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秦刑律和学宫投书(1 / 1)

眼看已经是十一月时节,北方天气逐渐寒凉。

卫国攻灭了昙花一现的令狐国,然后便在与齐国的边境驻扎重兵。

大量粮草、辎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边境城邑。

但之后,卫国却并没有起兵。

毕竟之前攻打齐国不利,就是因为冬天到来。

一旦再遇到下雪天,攻城之势一定又会受到影响。

所以这一次,卫国全国转运物资,就是准备在开春之后,再以雷霆万钧之势攻伐齐国。

而对于董国这边,卫国倒是没有列为第一攻掠目标,只不过是将相邻城邑之中的主将、军队清洗一遍,换上了值得信赖的将领。

倒是封国开始有些飘了。

自从和卫王相王之后,又联合卫国攻灭令狐国,封王便将目标瞄准了仅剩一郡两县之地的赵国。

同时驻扎在原赵国流城、迁北县的封国大军,也开始蠢蠢欲动,同时从各地囤积大量粮草辎重。

很明显,封王这老小子,还在记恨当初九峰大雪山会盟时被严洛生擒的耻辱。

只不过严洛对此倒是毫不在意,只是陆续消耗1000召唤点,召唤出4万青壮庶民,分别输送到迁阳、曲阳两郡以及附属县城中。

这两处文有范仲淹、狄仁杰,武有贾复、李存孝,加上兵员充足,严洛还巴不得封国来找死。

毕竟眼下周边邻国之中,还真没几个能让秦国找到起兵讨伐的借口。

不过封王还有些自知之明,目前只是派人探查秦国两郡的山川地理、城防状况。

虽然不少人因此被抓捕贬为奴隶,但对方依然乐此不疲。

估计是准备探明情况之后再做打算。

这急的贾复和李存孝,甚至故意放水,让封国一些暗探能安然返回。

毕竟如今秦国疆域逐渐扩张,在这大争之世,武将之间也要争夺功勋。

君不见白泽城这块肥肉,甘宁就是稍微耽误了点时间,功勋便被赵云拿下!

这小子现在估计还在碧波城里面辗转反复,每天照镜子都要臭骂自己一顿。

......

但十一月,风雪如约而至,雪片宛若鹅毛,纷纷扬扬。

雪夜克敌、攻城,说起来的确传奇,但有薛仁贵、丁奉攻取观水城在前,索文山、黑蒲收复黑水关在后,如今各地大雪天城防也没有那么松懈了。

因此这场大雪,倒是让纷乱了一年的中土大虞,总算平静了一些。

严洛这些时日也就是处理政务,校场练武,然后就是陪着儿子女儿玩闹。

严欢虽然只有一岁多,但已经是虎头虎脑,平时精力旺盛,横冲直撞,还非常皮实。

女儿严雪则文静多了,平时也很少哭闹,笑起来也是恬淡可爱。

整个秦国目前的事务,也就是除雪、预防雪灾。

有了之前总结的经验,各地都已经提前刊印、发放《救灾条陈.雪灾篇》。

各地官员,都需要熟练掌握并实行。

而最让严洛高兴的是,在包拯等人的努力下,《大秦刑律》已经拟定完成。

此律增减了现有的部分法律,再结合当下秦国国情、天下局势,拟定了这本法律典籍。

也首次开创性的将刑法独立发布。

《大秦刑律》,不包括民事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的维护。

比如杀人、放火、抢劫等危害社会的罪行,这种即便受害者选择不诉,刑部也要依法审理、判决。

至于民法,则还在研究之中,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涉及到的内容就比较多了,还要注意现实社会背景。

因为民法主要在保护私人权益,而如今列国之中,宗族势力庞大。

哪怕是秦国这种已经严格打击豪强、卿族的国家,在乡野之中庶民遇到什么家事,也只会请德高望重的长者评判。

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财产纠纷,只要不严重的,很少会有百姓选择报官处理。

因此整个国家对于民法的需求不算大,民间或者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秩序,倒是起到了主要作用。

虽然这其中肯定也会有一些蝇营狗苟、见不得光的事情,但没辙,真让老百姓为了一些小事就告官,那除非整个秦国已经进入了高度富庶、开放的阶段。

到时候社会问题会更加复杂,会让百姓对于民法的需求更为迫切。

目前,则沿用原有的粗糙律法,就足以应对民法问题。

此次编纂《大秦刑律》,功劳最大的是包拯,其次是已经调任的狄仁杰。

因此严洛当下命人将《大秦刑律》内容铸为大鼎,放置于严城刑部衙门之前。

同时刊印成册,供浑河学宫设置的图书馆收藏、传阅。

而后,便传诏封赏、嘉奖包拯、狄仁杰两人。

包拯,原正六品刑部员外郎,县士;拔擢为正四品刑部左侍郎,晋爵邑卿,食邑五百户,加封内阁中枢司大夫。

狄仁杰,原从八品承务郎;拔擢为从六品曲阳郡通判,加爵县士,食邑百户,代理曲阳郡全境事务。

此外,再让人赏赐金银珠玉等。

对于参与编纂刑律的其余人员,皆有封赏。

最后,严洛突然想到了什么,随后亲笔题词: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句话出自五代十国时后蜀之主孟昶,后来宋太宗将这十六字刻石立在各地衙门前,让办公的官员抬头就能看到这句话。

当然,这种警句起到的作用有限,但能够让一些有底线的人产生共鸣,就已经非常难得。

随后严洛命人将这十六字颁布各州、郡、县,刻为戒石,立在各地衙门堂前。

一番操作下来,严洛仁义爱民的名声,倒是更加响亮。

秦国百姓对于严洛这位君主,更是敬爱有加。

......

十一月底,突然有人奏报严洛,说浑河学宫之中,有人连续十几日投书孔丘,声称能观天象,测灾厄,明年大虞北国各地,有大旱之征兆。

而且未来很有可能会产生大规模蝗灾。

一开始学部并没有当回事,毕竟自从边卫为秦国勘探出石炭,被国君亲自接见、封赏之后,每天都有五花八门的民间奏疏投来。

但大部分其实都是沽名钓誉之徒,又或者纯粹装神弄鬼。

眼下对于这类奏疏,第一关是要先在浑河学宫之中正统学子手上过一道,由专精该类的学子面试投书者,然后评定是否可靠。

之后若有些道理,奏疏会送到孔丘那边,再由内阁中枢司进行鉴定。

而此次投书之人,最初语焉不详,但后来一封封投书开始逐渐详细,有理有据,这才引起孔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