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曹国公府(1 / 1)

在朱元璋众多亲属中,李文忠是最有学问的一位。

尽管后来因故屡次斥责李文忠,甚至动过杀心,但最终念及亲情,网开一面。

待李文忠去世后,更是对其多次表彰厚待。

因此,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后代,备受朱元璋另眼相看。

可若李景隆真的要阻碍朱允炆的道路,干预大明军事学院建设之事,那朱元璋定会翻脸不认人。

血缘有别。

外甥的子孙,怎能与亲孙子同日而语?

更何况,朱元璋最宠爱的孙子正与此息息相关,关系到大明江山的传承与安定。

……

曹国公府。

李景隆尚未有任何动作,却已在皇帝心中留下印记。

当下,他刚与黄子澄见面。

“黄先生驾临,李某未曾远迎,深感歉意!”

在未见黄子澄前,李景隆便命其在门房等候,毫不担忧怠慢他人。

然而此刻相见,立即换上一副谦谦有礼的姿态。

同时,故意不以官职称呼黄子澄,而是尊称为“先生”,以表敬意。

这正是李景隆一贯的行为准则。

在他人面前,他总是一副谦逊有礼的模样,颇有些儒雅将领的风采,完全不像那些出身显赫的富家子弟那样傲慢无礼。

然而,私下里的他却截然不同。

“刚才是有急事耽搁了,没能及时接待黄先生,景隆在此向先生致歉,还望先生不要见怪。”

黄子澄万万没想到对方会如此谦卑,先前的不满顿时消散了不少。

他摸了摸胡须,心中暗赞此人倒还算懂得礼数,不像其他武将那样粗俗无礼。

当下笑着回应道:“曹国公言重了,下官不过是稍等片刻而已,实在不敢承受如此客气的话。”

两人寒暄几句后,李景隆邀请黄子澄坐下,仆人端来了茶。

“黄先生今日来访,恐怕不是单纯为了闲聊吧。”

李景隆饮了一口茶,随即直截了当地说道:“我不过是个粗人,不及你们这些读书人心思缜密。黄先生若有要事相告,不妨直言。”

黄子澄听出了他的意图,略加思索后说道:“今日的《大明日报》,曹国公想必已经看过了吧?”

“看过了!”李景隆故作钦佩之态,“燕王殿下好学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我们这些武将都应该以燕王为榜样。”

“说实话,我也在考虑是否应该效仿燕王,拜师吴王门下呢?”

他微微前倾身体,做出倾听的样子,笑着看着黄子澄。

黄子澄是献王的人,这一点众人皆知。

而这次吴王夺取了献王继承人的位置。

虽然两兄弟表面上维持着和睦的表象,但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之间早已势如水火。

任何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不会无动于衷,献王也不例外。

他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试探黄子澄的反应。

从这里也能看出献王的态度。

黄子澄面带微笑,拿起茶杯,用茶盖轻拨茶叶,吹了吹热气,待茶水微凉后才小口品尝道:“此茶滋味浓郁,回味悠长,确实是上品。”

李景隆笑道:“若黄先生喜欢,我让人送些过去给你府上。”

“不过,黄先生还未回答我的问题。”

黄子澄放下茶杯说道:“曹国公若不肯坦诚相见,我又怎能如实作答呢?”

“罢了,曹国公若是不惧世人非议,让李家蒙受屈辱,大可拜吴王为师。”

“只是不知,若天下勋贵功臣、武将都成了吴王的**,陛下会如何看待此事?”

他压低嗓音,靠近一些说道:“到那时,这江山究竟姓吴还是姓朱,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定论吧。”

李景隆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缓缓道:“陛下信赖吴王,或许此举正是陛下的安排。”

黄子澄冷笑一声,问道:“你相信这话?自古至今,有这种先例吗?”

李景隆默然良久,才开口问:“方先生的意思,是希望我怎么做?”

黄子澄轻笑一下,抚了抚胡须答道:“曹国公威名显赫,岂能甘愿向一个孩子低头?”

“但若不从,则又怕对方实力强大,难以抗拒,进退维谷。”

“依黄某看,曹国公所忧,实属多余。”

“目前,曹国公无需苦恼。”

“恰恰相反,这是曹国公成就功业、表明忠诚的最佳时机。”

李景隆脸色微动,急切地追问:“此话怎讲,请方先生指点迷津!”

黄子澄端起茶杯啜饮一口,随后说道:“陛下宠溺吴王,对其信任深厚,此乃常理。”

“陛下性情中人,当日朝堂之事,想必你也有所耳闻。”

“吴王今日地位,皆因泪水换来的!”

“是陛下念及与故太子旧情,才如此倚重吴王,让他代管国事。”

“然而,别忘了,陛下既是父亲,也是君主。”

此言一出,李景隆心中猛然一惊,眼神闪烁。

黄子澄稍作停顿,继续说道:“父子之情与帝王之义,并不冲突。”

“陛下虽准其监国,却从未下令让他创办大明军事学院,收揽天下功臣武将为**。”

“这天下属于陛下,不是吴王的。”

“陛下给予的,他可以接受。”

“陛下未予的,他不该索取。”

“可现在的吴王,不是在擅自行动吗?”

李景隆立刻追问道:“方先生之意,是说创办军事学院之举,纯属吴王个人行为,陛下并未首肯?”

“曹国公又何必明知故问呢?”黄子澄语气坚定,“陛下必定不知情。”

“不然,像这样的大事,不该以监国的名义发诏,而应由陛下亲自主持。”

“尽管陛下早已有旨,大小事务都交由吴王处置。”

“但陛下尚在人世,总会有例外的时候。”

“若是陛下亲自下令,朝中内外无人敢违抗。”

“可若由监国发布命令,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李景隆略作沉吟,说道:“听你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

“只是如果真的如此,为何陛下未曾出面反对呢?”

“只要一道圣旨,大明军事学院便无法成立。”

“虽说陛下目前不管政务,但这样重要的事情,他老人家怎么可能不知?”

黄子澄放声大笑:“所以我说,这正是曹国公建功立业、向陛下表明忠心的最佳时机!”

李景隆心中思绪万千,也隐约有所悟,看着黄子澄的眼神闪烁不定,说道:“还请先生直言。”

黄子澄笑道:“陛下正想借此机会,观察武将们的反应,辨别忠奸。”

“谁能迅速投靠新的主子,谁才是真正忠于自己的人。”

“这时,若曹国公挺身而出主持此事,陛下必然视您为忠诚之士,可以重用。”

李景隆摸了摸下巴,似笑非笑地道:“黄先生所言极是,不过此事关系重大,还需我再斟酌一番。”

黄子澄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起身拱手道:“我该说的都说了,就此告辞。”

“最后再说一句,建功立业在此一刻。时机稍纵即逝,切莫犹豫。”

“至于在陛下与吴王之间如何抉择,相信以曹国公的智慧,定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话毕,他行礼转身离去。

回首之际,嘴角已不自觉地浮现出一抹笑意。

虽然李景隆当时并未答应,但黄子澄从他的表情中看出,此事已有七八成把握。

有李景隆冲锋陷阵,他们只需坐镇后方,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坐收渔翁之利。

即便万一军事学院的建立真是陛下的旨意,承担责任的也是李景隆,吴王的威望也会受到影响。

对他们来说,依然有利可图。

反之亦然。

……

三日后。

洪武二十五年,农历十月六日。

这一日,天空湛蓝,云朵全无。

金陵城里,街道空旷,行人稀少。

然而,唯独大明银行门前,人潮如海,拥挤不堪。

最近几日,《大明日报》在原有四版的基础上,又增印了四版。

虽然内容翻倍,售价却依旧维持四文钱一份。

如此一来,引发了更大的抢购热潮。

报纸的发行量稳步上升,已从每日十几万份增至近二十万份。

新增的四版中,有一版为征收商业税造势,另一版则评论创办大明军事学院的深远意义,以扩大影响力。

其余两版,则详细介绍了大明银行与新钞的各种优点。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广告的概念尚且模糊。

只知道沿街吆喝或是在店门口挂个醒目的招牌。

像《大明日报》这样大规模、大力度的宣传,他们是头一遭见识。

初次接触的众人,并不清楚这是广告手段。

只觉得内容精彩,引人入胜。

同时,也对这些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

这大明银行和新钞,真的像报纸上说的那样好么?

据说把银子存进去,不仅无需支付保管费,还能拿到利息。

这让许多人难以置信。

此外,据说大明银行开业当日,会请戏班演出,邀请说书艺人讲书,还会赠送大饼给到场的观众。

若是开设账户并存入银子,还能得到不少礼品。

怀着好奇心的金陵民众,纷纷赶来。

……

杨士奇望着门外汹涌的人群,心中既紧张又激动。

在谋略和朝廷事务上,他能够为吴王出谋划策。

但像办报纸、银行、发新钞这类事情,他只能帮忙打理一些琐碎事务。

不知吴王殿下是如何想到这些主意的。