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真正值得信奉的佛,存在于心中(1 / 1)

要是他的门下出现了败类,

他也会不辞辛劳,跨越千山万水去追杀此人。

达摩和他的追随者们会来到战场,

默默地为死去的人收敛尸体,

将那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能送回家的家书,

带回给他们的亲人。

他们会诵读大悲咒,

不为超度亡灵,

只是衷心祝愿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卒,

来世不再遭受这样的苦难。

随着达摩在龙州的足迹越来越远,

他们出现在一个又一个战场,

达摩的名声也渐渐传入了当时龙州各个王朝的耳中。

有人觉得他们碍手碍脚,

派出大军想要消灭他们。

可那些士兵还没靠近达摩他们,

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阻挡住了。

有人则认为达摩只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他们帮忙打扫战场,倒也省了自己的事,

所以乐得看他们行动。

其中,北魏王朝的君主,本身就崇敬佛门,

再加上达摩在人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传说事迹,

便邀请达摩进入王宫。

起初,这位北魏王朝之主只是与达摩探讨佛经。

虽然他话里话外也透露出希望达摩投靠北魏的意思,

但达摩只是装作听不懂。

达摩试图将自己的大乘佛理传授给北魏之主,

可这位君主在听完后,直接判定达摩的佛理是歪门邪说。

人,怎么可能成佛?

人人都能成佛?

佛是高高在上的,人怎么敢,又怎么能和佛相提并论呢?

不知道是因为达摩没有加入北魏王朝让这位君主怀恨在心,

还是他真的秉持这样的观念。

从那以后,达摩的佛理便被禁止在北魏境内传播。

对于北魏之主的做法,达摩心中满是无奈。

他明白,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佛门理念,

触动了王朝统治的根基。

人人皆可成佛,意味着人人都能开启智慧。

而当时龙州的众多王朝,实行的都是愚民政策。

他们不愿意,也不想看到民众变得聪慧!

想通这一点后,达摩不再对王朝的统治者们抱有幻想。

龙州的大乘佛理,只能靠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传播!

那一天,他对北魏之主说,想要去看看滔滔江水。

那一天,他在江边折下一根芦苇,

当着北魏之主的面,一苇渡江!

从那之后,达摩和他的弟子们只在人间奔走。

他们做着问心无愧的事,

他们之中有信佛的人,但他们信仰的是达摩!

他们中有些人真正继承了达摩的思想,

这些人便是未来禅宗的先驱。

在达摩六十六岁那年。

他历经长途跋涉,一路辗转,最终抵达了少室山。

那时,他带着一群自己极为看重的亲传弟子。

在少室山这片土地上,他们共同建造起了一座佛寺。

其中,达摩格外器重的亲传弟子慧可,成为了这座少林佛寺的第一任方丈。

后来,达摩又前往定林寺。

定林寺本就是龙州当地一座规模较大的佛门寺院。

定林寺的方丈得知达摩前来拜访,主动找到他,两人就佛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当定林寺方丈听到达摩阐述大乘佛理时,内心瞬间被惊怒充斥。

这位定林寺方丈名叫神光。在这场佛理争辩中,他没能战胜达摩。

恼羞成怒之下,他突然抬手,朝着达摩狠狠打去。

毫无防备的达摩,被神光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接打掉了牙齿。

但达摩并未因此愤怒生气,只是默默将口中带着鲜血的牙齿咽了下去。

从那之后,龙州就流传开了“打落牙齿和血吞”这句俗语。

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在世间拥有极强忍耐力的人。

当时,龙州正遭受严重的旱灾。

就在达摩牙齿被打落之后,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

达摩没有因为之前的遭遇而心怀怨恨,他施展自身武道。

猛地纵身一跃,飞入云端。凭借强大的力量,引动乌云。

使得这片干旱了三年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场及时雨。

达摩用自己的行动,向神光表明:真正值得信奉的佛,存在于心中。

是自我内心所坚守的佛,并非庙宇里那些用泥土塑成、木头雕就的佛陀菩萨。

在大雨的冲刷下,神光被达摩的言行深深触动。

从此决定拜入大乘佛门。

达摩终其一生,都在龙州不遗余力地传播他所领悟的大乘佛理。

或许在他心中,将佛理传遍龙州,也是一种让西洲曾经的种种记忆在人间留存的方式。

达摩八十岁的时候,最早跟随他的那一批佛门弟子都已成长起来。

他们在世间四处游历,把佛法佛理传播到各个地方。

许多因为战乱而家破人亡的人,都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了佛门之中。

然而,随着弟子数量增多,难免出现品行不一的情况。

慧可逐渐发现,有一部分佛门弟子竟然打着佛门的旗号,在乡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于是,慧可在少林设立了戒律院,还亲自制定了佛门九戒。

最初制定佛门九戒的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弟子们的行为。

这佛门九戒一经推出,所有信奉佛理的人,就有了辨别佛门弟子是否遵守规矩的标准。

在那个时代,慧可的这一举措,对佛门来说,可谓功劳巨大。

八十岁的达摩,看到弟子们能够代自己弘扬佛法。

便走进了少林后山的一座岩洞。

他在龙州将佛理发扬光大,此时,他也该去履行曾经许下的承诺。

回去拯救自己的国家,拯救自己的师父。

就在这一年,达摩走进了达摩洞。

在洞中,他静静地枯坐了整整二十七年。

在这漫长的二十七年里,他的身体始终没有挪动过半步。

没有人知道他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领悟到了什么,只是他的身体出现了一种奇异的枯荣异象。

这种枯荣异象,仿佛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曾经,佛理在西洲逐渐走向衰败,却在龙州蓬勃发展起来。

达摩凭借半生的感悟,领悟出了“枯荣只在一念之间”的至理。

他明白,哪怕身处看似必死的绝境,也依然存在着生机。

这,就是枯荣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