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做灯笼(1 / 1)

关键是那些炸的东西她也让儿媳们藏了起来,这不摆明着要让他们爷俩饿着吗?

二人一直眼巴巴的等到天黑,才迎来了当天的晚饭。

狼吞虎咽的捧着碗吃的津津有味,也不在乎是晌午剩的了,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成!

陈氏看着两人吃的精光的饭碗,满意的点点头,这才像话。

年三十当天一家人照例穿上了新做的衣裳,喜气洋洋的迎接新的一年。

村子里也到处是一幅张灯结彩的喜庆景象。

贴对联的、挂灯笼的,热闹非凡。

当然,人们的灯笼几乎都是自制的。

以竹篾做灯笼骨架,里头放上小半截被切下来的蜡烛,或者放一截竹筒在里头倒上点儿灯油。

再往里头放上一小截的棉线。

外头糊了一层薄薄的纸,那也是在镇上买的红纸。

这种纸比较薄,做灯笼皮透亮性也比较好。

刘宁和几个侄儿也想要自己动手做灯笼。

于是年三十这天姑侄几个可就有事做了。

主要是几个毛在忙,刘宁几乎都在一旁围观。

八个人居然还知道组。

这是大毛安排的,这么多孩子要是围在一起,人多手杂的,事情做不好不说,等下找个东西只怕都是难的。

所以他带着三、五、七一组,二毛带着四、六、八一组。

大哥的安排,大家都没有意见,众人开始动起手来。

做灯笼架的竹篾是大人们帮着弄来的,这个倒是不用几人费神。

重要的是要做什么形状的,大毛他们那一组商量过后,决定还是做圆的,圆圆的红灯笼往廊檐下一挂,多好看呐!

二毛他们则想做几个小的,上头最好还能做个把儿,这样就能在晚上提着到周围亲邻家里去逛了。

想法是好的,真的做起来,却不像是他们想的那般容易。

首先就是这竹篾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容易塑形,搞不好其中的一根就歪掉,从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他们试了几次,赶在午饭的时候总算是各自做了一个灯笼架子出来。

二毛他们那边稍微顺利一些,主要他们对外在的要求不高。追求的是实用性。

蜡烛又都是现成的,只要将它们切好放进去就成。

大毛他们的圆灯笼既要将架子做的圆润,还得保持两个灯笼的大小一致,这就有点儿难度了。

几个孩子忙活的不亦乐乎,老刘头看的却直皱眉。

这群小崽子,就会霍霍东西!

好好的蜡烛非要切了,那还能点几次?那可是蜡烛,好些人家都用不起的,他平时可是上茅房都舍不得点呐!

还有那么些的红纸,留着明年写春联用不好吗?即便明年用不完,那还有后年、大后年呢,何必要拿来糟蹋了!

他几次想要开口训斥,却忌讳着大过年的,不好开口骂人。

不过却搬了张板凳,坐到门槛处盯着他们。

只要几个孩子不小心将手上的纸给撕巴了,或者将蜡烛切碎喽;他就忍不住的清嗓子,叹气。

孩子到底还是孩子,他们能有什么心思呢?

就连大毛这个年纪最大的人,也不知道阿爷心中所想。就更别提其他的几个毛了。

也只有刘宁瞧出来了,不过她没有说出来。

孩子们想要自己动手做一件事情,并且这么的认真努力,怎么能去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呢?

就在老刘头第八次清嗓子的时候,八毛突然忍不住了。

他撅着嘴回头对老刘头道:“阿爷,外头风大,你进屋去坐着呗!”

坐在这里“哼哼哈哈”的,多打扰他们做事情啊!

老刘头咂摸了一下嘴道:“我坐这里晒太阳,你小子不懂就别说话,忙你的去!”

谁知八毛却皱着眉头要求:“那你能别发出声音吗?”

原来是嫌他在这咳嗽吵人呢!这个小兔崽子,简直跟他那个死老子一样一样的惹人嫌!

老刘头心里憋了八百句骂人的话,但都因为想到过年,生生的憋了回去。

他愤愤的将小板凳挪到了院子外头,跑到篱笆门那边坐着去了。

见老爹走了,刘宁忍不住对着八毛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

居然敢怼老刘头,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八毛见小姑夸自己,就摆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怪模样:“我其实是为了阿爷的身体着想,他坐在门口这里多招风呐,回头别冻着了!”

这是学的小陈氏平时说他的话呢,刘宁听着可乐,忍不住就捂着嘴笑了起来。

得,这下跑到了院子外头,就不知道那里的风大不大了。

灯笼做好了,那几个小的不咋招眼。

两个大的看上去确实气派。

要是能在下头缀上一圈红线,那就更完美了!

虽然没有红线,不过这样大红的两个灯笼,看上去依旧十分的气派。

只是要挂在哪里,却成了个难题。

廊檐下毕竟没有可以专门挂东西的地方。

最后还是陈氏说的,要他们挂在晒肉的竹竿子上。

倒是也贴着廊檐下头,只是稍微往外边来了些罢了。

大的灯笼挂上去了,等到天黑时点上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至于那几个小的,一开始遭到老刘头的各种嫌弃,现在他却跟发现了个宝似得,主动找孙儿们讨要。

“回头我去找你大爷爷说话,给我拿一个路上照明用!”

刚才还真没发现,这灯笼上头有个把儿,提着出去多方便啊!

回头出去找他的老兄弟们吹牛,提着一盏,路上就不怕踩着狗屎啥的了......

小灯笼一共有九个,是他们兄弟几个和小姑的。哪里有他的?几个孩子自然是不想给。

尤其是八毛,他将自己的那个紧紧护在了怀里,生怕阿爷动手抢了去似得。

他那副小模样,把老刘头气的,胡子都要翘起来了。

最后还是刘宁将自己的那盏小灯笼送给了老爹。

老刘头欣慰的拍着闺女的脑袋,真不愧是他的小棉袄,瞧瞧,多贴心呐!

他提着灯笼乐颠颠的走了。

刘长福兄弟几个也出门给长辈们辞岁去了。

留下陈氏带着几个儿媳和孙儿们守岁,大家吃着瓜子聊着天,不知不觉迎来了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