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河北吴桥“鸡窝藏刀”凶案5(1 / 1)

吴桥县刑警队的吉普车在尘土飞扬的乡间路上颠簸,张建国握着方向盘的手青筋凸起,后视镜里映着技术员小李抱着的物证箱,里面装着从现场提取的运动鞋印石膏模型。晨雾未散,远处镇东镇的牌楼已隐约可见——那里是李树林的老家,也是物证链的关键一环。

“队长,宿舍搜查报告出来了。”小李翻着手机,“李树林的床位在宿舍最里侧,床底有个铁皮箱,里面除了换洗衣物,还有一双灰色运动鞋,鞋底纹路和现场完全吻合,鞋跟处嵌着红土,和死者院墙外的土质检测结果一致。”

吉普车在镇东镇派出所门口刹住。张建国跳下车,迎面撞上李树林的父亲,老人手里攥着顶旧草帽,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惊恐:“政府同志,树林他从小就调皮,但不至于杀人啊……”

“带我们去你家。”张建国的语气平静,视线却扫过院角的空鱼缸——那是技术员在搜查笔录里提到的关键地点。掀开厨房门帘的瞬间,他闻到一股潮湿的霉味,鱼缸摆在灶台旁,玻璃内侧贴着半卷白色尼龙绳,断口处的毛边还带着新鲜的剪切痕迹。

“7月20日,你儿子回家拿过绳子吗?”张建国指着鱼缸。

李父愣了愣:“好像是拿过,说鸡笼坏了要修,拿走了半卷……”他突然捂住嘴,惊恐地看着警方取出的物证袋,里面的绳子正是从鱼缸找到的。

回到刑警队,物证室的比对工作正如火如荼。显微镜下,运动鞋底的泥土颗粒与现场红土的矿物质成分完全一致,尼龙绳的纤维结构也与床头遗留的断绳严丝合缝。最关键的是,绳子断口处的木质纤维,经鉴定来自李树林老家的木剪刀——那把剪刀此刻正躺在物证台上,刀刃残留的纤维与绳子完全匹配。

“他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张建国盯着监控截图,8月12日傍晚,李树林在镇东农资店门口徘徊,最终走进店里购买了棉手套和尼龙绳,“借修鸡笼之名拿家里的绳子,其实是为了掩盖作案工具的来源。”

下午两点,李树林再次被带进审讯室。这次他的工服皱巴巴的,领口还沾着片没撕干净的胶带——那是他昨晚试图清理鞋底红土时留下的。张建国注意到,他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扫向墙角的物证袋,尤其是装着运动鞋的那个。

“这双鞋,你8月18日穿了多久?”张建国突然开口。

李树林的手指绞紧衣角:“就……就穿了一会儿,晚上去网吧时换的。”

“换的?”小李甩出网吧监控截图,“23:15你穿着这双鞋买水,鞋底的红土还新鲜着,而死者家院墙外的红土,只在下雨前存在——8月18日傍晚六点下雨,你七点翻墙入院,鞋底的红土正是那时沾上的,对吗?”

李树林的喉结剧烈滚动,额角的汗珠滴落在审讯笔录上。张建国乘胜追击:“你老家鱼缸里的绳子,断口和现场绳子吻合,连剪断时留下的木纤维都一样。三年前你在受害者床下铺纸板,这次铺褥子,都是为了减少动静,对吗?”

提到三年前的盗窃案,李树林的肩膀猛地缩起。那时他19岁,躲在床下三小时,偷走了老人的养老钱,现在,同样的手法升级成了杀人劫财。张建国看着他躲闪的眼神,突然意识到,这个在同事眼中“老实巴交”的帮厨,其实有着异常缜密的犯罪逻辑。

“崔秀琳搬家时,你主动帮忙,趁机观察她家布局,发现防盗门损坏,院门常不锁,甚至注意到她习惯把现金放在手提包内侧。”张建国抽出酒店监控截图,7月15日,李树林蹲在崔秀琳身边整理纸箱,手在她的手提包上停留了两秒,“那一刻,你看到了里面的现金,对吧?”

李树林突然抬头,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我没……我就是帮忙……”

“但你记住了她的生活规律:每天22:20下班,回家后煮面、洗澡、看电视,睡前给丈夫打电话。”张建国的声音像冰锥,“8月18日,你下午四点回家偷绳子和手套,七点翻墙入院,在床下铺好褥子,等着她回来。”

技术员小周突然推门进来,附在张建国耳边低语:“队长,dNA比对结果出来了,死者指缝里的皮肤组织,99.9%匹配李树林的血样。”

审讯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李树林盯着小周手里的报告,右手腕的纱布突然渗出血迹——那是崔秀琳挣扎时留下的抓痕,此刻成了最致命的证据。张建国注意到,他的嘴唇开始无意识地舔动,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焦虑反应,和之前的冷静截然不同。

“还要我们继续说吗?”小李甩出鞋底比对照片,“现场鞋印的着力点、步幅,都显示凶手是右利手,和你切菜时惯用右手一致。你以为戴了手套、处理了凶器就能逃脱,但鞋底的红土、绳子的断口、还有你手腕的伤,都在替死者说话。”

李树林的防线彻底崩溃,身体滑向座椅,双手捂住脸。张建国看着他颤抖的肩膀,想起酒店同事的话:“小李平时总帮人顶班,谁叫都答应。”现在想来,那些“善意”不过是为了接近崔秀琳,获取更多信息。

物证室里,技术员正在复原李树林的行动轨迹:16:00请假离开酒店,16:30抵达老家,偷走绳子和手套,19:00翻墙进入崔家,铺好褥子后躲在床下,22:50崔秀琳回家,23:00电话惊叫,23:10杀人埋尸,23:30翻墙逃离,途中丢弃手机和手套,0:00返回宿舍。每个时间点都精准得可怕,却毁于一双运动鞋和半截绳子。

“他的反侦查意识来自上次坐牢。”张建国在案情分析会上指出,“戴手套、清理指纹、选择监控盲区,但终究是半吊子——真正的老手不会把凶器藏在鸡窝,不会留下鞋底的红土,更不会在审讯时频繁舔嘴唇暴露焦虑。”

深夜,张建国再次来到案发现场。月光下,院墙上的鞋印拓片清晰可见,和李树林鞋底的纹路一模一样。他蹲下身,指尖划过地面的红土,突然想起李树林的供述:“我知道她家人刚走,知道门锁坏了,知道她睡前会打电话……”

所有的“知道”,都源于日常的观察。崔秀琳不会想到,那个帮她修灯泡、搬家具的同事,早已把她的生活变成了作案计划的注脚。张建国望着卧室的窗户,那里曾是李树林潜伏的地狱,此刻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冰冷。

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墙头时,物证科传来最后一条捷报:李树林案发当晚穿的灰色运动鞋,购买记录显示正是三个月前崔秀琳搬家时,他用工资在县城超市买的——那双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这场犯罪准备的。

张建国在笔记本上写下:“每个罪犯都会留下痕迹,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心里。李树林以为藏起了凶器,却忘了鞋底的红土、绳子的断口,还有他面对证据时,那无法掩饰的恐惧与慌乱。”

至此,鞋底的证据链彻底闭合,而真正的审判,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