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考问(1 / 1)

靖安帝在太极殿召见了派往北齐迎亲的大臣们,一一听了他们的汇报之后,便让众臣回府好好歇息,单独留下了誉王一人。

“此次你出使北齐,一路上磨难重重,朕已经知晓了,让你受累了。”靖安帝站起身,缓缓走到誉王的身边:“你在北齐时,对颐儿多有帮扶,朕很是欣慰。”

靖安帝心里十分清楚,誉王表面看似温柔,实则内心冷漠。

在誉王的眼里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向来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主。

哪怕今日为了利益,与对方斗个你死我活。明日又会为了利益,而对对方施以援手。

就拿赵颐来说,当初誉王将赵颐和沈青檀视作他成为储君的挡路石,恨不得将他们除之后快。

如今赵颐去了北齐,与誉王再也没有利益冲突。誉王非但没有再与赵颐作对,反而帮扶赵颐在北齐站稳脚跟。

一方面,赵颐留在了北齐,对誉王再也没有威胁。

另一方面,誉王希望靖安帝看在他帮扶赵颐的情面上,在选定太子的时候,内心能够更偏向他。

“父皇,这是儿臣应做的分内事。”誉王语气温和谦恭地说道:“于情,表兄是姑母唯一的血脉,儿臣定然要守护他的安危。于理,表兄若是能成为北齐的新帝,便不会与大周发起战争,两国能够结为盟国,也有利于大周休养生息。”

靖安帝不由地重新打量誉王,隐约觉察到这个儿子变了。

只是具体哪里变了,一时竟有些说不上来。

“之前北齐战败,有意与大周和亲,两国结为盟邦,共享太平。朕派你亲自去北齐迎亲,足以表明大周的诚意。可北齐并未将大周放在眼里,一路上派暗卫追杀你,对你赶尽杀绝不说,还想利用你的表兄,离间朕与镇北王之间的关系,对大周起兵。”

说到这里,靖安帝沉怒道:“你与广宁公主还未拜堂,这门亲事还可以作废。璟儿,对这门亲事,你有什么想法?”

誉王心绪翻涌,不知道靖安帝提起这一桩亲事是为了试探他,还是当真被北齐帝的做法惹怒了,不愿意再与北齐和亲?

可如今他亲自将广宁公主迎回大周,安置在会同馆,只等着拜堂成亲。

这门亲事关乎国体,岂是这么轻易作罢的?

再说,北齐朝野上下都在传,右柱国幽禁北齐帝,把持朝纲,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请求赵颐兴兵讨伐右柱国,解救北齐帝。

无论传言是真是假,只要赵颐借着这个机会兴兵,都会让右柱国坐实了谋朝篡位的罪名,而北齐帝也活不了。

如此一来,赵颐不但破了北齐帝的局,还顺理成章地夺得了帝位。

想到这里,誉王眸子微微一沉,而后想得更大胆了一些。

或许,右柱国一事,本来就是赵颐等人为北齐帝设的局。

否则,赵颐将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么,攻打大周。

要么,死于非命。

誉王敛去思绪,神色恭敬地说道:“儿臣没有别的想法,听从父皇的安排。”

不管靖安帝是在拿这一门亲事试探他,还是真的想作废这门亲事,都不是他能够随意发表意见的。

等赵颐成为北齐的新帝,北齐与大周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密。

届时,靖安帝自然会忘了,北齐帝带来的不痛快。

靖安帝听闻誉王的回答,不由得扬了一下眉毛。

誉王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不留下任何话柄。

在靖安帝的眼里,单从誉王对青州的所作所为,便已经与皇位无缘。

如今,誉王的心境,似乎稍有转变。

靖安帝沉默片刻,询问道:“璟儿,依你之见,以大周如今的情形,该如何治国?”

誉王心中一凛,从这句话嗅出不同寻常的信号。

如无意外,父皇应当是在试探他。

他思忖半晌,稳妥地按照靖安帝的治国之策回答:“以大周如今的情势,不宜兴起战事,应当休养生息。以儿臣的拙见,应该广纳群言,听取百官与百姓的想法和建议。求贤纳士,令天下英才各显其能,增强大周的国力。律法严明,奸奸恶之徒不敢胡作非为,方才使大周太平。其次,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百姓安居乐业。唯有国家富足,方才能兵强马壮。”

靖安帝听到熟悉的治国之策,微微笑道:“民安国富,你说得很在理。”顿了顿,他继续道:“朕再考考你,朕组织一场秋猎,规定射杀猎物最多的人拔得头筹,便能获得朕设立的奖赏。一人射杀的猎物最多,足有二十只。一人没有射杀猎物,只是活捉了几只。依你之见,这奖赏应该给谁?”

誉王微微垂下眼眸,靖安帝继续考问他,显然是对他前面的回答并不满意,是想听一听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尤其是,眼下靖安帝拿出来考问他的事例,还是在前年冬猎时真实发生的例子。

当时,他射杀的猎物最多,而三皇子活捉了三只猎物。

按理说,奖赏该给他。

瑞王却说:“三弟不忍杀生,怀有仁德之心,这奖赏应该给三弟。父皇是以仁德治国,令百姓爱戴和拥护。三弟有父皇的风范,我们该以三弟为榜样。”

众臣纷纷附应瑞王的建议,最后奖赏给了三皇子。

隔日,三皇子活捉的几只猎物,尽数死了。

不少人猜疑是他做的。

誉王想起这件事,心底戾气翻涌。

他虽然不是什么善茬,但也不至于做这般不入流的事。

在他看来,三皇子与他是同一类人,最是伪善。

誉王思索了一番,斟酌着说道:“父皇,赏罚分明,射杀猎物最多的人,应当拔得头筹,但是活捉猎物的人,不忍杀生,怀有仁慈之心,应当再给予别的奖赏。”

誉王的回答,就这一场狩猎规则而言,极为公允,挑不出任何错。

靖安帝之所以重新把这一桩旧事拿出来考问誉王,是想看看誉王心境是否真的转变了。

显然,从誉王的回答中,仍旧可以看出誉王注重规则,并不在意品德方面,所以并不认可将奖赏拨给活捉猎物的人。

给活捉猎物的人,另行给予奖赏,不过是为了迎合他,以此通过他的考验。

靖安帝心里很清楚,这个儿子非常聪敏,有城府,有手段,很适合做皇帝。

只可惜,少了仁德与胸怀这两样最重要的品性。

靖安帝在心里叹息,一个人再如何改变,也改变不了本性。

誉王的本性就是如此。

“你说得不错,规则不能乱,但是品性至纯至善的人,也应该给予鼓励。”靖安帝拍一拍誉王的肩膀:“至于和亲一事,大周向来以礼为范,应当以大局为重,你择个吉日将广宁公主迎入王府。”

誉王应声:“儿臣领命。”

“这一路上舟车劳顿,你先回府好好歇息。”靖安帝摆一摆手:“退下吧。”

“是,儿臣告退。”

誉王行了告退礼,退出太极殿,望着长长的阶梯,脸色渐渐冷沉下来。

靖安帝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透过答案看破他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