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坚决进攻(1 / 1)

爱恨无情 金沙沄 2234 字 9小时前

在双石场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这户人家的主人名叫雷篾匠,他靠着自己精湛的编制篾货手艺,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雷篾匠的妻子早已离世,留下了他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大的是个男孩,名叫雷明昌,今年 13 岁;小的是个女孩,才 7 岁。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雷篾匠一个人的肩上。

这天,雷篾匠正在家中忙碌地编制一个大背篼,儿子雷明昌则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拿材料,父子俩配合默契,虽然生活清苦,但也其乐融融。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雷篾匠停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去开门。门一打开,只见雄国兵和姜亭富站在门口。

雷篾匠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两个陌生人,不知道他们来有何事。雄国兵微笑着自我介绍道:“雷篾匠,你好啊!我们是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今天特地过来找你。”

雷篾匠一听,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他请两人进屋坐下,然后问道:“两位同志,找我有啥子事呢?”

雄国兵笑着说:“我们听说你的篾工活路做得非常好,所以想请你去青龙场,指导那些年轻人编制斗笠,为红军战士们提供更好的装备。”

雷篾匠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便爽快地答应道:“我去倒是没有问题,只是我这两个娃娃该咋办呢?”

雄国兵看了看雷明昌和小女孩,笑着说:“红军队伍里,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多着呢!你放心,一起带去,吃住都在斗笠厂里,不会让孩子们受苦的。”

那好,明昌,翠儿,赶快收拾一下,我们这就出发去青龙场啦!”随着这句话的话音落下,两个孩子兴奋得像两只小兔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哦,去青龙场咯!”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青龙场。这里的街道沿着河流而建,两旁林立着各种工厂,有斗笠厂、被服厂、草鞋厂、纺织厂等等。这些工厂的招牌高高悬挂在门坊之上,上面的魏碑字体刚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茶马古城的历史与沧桑。

赵怀中和另外几个人手里依然提着石灰水,他们在街道的墙壁上、石头上忙碌地书写着标语。当赵怀中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一旁的人立刻大声地念了出来:“打到成都吃大米!”

就在这一瞬间,冬日的阳光仿佛也被这句标语所吸引,轻柔地洒在古老的街巷上。石板路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微的光芒,而那一句极具震撼力的标语,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一般,在这座城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突然间,这些刚劲有力的字迹如同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墙壁和牌坊之上。它们犹如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散发出无尽的力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一队队红军战士们围拢过来,他们的脸庞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热烈地议论着这些标语。

“打到成都吃大米,这口号喊得太带劲了!”一个年轻的战士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热血青年特有的激情。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是啊,听说成都那地方,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大米,咱们去了,就能让穷苦百姓都吃上饱饭!”另一个战士附和道,他的声音中同样透露出对成都的向往和对百姓的关怀。

“是啊,据说自秦朝李冰父子建立了都江堰以来,两千多年间,成都都没有遭受过旱涝洪灾的侵袭,年年丰收,大米多得很呢!”又一个战士补充道,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成都这片富饶土地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苏维埃干部们也纷纷驻足观看,他们身着朴素的衣衫,有的穿着灰色的长衫,有的穿着蓝色的短褂,但无一例外,这些衣衫都洗得有些发白,显示出主人的节俭和朴素。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那是一种历经风雨却毫不退缩的决心,仿佛在告诉世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们都不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雄国兵穿梭在人群中,他高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给人一种无比可靠的感觉。他的肩膀宽阔,仿佛能扛起整个世界的重量。他的身上穿着一套整洁的军装,虽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那身军装却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庄重。

雄国兵所到之处,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与干部们交流几句,语气亲切而温和,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和煦,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心。

军营里,操练的战士们喊着口号,声音震耳欲聋:“打到成都吃大米!打到成都吃大米!”这口号简单而有力,充满了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每一步都像是经过精心测量一般,发出清脆的声响。整齐的步伐声与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整个军营上空,形成了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阳光洒在战士们身上,照亮了他们被汗水浸湿的衣衫。那衣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是他们为理想拼搏的见证。战士们的脸上洋溢着坚毅和果敢,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雄国兵带着苏维埃干部,正沿着街道前行。街道两旁的房屋显得有些破旧,但却透露出一种古朴的气息。雄国兵与干部们边走边聊,讨论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计划。

就在这时,迎面遇上了于军长带着一队警卫。于军长身材魁梧,步伐矫健,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豪迈。他的军装皱巴巴的,领口上的小红旗闪耀着光芒,显示出他的威严和地位。

两人在街头相逢,彼此都停下了脚步。他们相互凝视着对方,眼中都流露出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然后,他们同时举起右手,向对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军礼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对彼此的认可和对革命事业的共同承诺。

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喧闹嘈杂的人群突然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鸦雀无声。紧接着,一阵低低的窃窃私语声像涟漪一样,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开来。

“我们真的能够打到成都吗?”有人忧心忡忡地说道,“刘湘川军可是有整整八十个团啊,那可是二十万的精兵强将!他们怎么可能会坐以待毙呢?肯定会严密防守的!”

这个声音中透露出明显的担忧和疑虑,似乎对这次战役的前景并不乐观。

然而,就在这忧虑的声音刚刚落下,另一个声音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一般,猛然响起,立刻反驳道:“川军嘛就是一手钢枪一手烟枪的双枪兵,有什么好怕的!”这个声音充满了鄙夷和轻蔑,“他们不过是红军的手下败将而已!想当年在川北大巴山的时候,他们不也有二十万的兵力吗?还分兵六路来围攻我们,结果又怎样呢?还不是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一路狼狈逃窜了足足三百里!”

于军长站在人群中,将这一切都听在耳里。他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自己军队的自信,也有对川军的蔑视。他踌躇满志,目空一切,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于军长兴高采烈地对于雄国兵说道:“听听,这就是我们红军的英雄气概!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们毫不畏惧,坚决要消灭川军!”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整个战场都能听到他的呼喊。在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仿佛胜利的曙光已经在他眼前闪耀。

雄国兵看着眼前欢呼雀跃的士兵们,心中也不禁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他面带微笑,微微颔首,表示对大家高昂士气的认可。

然而,当他的目光转向后方时,那一丝忧虑却悄然爬上了他的眼角。作为负责运送粮食弹药和抢救伤员的负责人,他深知这些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战争中,后勤保障就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一旦出现问题,整个战局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去年“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标语口号。那时候,这句口号不仅激励着全体将士的斗志,更成为了他们奋斗的目标。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如期实现,但雄国兵心里清楚,接下来的战斗只会更加残酷,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会更高。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指挥部外传了进来。于军长豪情满怀地大步走进房间,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仿佛是在向所有人宣告他的决心。

“你们还在犹豫什么?”于军长一进门便大声喊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急切与不满,“坚决进攻,彻底消灭刘湘川军,这有什么好犹豫的!”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不停地挥舞着手臂,似乎想要用这种方式将所有的疑虑和担忧都驱散掉。随着他的进入,指挥部那厚重的大门缓缓地关闭起来,发出了一阵低沉的声响。

就在这时,突然间,一阵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从房间里传了出来,这声音犹如洪钟一般,在空气中回荡着。“总司令来电说,部队已经连续征战将近一年了,士兵们都非常疲惫,还是先让他们休整一段时间再发起进攻吧。”这个声音虽然听起来十分沉稳,但其中却明显透露出一丝无法掩饰的疲惫,仿佛说话之人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斗,身心俱疲。

然而,这声音尚未完全落下,于军长的声音便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骤然响起。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和轻视,似乎对总司令的命令完全不以为意。“不管他!总司令都已经老糊涂了,他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四方面军的真正实力!”于军长的声音高亢而激昂,与刚才那个沉稳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军长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轻蔑的笑容。他坚信自己对部队的了解远胜于总司令,认为总司令的决策不过是老糊涂的表现。这种自信并非毫无根据,毕竟于军长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对自己的部队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紧接着,另一个声音仿佛有些战战兢兢地,小心翼翼地插了进来:“可是,军长,关键是张主席从后方也发来电报啊,他说目前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成功进攻呢,所以建议咱们先采取游击战术,观察一下局势再说。”这个声音明显有些犹豫,似乎对于军长的意见并不是完全赞同,但又不敢直接反驳,只能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于军长的反应却异常激烈。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指挥部内猛然炸响,震得众人耳膜生疼。他的嗓音瞬间提高了八度,带着毫不掩饰的怒意和急切,仿佛要将这股情绪传递给每一个人:“还观察什么?南下就是坚决进攻,彻底消灭刘湘川军,打到成都去吃大米!这是我们早就定好的方针,岂能因为一点困难就轻易改变?”

于军长的目光恰似火炬,牢牢地锁定在总指挥和总政委身上,眼中迸射出狂热的光芒,仿佛他已然置身于成都的战场之上,正高举着战刀,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他的话语恰似重锤,狠狠地撞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让人们不禁为之一颤。

指挥部里的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仿佛连空气都凝固成了坚硬的冰块。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各异的表情,有的如磐石般坚定,有的似风中残烛般犹豫,有的则像惊弓之鸟般担忧。这场关于作战方针的争论,不仅关乎着红军的前途命运,更是对每个人智慧和勇气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考。

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红军的前路宛如迷雾重重的迷宫,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如钢铁般毫不退缩地勇往直前,还是如狡兔般审时度势地暂时休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决定。总指挥和总政委对视一眼,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彼此的内心。他们环视一周,那眼神如同鹰隼般锐利,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他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拳头,如铁锤般砸向桌子上,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