业银行环洞庭湖分行行长、雪花盐业环洞庭湖分公司总经理,手上能调动的资源很多。

有钱有粮还有人,王雄岂能啥都不干?

围绕洞庭湖,掀起了一波扫黑除恶的风暴,不是地方官府主持的,而是雪花盐业主持的。

百姓们,都不去衙门告状了,有了冤情,直接就去雪花盐业。

王雄也没客气,不管对方是什么背景,只要是查实了,出手拿人,先斩后奏,没收家产,土地收入土地管理局,那都是一条龙服务。

今年的灾害,主要集中在北方,西北也有些动荡。

好在,这两片都是地广人稀。

宏丰帝跟钦天监讨论气候天灾的时候,最担心的还是黄淮中原地区,还有整个南方。

这些地方,人口密集,稍有动荡,就是灾难,会出现大量流民潮。

见宏丰帝坐在龙椅上,揉着眉心,左相站了出来,“陛下无需忧心,好歹局势稳住了,辽东、西北,都没有出现大量流民,朝廷赈济也算及时。”

宏丰帝点了点头,“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宏丰豆、宏丰署也跟上了,秋收之后,今年能安稳度过。”右相也补了一句。

对着宏丰豆、宏丰署的收获,损失最大的,是他们这些江南富户。

特别是粮商,除了朝廷大量购入粮食外,老百姓对粮食的需求,大大下降。

这才铺开多久啊,就出现了如此情况。

再有一两年,宏丰豆、宏丰署这两种高产粮种,进入千家万户,他们这些富户的日子会更难过。

粮贱伤农,也会伤害他们这些大地主。

土地抛荒,朝廷有了新的律令,这可是重罪。

可以预见,一旦高产粮种大面积投入种植,大米、小麦这些细粮的价格会下降,就算是朝廷的托底价格,也会下调。

“哎!”

内心深处叹了口气,右相也没办法啊。

堂皇大势之下,谁敢阻拦?这是真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啊!

宏丰帝揉了揉眉心,南北东西,好歹是稳住了局势。

可依靠的是朝廷的大量投入,全国粮仓,各处都在亏空,是国库在填补。

今年,先后已经填补进去五百万两白银,几乎抵消了上半年的国库银钱收入。

若不是国库有几个大头收入支撑着,怕是早就坚持不住,陆帧要在金銮殿上直接撞柱子了。

即便如此,这位新任户部尚书,最近也是火药桶,谁碰都要炸一炸。

“安南战事如何?”

“陛下,镇南王挥军南下,水路并进,昨日刚刚传回的战报,已经连下三城,势如破竹。”兵部尚书道。

“好,终于有一件喜事。”宏丰帝脸色稍缓。

灭国安南的战事,朝廷也是花了大力气的,前后砸进去数百万两银子。

右相也带着人出了大力气,基本此次战事的物资,都是从江南调配的。

“陛下安心,此次南征准备的粮草,足够二十万大军,五十万府兵一年之用,后续黔贵三省秋收后,又能补充一波。”

朝廷手中粮草还是很丰厚的,今年南方又是大面积丰收,整个大渊皇朝不缺粮食。

光靠银子去购买粮食,那根本就无法支撑大战,还是要依靠朝廷的税粮。

左相一直保持沉默,不显山不露水。

实际上,他们家已经有三百族人南下,而且,还带动了一些其余的亲近家族。

除了自家族人外,还有不少佃户仆从,数千人的队伍南下,准备去安南接受第一波好处。

相信,镇南王对于这些人的到来,会十分欢迎,能帮着他管理已经打下的地盘。

这可不是朝廷派遣的光杆流官,而是一整套的,可以直接管理土地的人员系统。

不管是购入,还是佃种,左相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家族的一些重点,转移到安南。

至于他们家的十几万亩土地,可惜大部分不在京城,否则就能挂在土地管理局出售掉。

这些,可都是烫手山芋啊。

之前他还上书,希望宏丰帝能把土地管理局的制度推广出去,一箭三雕。

宏丰帝还在考量,百官对此也颇有微词,赞成的人不多。

左相也是恨铁不成钢,这帮家伙,当真是要刀架在脖子上,才会有所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