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教谕(1 / 1)

此消息一出,两个县学的学子都轰动了起来。

能进府学没人愿意在县学待着,以前那些学子没人脉,也没机会进入府学。

现在卫辞给了他们机会,这些学子在感激卫辞的同时也立刻变得更加勤奋了。

曾经秀才们的目标是举人,所以不到三年一次的乡试快要来临时,他们总会松懈。

现在卫辞又给他们设立了一个目标,让他们再有了举人这个大目标的同时,也有了进府学读书的小目标。

县学有竞争,府学的竞争只会更厉害,因为卫辞在府学设立了更严格的淘汰制。

一开始卫辞只规定府学每月月考连续三次末尾者淘汰。

以后有了县学学子的加入,府学的学子会越来越多,那淘汰者也该更多。

因此卫辞又要求府学学子,连续三次月考,排名在倒数前三名者,统统逐出府学。

府学课堂点名,连续三次不到者逐出府学。

朝廷不许官员狎妓,秀才作为大周官员预备役,也应遵循此法。

府学学子狎妓者,也要逐出府学。

有眼人都能看出,卫辞这么做是希望府学学子学业进步,能有出息。

因此除了个别不上进的学子外,其他学子都知道知府大人对他们寄予厚望,学习起来更加努力了。

除了要求学习外,卫辞也没忘记教谕,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府学如今只有两个教谕,还什么备懒,卫辞自然要改变这种现象。

他没有开除经常请假的刘教谕,只要求刘教谕以后无事不得请假。

接着卫辞又亲自出面,去请了曾经也在府学执教。

却因看不惯府学学习氛围松散,因此愤然出走的吴举人回来继续执教。

吴举人是个十分严肃的老头,他认为学习就要吃苦。

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践行者,因此特别看不惯府学的学子懒散不上进的样子。

后来干脆眼不见,心不烦,辞职不干了。

卫辞深觉府学教谕太少,便亲自出面请他回来教学。

吴举人早就听说知府大人给府学捐书,并改善府学学风一事,他对此十分支持。

又见卫辞亲自上门请他,立刻受宠若惊的接受了。

紧接着,卫辞又一一给静江地区所有的举人发了请帖。

邀请他们到府学执教,一个来了不嫌少,十个来了不嫌多。

这些举人大多颇有家世,古代穷苦百姓根本读不起书,能读书的都是家里有些资本的。

颇有家资的举人自然看不上府学那个破地方,更不愿意到府学做教谕。

可是现在知府大人亲自邀请,又听说知府往府学捐了他所有珍藏的书籍。

有几位举人顿时心动了,一番犹豫之下,有三位举人都接受了邀请。

府学的教谕很快从两人变成了六人。

如此一来,府学初级师资力量也算完成。

有了这些举人的加入,再加上眼下府学学风的改善。

卫辞相信三年后的乡试,静江的学子质量定会上一层楼。

卫辞的这些举措也让静江的读书人对他好感大增。

以后卫辞要做什么,这些读书人也都会是他的支持者。

待到二十天的徭役结束之后,卫辞再次邀请了一个人到家中做客。

接受到邀请的李二郎心中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卫大人找他何事。

卫大人是他的恩人,就是让他上刀山,下火海报答卫大人的恩情他也不会皱眉。

可是他人微力薄,并不认为自己有机会帮到卫大人。

因此面对卫辞的邀请,他心中疑惑极了。

在卫家的花厅坐下后,王安给他倒了杯水,并安抚李二郎道:

“你别紧张,我家大人找你不是有什么坏事。”

王安话音刚落卫辞就从外面进来,他袖子半卷,显然在来之前应该还在干活。

李二郎看到卫辞后连忙起身就要行礼,卫辞先他一步摆摆手:

“不用多礼,你坐吧。”

接着卫辞在厅堂上首坐下,没有直奔主题,说明自己喊李二郎的来意,而是先询问李二郎:

“李二郎,你如今靠什么谋生?”

其实卫辞早已经把李二郎的身世背景调查的一清二楚了。

李二郎家在李家村本是大户,他们家良田几十亩,他父亲还当过李家村的村长。

只是后大哥骤然惨死,他父亲接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没多久跟着去世了。

李二郎瘸了之后,把家中几十亩地都租给同村人种了。

卫辞此次喊李二郎前来,正是想让李二郎带头为他做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