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北齐帝助力赵颐(1 / 1)

北齐帝的太阳穴突突跳动,脑袋又疼了起来。

自古以来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更何况贤王是皇嗣。

百姓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即便他们对贤王心存了怨恨,想要讨一个公道,但贤王犯的事儿,也不至于短短五六日,便传到都城来了。

必定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不用想也知道是谁做的。

倒是暗卫听了内侍的话,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陛下,属下记起通判在暗牢里说的一些话。”

北齐帝目光锐利地看向暗卫:“他说的什么话?”

暗卫回道:“他说和冯之焕有关联的官员,全都下了大牢,只有贤王一点事儿也没有。他们顾念着亲眷,压根没想过把贤王供出来。”

“实在是贤王刻薄寡恩,心肠狠毒,担心他们这些知晓内情的人,把他犯的事儿捅出来,竟然杀他们灭口。就连他们那些将要流放的亲眷,也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好在他和他的亲眷命大,没有死在贤王的手里。他咽不下这一口气,这才在刑场把贤王供出来。也是想着把事情闹大了,说不定能保下他的亲眷,不至于枉死了。”

这番话对北齐帝来说,犹如五雷轰顶,一时反应不过来。

他派人暗杀冯之焕,是为了把刺杀赵颐的事儿,嫁祸给冯之焕。

至于暗杀冯之焕的亲信,是为了替贤王灭口。

因为他不信任赵颐,所以才把知情的人全都杀了,永绝后患。

谁知,他这样一来,不但没成事,反而还惹出了枝节。

北齐帝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自己才是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

眼下想将舆论压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北齐帝一个头两个大,立即将内侍叫进来问话。

他从内侍嘴里得知贤王的事儿既未在坊间引起多大的波澜,也没有在各位大臣那儿激起水花,这才稍稍安了心。

“堵不如疏,朕越是想压下舆论,恐怕越会遭到反噬,倒不如先任由舆论发酵。”北齐帝思来想去,倒是想到了一个解决的法子:“当初广陵王为了压下舆论,制造出更大的舆论,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等到合适的时机,我们也可以制造一个舆论,压下对贤王不利的传言。”

刘公公说:“陛下英明。”

北齐帝吩咐刘公公:“你先去贤王府传话,解了贤王的禁足。”他替贤王谋算着:“过几日是吏部尚书夫人七十大寿,该让贤王露个脸,定一定朝臣的心。”

他有些后悔,不该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动了吞并大周的心思。

在他的眼里,大周最得力的武将是镇北王。

而没有镇北王的大周,对他们北齐而言不足为惧。

所以他想利用赵颐和镇北王这一层翁婿关系,离间镇北王和大周之间的关系。

一旦大周的臣民怀疑镇北王有了反叛的心思,又怎么会让镇北王带兵攻打北齐呢?

到时候,他再钦点帝师做军师,一举攻下大周。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百官弹劾赵颐时,把赵颐的野心隐晦地说出来给他洗清细作的嫌疑。

如今想想,他的这个做法,对于此时不得人心的贤王而言,百害无一利。

“是。”刘公公领命离开。

他很不赞同北齐帝的所作所为,贤王是唯一一个血脉纯正的皇嗣,由他继承皇位是众望所归。

哪怕贤王的名声受损,等他成为新帝,谁敢说他的不是?敢妄议新帝的人,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可偏偏北齐帝能力不足,靠着帝师才坐稳的皇位。这也导致了他内心极度不自信,格外在意外界对他的看法,生怕世人将他视作昏庸无能的君王。

刘公公越想越觉得北齐帝走到如今这般境地,其实早就可以预见到的。

一副空架子,内里是虚的,没有才能支撑他,才会注重名声,事事瞻前顾后。

若是足智多谋,胆识过人,也不会被赵颐拿捏。

更不会为着贤王这么一点舆论缠身的小事,而感到焦头烂额。

刘公公敛去了思绪,去贤王府传了话:“殿下,陛下解了您的禁足。”

贤王阴郁的眉眼,因着这个消息变的清朗:“父皇有别的吩咐吗?”

以他对北齐帝的了解,不会平白无故解他的封。

刘公公回道:“过几日是吏部尚书夫人七十大寿,陛下让您备一份厚礼去参加寿宴。”

贤王眸光微微闪烁,原来父皇知道吏部尚书是他阵营里的人?

这是怕他失了人心,所以让他去尚书夫人的寿宴上,好好表现一番?

想到这里,贤王往刘公公手里塞了一袋银锭子:“有劳公公跑这一趟了,您代我给父皇传句话,让父皇不必为我的事操心,我会把事儿办得妥妥帖帖。”

刘公公笑道:“殿下折煞奴婢了,这是奴婢应做的分内事。”

说完这句话,他把钱袋子放在茶几上,带着人回宫。

贤王盯着茶几上的钱袋子,目光渐渐沉郁,正准备出府一趟,便瞧见张未平急匆匆地走过来:“殿下,大事不好了。冯之焕手下的通判,在刑场供出您的罪行了。”

“属下听说永庆郡的百姓在讨伐你,让朝廷给他们一个公道,事儿闹得挺大的,就连广陵王和李乐山都压不住,已经传到都城来了。”

贤王突然变了脸色:“广陵王是我的死敌,他巴不得事情闹大,又怎么会帮我把舆论压下来?”他愤恨道:“我怀疑就是他搞的鬼。”

“殿下,任由舆论发酵下去,只会对您越来越不利,咱们应该怎么做?”张未平看着贤王气急败坏的模样,又说了一个噩耗:“属下还听说,您被禁足的第二日早朝,百官弹劾广陵王是大周的细作,冤杀北齐的重臣,意欲惑乱朝纲。谁知陛下竟然给广陵王开脱,还说他会帮着北齐吞并大周。原来有些大臣因着广陵王的身世,对他抱有偏见。如今陛下对他的维护,倒是让这些臣子对广陵王的态度缓和了。”

贤王盛怒之下,一把掀翻了茶几,“砰”地一声,发出巨大的声响。

吓得张未平闭上了嘴。

贤王指使道:“你把吏部尚书等人请去茶馆,本王有要紧事跟他们商议。”

“属下这就去办。”张未平大步流星地离开。

贤王命人去马厩给他牵了马过来,直接骑马去往茶馆。

远远地便瞧见茶馆门前聚集着一群人,在那儿嘀嘀咕咕的,脸上的表情特别激动气愤。

刚一到茶馆门前,这一群人认出他,个个吓得脸色煞白,慌张地四散逃开。

贤王皱紧了眉头,心烦气躁地进了茶馆,便听到里头的人正在议论他。

“我呸,咱百姓交的税供养皇室,供养朝廷官员,他们心里可没有装着咱百姓。贤王更是可恨,借着他是皇子的身份,跟一些狗官相互勾结,作恶多端,迫害咱们。我就盼着陛下开开眼,别让他成了太子。”

“若是他成了北齐之主,可不就是残暴不仁,横征暴敛的昏君吗?咱百姓哪有好日子过?”

“诶,我挺纳闷的,这贤王和广陵王是一条根子上长出来的,咋就差距这么大?人干的事儿,贤王一件都不干。而广陵王整日惦记着咱百姓,让咱们吃饱穿暖,手里还有些个余钱。”

“希望是广陵王做咱们北齐的太子,这样咱百姓就有好日子过咯。”

贤王听见百姓拿他和赵颐比较,并且把他贬低得一无是处,猪狗不如,甚至连赵颐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他哪里受过这样的窝囊气,正要下令杖杀这些个妄议皇室的庶民,一旁的随从连忙阻拦下来。

“殿下,您别动气。今儿个若是杀了他们,不止是百姓议论您,明儿个早朝,言官也会弹劾您。”

贤王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里翻涌的戾气,去了二楼雅间。

等了小半个时辰,拥护他的官员,除了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全都来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