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软广(1 / 1)

御状岂是好告的,李红儿一路乞讨到了京城连皇上的面都没见到。

直到她看到皇宫正在招宫女,李红儿心一横入宫做了宫女,想用这种方法见到皇上告御状。

她没钱没势,在宫中蹉跎了两年,靠着勤劳苦干,聪明伶俐终于被分到皇上的御茶坊,负责皇上的茶水。

李红儿本想着等一见到皇上就下跪说出自己一家的冤情,然后请皇上给她做主。

不曾想当时黄河正闹水患,皇上为了水患一事殚精竭虑,吃不下睡不好。

李红儿眼睁睁看着皇上为了受灾的百姓的各种发愁,寝食难安。

一时倒不好再拿自己家这些小事叨扰皇帝。

便决定等皇上治水成功,黄河水患一事被解决之后,皇上有了空闲再诉说自己的冤情。

接下来她精心服侍皇上,并在这期间爱上了英俊潇洒,爱民如子,勤于政务的皇上。

而皇上也注意到了貌美温柔的李红儿,对李红儿也有了一丝男女之情。

只是眼下百姓还在受苦,皇上没有心思也没有功夫与李红儿谈情说爱。

只想着等解决了水患一事就将她纳入后宫。

这期间李红儿就常伴在君侧,在生活方面照顾皇上。

看到皇上睡不好,她想起自家的红糖有安神的作用。

于是费尽心思,找到静江的诸柘,然后制作了一些红糖出来,煮成红糖花茶给皇上享用。

李红儿的心血没有白费,皇上喝了她精心制成的红糖花茶瞬间有了困意。

并在梦中得神仙托梦,想出了治水的法子。

皇上醒来后大喜过望,把治水的法子写下来交给官员去治水。

这法子果然十分管用,水患立刻被消除,解救了几十万百姓。

水患解除,皇上高兴之余想起了那日喝过的红糖花茶。

只是他却以为红糖花茶是另一位小宫女所做。

原来红糖花茶煮成那天李红儿因为做红糖伤了手,疼痛难忍。

所以请了一个宫中的小姐妹把花茶端给皇上。

皇上这才不知红糖花茶是李红儿所做,把功劳记在了端来茶水的小宫女头上。

小宫女眼见皇上错认,也起了鱼目混珠的心思,认下了这份功劳。

她说红糖花茶乃是她亲自所做,因眼见政务辛苦,她十分心疼,所以费心研制红糖花茶奉于圣上。

皇上闻言感动宫女的这份心思,于是下旨将她纳入后宫,十分宠爱,反倒把李红儿忘在了一边。

李红儿并不知道小宫女是占了她的功劳才得宠。

眼看着心爱的人喜欢上了别的女子,李红儿伤心不已却也不能怨什么。

只想着继续在皇上身边服侍,希望有一日皇上也能看到自己对他的用心。

占了李红儿功劳的小宫女成了后妃,得到皇上的宠爱,手里也有了权利,却恐惧冒领功劳一事迟早暴露。

于是派人各种虐待责打李红儿,想要逼李红儿说出红糖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但李红儿始终不肯屈服,这是她家祖传秘方,如何能轻易说出去。

为此李红儿被打的遍体鳞伤,还要日夜劳动。

寒冬腊月,李红儿还要被罚在大晚上一个人在冰水里洗衣裳。

李红儿在雪夜里,手冻的快要烂掉,一边哭一边洗衣裳,也一边唱出了红糖的制作秘方。

原来她的秘方就是制作红糖必须要用静江产出的诸柘,用静江水和静江一种独有的木材烧制熬糖。

只有如此制出的红糖才会甜美无比,还有美容养颜,安神补脑的作用。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红儿与醉酒的皇上春风一度,有了夫妻之实。

小宫女提前发现了此事,她生怕皇上醒来后也会给李红儿一个名分。

于是趁着皇上醉酒没醒,活生生将李红儿毒死了。

李红儿死后,小宫女派人把她的尸体扔到了宫外的乱葬岗。

不曾想李红儿命不该绝,原来她被逼服毒时一直拼命挣扎,毒药没喝下多少。

只是昏迷,并不是真的死亡,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但眼下她已出宫,外人都以为她死了,她回不去皇宫了。

从乱葬岗出来后,李红儿很快又发现她怀孕了。

与她有过夫妻之实的男子只有皇上,她腹中所怀正是龙子。

可她却没机会将此事告知皇上,只能留在京中开了一个茶水铺子,只卖红糖花茶。

她有独门手艺,红糖花茶受到了百姓的喜欢,生意极好。

靠着这门手艺,她活了下来,还生下了孩子。

与此同时,宫中那个占了李红儿功劳的小宫女却发现李红儿当初所制的红糖不多了。

她连忙派人去宫外买红糖,可任她买遍京中各家的红糖,制成的茶水味道都不对。

很快皇上就发现他喜欢的红糖花茶没有了。

已经被册为后妃的小宫女再也煮不出他喜欢的红糖花茶。

皇上这才起了疑心,逼问小宫女红糖花茶到底是何人所做。

小宫女眼见瞒不住终于说出实情。

皇上这才知晓原来红糖花茶是李红儿所做,她还与自己有过春风一度。

此时大家都以为李红儿已经被害死。

皇上愤怒之下处死了欺君的小宫女,却再也找不回李红儿。

时过境迁,两年后皇上出宫微服私访。

在京中的一个小摊子上他再次尝到了熟悉的味道。

皇上认出了李红儿,这才知道李红儿福大命大,不仅没有死去,还给他生了个儿子。

皇上十分高兴,立刻将李红儿母子带回了宫,也替她的父亲平了冤情,皆大欢喜。

这个故事是卫辞从前世的一些网文小说中,恶毒女配顶替女主功劳,还有女主带球跑得来的灵感。

修修改改变成了《红糖记》,剧情不仅杂糅各种狗血,还在里面给静江的红糖做软广。

如果这部戏能传遍大江南北,相信只要看过这出戏的人就不会忘了静江的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