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筹备企业(1 / 1)

丁义珍站在县发改委门口,手里拎着一沓厚厚的材料,心里却比这文件还沉。

刚签完合作协议的兴奋劲儿还没过,现实就像一盆冷水,“哗啦”一声浇下来——筹备企业的活儿,才刚刚开始。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屋里空调开得足,冷得像冬天,可他的后背还是湿了一层汗。工作人员坐在窗口后面,头也不抬地翻着报纸,看见有人来,眼皮都没抬一下。

“您好,我是青山镇的丁义珍,来提交企业筹备计划书。”

“放这儿。”那人连看都不看,手指往桌上一指。

丁义珍没急着走,把材料轻轻放在桌上,又掏出一张纸:“这是钟省长对这个项目的批示意见,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听“钟省长”三个字,那人才抬起头,眼神也变了。他接过纸,仔细看了看,脸上的表情从冷漠变成了若有所思。

“你们这个项目……是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实践点?”他问。

“对,是我和学弟们一起做的一个课题延伸,想真正落地试试。”

那人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不少:“行吧,我先收着,后续流程我们会通知你。”

丁义珍笑着点头:“那就麻烦您了。”

回到青山镇,丁义珍一头扎进了筹备工作里。

第一件事,就是找施工队。他跑了三家本地建筑公司,结果两家敷衍了事,报价高得离谱;第三家倒是认真,但非要预付全款才肯出方案。这不是做生意,这是抢钱。

他咬着牙给周长利打了电话。

“周叔,你那边有没有懂工程的人?最好是干过大型项目的。”

周长利沉默了几秒,然后说:“京海的高启强是个不错的人选,不过他现在刚开始干工程,他二叔是你老师高育良。你看行不行?那个年轻人有骨子狠劲。”

“要!”丁义珍几乎是脱口而出。

“你去京海找你师兄祁同伟,他们有联系。不过你小子做事稳当点,乡镇下面做事还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一些事情能在当地解决是最好了。”周长利不忘尊尊教诲。

丁义珍也没有不耐烦,耐心的听着周长利的啰嗦:“我知道的,周叔。”

当天晚上,他就坐去了京海。

在京海跟祁同伟吃了个便饭后两人开车就去了建工集团。

没想到到了建工集团还让丁义珍看到个熟人陈舒婷。

陈泰被捕后作为陈泰的养女的陈舒婷继承了陈泰的白色产业建工集团。

而周长利所说的高启强现在成了建工集团的总经理。

“丁镇长,您这预算太紧了,设计也太理想化。要是照你说的做,不出三个月就得塌。”建工集团的设计部经理李工看了图纸说道

丁义珍心里一惊,赶紧问:“那您觉得怎么改合适?”

李工拿起笔,在图纸上画了几道线:“你看,这里改成轻钢结构,成本能降一半;这边加一道排水渠,雨季就不会积水;还有,别想着一步到位,先把基础打牢,再分阶段扩建。”

几句话说得丁义珍连连点头,心里直呼捡到宝了。

施工问题算是解决了,但人手还是个大问题,乡镇上做事,如果绕开本地劳动力那就什么也做不成。

可现在村里大多数人都在观望。毕竟,谁也不想辛辛苦苦干一场,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丁义珍知道,光靠嘴说是不行的,得拿出实际行动来。

他请来了村里的王大爷,在村委会开了个座谈会。

王大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七十多了,说话有分量。他听丁义珍讲完计划,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小丁啊,你说得挺热闹,但我们这些老百姓,怕的是啥你知道不?怕的是我们干完了,厂子倒闭了,我们连工钱都拿不到。”

“您说得对。”丁义珍点头,“所以我准备了两种方案:一是按工时发放基础补贴,不管项目成不成,大家该拿的钱一分不少;二是优先录用参与筹建的村民,进厂上班,工资保底,奖金另算。”

这话一出,屋子里议论声就起来了。

“真的假的?”

“不会又是画饼吧?”

王大爷摆摆手,让大家安静,然后看着丁义珍说:“年轻人,我看你是真心想干事的。不过,村里也有几个能干活的,你要用得上,我可以帮你联系。”

“那太好了!”丁义珍眼睛一亮,“您说的是谁?”

“有个叫陈强的年轻人,前两年在外头工地打工,干过土建,带过队伍,手脚麻利,脑子也活。”

“那回头我去找他聊聊。”

座谈会散了之后,丁义珍走在村路上,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些。

他知道,人心这东西,不是靠命令就能调动的,而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受到诚意。

几天后,丁义珍带着李工的设计图,又召集了一批村民代表开会。

他站在会议室中间,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咱们这个厂,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是要实实在在给大家带来收入的。

前期我们要清理场地、搭建厂房,这些工作,我都准备交给咱们本村人来做。大家放心,我会亲自监督账目,确保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

有人问:“要是出了差错怎么办?”

“出了问题我负责。”丁义珍语气坚定,“我姓丁,名义上是个干部,实际上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员。我不靠空话吃饭,我要靠实干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